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 张君玺
【机构】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第三中学
【摘要】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初中语文的情感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让情感教育贯穿整个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文通过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简要分析,对初中语文的情感教育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列宁曾经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 才能得到力量, 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情感与认识是统一的, 认识融于情感之中。前苏联一位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新课标中提到的三维目标指的是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与过程这三个要素指标。三个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促进语文教学目标高效的完成。语文新课标强调了情感教育在日常教学中的作用,它要求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并且在此基础上去关心学生的感情和个性。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的指出: “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实际上,新课标的要求是语文教学中应该被重视却一直没有得到重视的问题。由于语文中复杂的知识结构,以及浓烈的政治色彩的渲染,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创造一种积极的、愉快的感情氛围,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提供有力的条件。
情感教育能够让中学生在欢乐的学习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使得他们全面发展。在课堂的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时充分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情况,结合现有的语文教材,发掘出教材里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情感得以激发,还能提高中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行自主的学习。中学语文课程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互相结合的一门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对语言驾驭的能力,它还承担着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使命,使得学生品学兼优。
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融汇感情,注重教材导入
语文教学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充分挖掘,教师通过充分的准备教案来精心营造一个有效的语文情景氛围。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往往闲雅精致,它可以从各个方面对人生、自然以及社会进行感悟和反映,这些文章将人情美、道德美和风景美聚于一体。语文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用优美的语言把课堂教学的要点通过图画的形式生动的展现出来,并且结合学生的体会或者经历来领悟课堂中展示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联想来引发学生对展示内容的共鸣。在此过程中老师需要首先去体会文章的情感,用优美的朗诵来带动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在朗诵过程中要注意节奏和语感的掌握,用感性的方式来渲染文章,感染学生,把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在领悟具体感情的同时,汇入各方的情感。中学生在对情感进行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将文章中角色提炼出来,引导学生来扮演文中的角色,使得学生身临其境的来揣摩作品的感情。在角色扮演中,中学生可以通过深情朗读作品从而体会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与发生的事件。通过分角色的对文章朗读进行互动,加深情感的交流与融入。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对教学情境的设置需要我们的学生与老师同时进行,在情境创设过程中,语文老师要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的内心引发共鸣,更要注意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亲自体验情境教学的过程,老师和学生间的互动也很关键,促进老师与学生情感的沟通,用教学情景来调动感情。
2.改变角色,优化教学效果
传统的语文课堂死气沉沉,而教师的严格教学加上沉闷的课堂容易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枯燥乏味。语文的教学是对儒家文化为主的华夏智慧的文化结晶的传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也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到自己的学生。中学校园一线的教学人员,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中学生会因为崇拜一个老师,从而对这个老师所教的科目兴趣极为浓厚,并会想尽办法将该科目的课程学好。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在日常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如何去培养中学生的学习情感,如何以老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感召我们的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益匪浅,是我们每位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统治者”地位,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向老师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学生做朋友,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3.注重实践,培养真实情感
在语文学习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对课文进行听、说、读、写以达到教学的目的。新课改的完善,说明了在语文教学中这些传统的听说读写等方法是语文教学中必须的,是不可缺少的。但同时新课标对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去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去探索更优化学习方法。语文课程的学习,一直以来都可陶冶情操。对于语文教材的体验和感悟,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必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甚至还比较巨大,这时将学生分组进行对文章讨论,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就能够缩短差异,并且每位学生在沟通交流之后对文章的体验会更加深刻。学生因为其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情感经历、个性性格、知识程度、社会阅历的不一样,在语文学习中必定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引导,采用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分组教学,共享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共同进步。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从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更广的是对课堂之外的事物的观察和生活的体验。培养中学生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思考身边的事与物,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极的参与实践得到的知识,比起在课堂里学到的知识,记忆要深刻得多,其情感的来源也比课堂中的教学更加真切。
总之,在新课改要求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它的开放性是非常大的,语文知识本身就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寸土地,它也来源于生活。积极实践,不断的去寻求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李燕. 语文教学莫疏于情感教育[J]. 中国教师. 2010(20)
[2]席娟红. 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