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问题情境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 马建春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则戎乡中学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就很难独立地从生活、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即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不断进行探索,这样更容易接受知识。怎样来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根据自己在这几年的教学中,从问题情境的形成途径、问题情境法的优点和创设问题情境应的注意的问题作一些浅述。
一、形成问题情境的途径
1、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形成问题情境
自然界的许多变化充满神奇色彩,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但对学生而言却是一个个解不开的“谜”。这些“谜”对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激励他们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例如,学习氢氧化钙的性质时,引导学生观察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就变硬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化学反应?这样就提起学生的求知欲。
2、利用化学实验设置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设置问题情境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实验中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实验探究兴趣,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中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化学实验来设置问题情境。例如我在教学中和反应时,先让学生做实验,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倒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向溶液中滴加无色的酚酞溶液,学生观察到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这时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种现象,我让他们继续用胶头滴管滴加另一种无色液体稀盐酸,用玻璃棒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为什么滴加盐酸后溶液的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颜色改变?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想学习有关中和反应的知识。
3、利用生活经验设置问题情境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来设置问题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金属资源时的保护时,可设置以下问题情境:人类每年要向自然界索取大量的金属矿物资源,以提取数以亿吨计的金属。另一方面,根据有关报导,现在世界上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呀!防止金属腐蚀已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大家都能列举出哪些日常生活中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呢? 通过事实案例引入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学生1:金属制品外面涂上油漆。 学生2:在衣架和电线外层加上塑料保护。 学生3:还可以在水龙头的表面镀铬防止铁生锈。 学生4:自行车的支架上涂漆来防止生锈。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这些问题就是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4、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的看法设置问题情境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自发或受教师启发能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有时甚至展开激烈的争讨。教师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引导他们从正、反两方面冷静地进行思考,从不同观点的冲突中领悟化学知识的内涵。例如,如何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时?学生各持异议:①甲方说浓硫酸具有腐蚀性,而稀硫酸不具有腐蚀性,所以可以用纸张来区别。另一方面则说浓硫酸具有腐蚀性,而稀硫酸沾到纸张上时间长了也能使纸张腐蚀。学生看法不同,从中引出问题:这些学生的说法的理论依据分别是什么?这些方法中的描述现象是否完整?
二、问题情境式教学法的优势
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认识能力
问题情境式教学法多采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化学实验中用问题情境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从实验目的、原理、方案的制定、仪器的选择和组装、试剂的选择、如何进行操作等进行思考,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实验,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受到原有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遇到新的知识会出现错误的判断,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在这种教法中学生真正置身于问题的情境中,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自己遇到的问题能积极地思考,调整自己的思路,保证问题的顺利的解决,从而提高了认知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师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途径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寻找与此有密切联系的知识,自然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激活了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积极主动回忆,以前是否碰到过类似的问题,能否用先前的思维方法来分析变化的原因,并将已有的知识、技能以及现有的信息进行归纳,从而发现规律,获取新知识,将新的问题解决,从而提高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3、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融合,提高学生对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情境教学下的实验设计不仅包括实验的设计、观察、分析、归纳等知识,还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因此做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目的,搞清实验原理,将所学的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来分析、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原有认知的进一步完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既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1、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注意所设情境具有启发性。
学生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在能激起他的兴趣的情境中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是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时,要能引起学生认知“失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唤起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愿望。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教材的内容。把问题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建立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
2、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难易适度。
问题的设计要有足够的思维量,设计的问题要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摸得着”。即设计的问题首先有一定的思维强度,太简单的问题,学生不用思索,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但是太难的问题会导致学生思维目的不明确,这样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问题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水平进行科学的调整,使之难易适度,有助于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解”的认知冲突。
3、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注意所设问题情境有坡度。
教师应根据学生认识差异,结合思维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创设不同坡度问题情境,逐步引导学生接近目标。教师围绕一个问题,从多层次、多侧面创设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不要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
4、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注意问题要有开放性。
在教学中,通过问题情境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能只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思维,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老师思维框架中。这就要求设计问题不能全是唯一答案的,尽量让学生通过多条途径找到不同的答案,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说明他们的思维越活跃,学习积极性就越高。
总之,问题情景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能牢牢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主动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情境是放飞思想的舞台,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因此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有刺激性的问题情境,把孩子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让学生在刺激性情境中尽情飞翔、尽情想象,让问题意识在学生的心中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