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作者】 付习艳

【机构】 贵州省六枝特区龙场乡山中小学

【摘要】本文阐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使学生想学、能学、爱学、会学、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基本策略
【正文】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改变了老师一味传授知识的权威地位,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些老师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中就注重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等多种感知渠道协同“作战”,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一、注重学生参与动脑、动嘴

  在教学过程中复习时,我先交待用手势表示的运算法则,两个食指交叉成“×”表示乘法;用左食指横指,右食指上下加点表示除法。然后提供两个数字让学生看者我的手势编题。例如:根据729这两个数编加、减、乘、除各一题,让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师的手上,看谁反应快。例如,一位老师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292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27,再用1073,因此12-93,这样做可以吗?”这个问题就像一颗“炸弹”抛了出来。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授课老师没有想到的,而授课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还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采取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有很强的独创性。这时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善用表扬性词语,让学生争着回答思维活跃,还让学生做到口齿清楚,叙述有条理,学生愉快的接受知识。

  二、注重学生参与动手、动脑

  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对所学知识生动的感知,深刻地理解,从而牢固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节时,课前我让学生准备201平方厘米的小纸片,让学生按要求去摆纸片,在拼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所排的行数×每行的个数=长方形的面积”。最后小结时让学生认识“S=a×b”是同学们自己总结出来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使比较抽象的概念变的有趣,而富有吸引力,使同学轻松,愉快的获得新的知识。例如,在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对学习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情感(鼓励学生对旧知识掌握的情况)两方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旧知识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用10分左右的时间在小组中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条上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主要有六种方法:

  (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3)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在梯形的下底上找一点,把梯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

  (5)沿着梯形的上底的两个端点画出两条高,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

  (6)沿梯形的中位线向下对折,再沿两腰中点向下作垂线,把两个三角形向内折变成两个长方形。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三、鼓励学生敢说、敢想、敢做

  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往往与创造性有着密切联系,作为一名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等待学生,做一个引导学生探求真理的导师。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的思维、讨论,敢于质疑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说错,绝不挖苦、讽刺,允许学生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敢于否定所谓“权威”的结论,敢于“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例如,在进行“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时,先安排一个抢答,展开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么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共有4个小题)回答前3个小题,学生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第4小题时,大部分同学闭而不答、只有少数同学说是1平方厘米,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师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道:“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继续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老师创设的这种情境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对于提出有独特的、创新的见解的学生都要表扬。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肯定,也就点燃了学生心中智慧的火花,进一步激起了创新性学习。

  四、运用成功效应,让学生不断创新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一个孩子如果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成功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并通过这种体验激发其继续探索创新的欲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例如,学习了倒数之后,我让学生填空:(略)。根据倒数的意义,大多数学生会填23456、……10000,使等式等于1,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后,启发学生继续思考:看哪位同学最爱动脑筋,还能想出别的填法?思考之余,有个学生这样回答:“这道题还可填468、……20000,使等式等于2。”受他的启发,其他学生又纷纷举手,我有意识请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结果他说还可以填12182430、……60000,使等式等于6。顿时,教室里掌声四起,就这样在教师的表扬、鼓励、点拨下,学生从多方面寻找答案,发现此题有无数的填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和强化“说、想、做、看”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同时,也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因此数学课堂应该努力做到:“解放大脑”让学生多想一想;“解放眼睛”让学生多看一看;“解放双手”让学生做一做;“解放嘴巴”让学生多说一说。想、看、做、说都是在教师灵活、综合策略引导下展开的,只有让课堂教学充满快乐的气氛、鲜活的知识、灵活的教法,把每节课都作为学生探究创新的一次历程,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参考文献:

  1、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教授》,《教育研究》1999.7.5

  2、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1999.8.25

  3、华建宝《知识经济与创新教育》、《中国教育学刊》199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