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启发”和“多读”是语文教学的精髓
【作者】 罗海燕
【机构】 新疆石河子总场第二中学
一、“启发”的方式
在小学语文自学辅导教学中,“启”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学生启发得当容易激活一节课,使学生兴趣盎然,乐学易学。在目前“启”这一环节,都很注重教师对课文中的关键点设计出精炼的问答,让学生围绕提问更好地去理解课文,好像这样教学才抓住了中心,把握了重点,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种“牵鼻子”的教学方法,实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容易轻视学生的主观愿望,教学除了传授知识的目的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态度和技能。
对于“启发”这一环节,我们不妨做一下改革,换一种策略。大家知道,适宜社会需要的学生绝对是爱问“为什么”,爱动脑筋的学生,我们何不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参与情绪,让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一可调动学生求知欲望,二则让老师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有利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根据实际需要把握教材,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依据教学目的设计出几个有利于掌握知识要点的精当问题也是有必要的,但同样重要的是留一部分时间给学生,留给学生一个伸展的空间,让他们大胆质疑,变“师启”为“师生互启”,这种逆向性的教学思维有以下优点。①可弥补老师在讲课中遗漏的问题,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了“西瓜”,而忽视了“芝麻”,在学生的“为什么”中往往可以解决一些看似“芝麻”的问题。语文课除了担负语言文字训练任务外,还担负着思想教育等一系列任务,课文中往往融会许多有关天文、地理、历史、国情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理解课文,扩大学生知识面有一定帮助,很有必要去点拨。如我在教学《丰碑》、《难忘的一课》中,就有学生问:“为什么红军非要走大雪山呢?”“为什么台湾人称自己是中国人,而我们现在国家却不能统一呢?”这些问题就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的种子,好好把握必定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闪光点”。②可以以疑激学,学生兴趣浓厚,变被动思考为主动质疑,让学生提问,可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质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中鼓励学生多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接受挑战式的思维训练。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必须仔细阅读课文,学生就可以针对自学情况,带着好奇心去听课,及时发现不懂的问题向老师质疑,不把遗憾带到课外。③可以促使教师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学生的问题有时要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如果教师没有较广的知识面和应变能力,就不能以学生满意的答复,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这种无形的压力也会促使教师深钻教材,加强学习,以适应教学的需要。在让学生质疑时,不能变成“放鸭式”地乱问,让学生钻一些不必要的牛角尖。所以也应注意“度”的问题,如在时间的安排,教师处理问题的灵活式,提问方式等方面都要有较明确的安排。
“启”应以提高课堂效益为前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完善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双启”促进教学相长,使师生在教学中共同提高。
二、“多读”的方式
如今,在实施素质教育之际,仍然有不少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高谈阔论,而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了老师的“忠实听众”。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老师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觉得自己如果讲漏一点、讲少一遍,学生就可能学不会,一定要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讲得通透明白。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性还存在吗?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了!所以,不少的教育专家提出“精讲多练”。我觉得在练中,一定要突出“多读”。
“三尺冰冻,非一日之寒。”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非得长抓不懈,并要注意训练的方法。第一,学会看“朗读提示语言”。一个句子,除了由文字组成外,还有各种的标点符号。这些标点符号就是最初的、最基本的“朗读提示语言”。如有“、”的地方停顿时间最短;比“、”停顿时间长一点的是“,”;遇到“?”时,要读出疑问的语气;遇到“!”时,要读出感叹语气……虽然学生在以后学习朗读过程中不一定完全按照这些“提示语言”来朗读,但作为开始练习朗读,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些“提示语言”。第二,喜怒哀乐皆自然。学生练习朗读,毕竟由于年龄等各种客观因素,我们不可能用专业演员的要求对待他们,让他们一下子笑,一下子哭。这样对于一个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也不好,容易出现喜怒无常,但朗读训练必须让学生读好各种不同的感情的语句,怎么办呢?我觉得作为老师,只要我们平常多点留意学生的生活、多点积累他们情感变化的素材,把这些素材应用到朗读训练上就行了。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悲”可以说是全文的基调,那怎样使学生入情入景呢?我开头是这样导入的:很不幸,××同学的外公今年去世了。××同学,你能讲讲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吗?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许多亲人,当我们的某一个亲人要离开,我们永远都见不到他时,心情会跟××同学一样。下面请大家闭着眼睛想想自己某一个亲人离开你时的情景(老师播放哀乐)。第三,形式多样,力求创新。①符号法:对于训练中年级学生朗读,由于他们开始接触到较多的长句,因此我“\”把长句划分成几部分,用“…”标出重读的词语,用“―――”标出轻读的词语。通过加上这些提示符号,学生更容易掌握语感,分清轻重、快慢。②聆听自己的声音:现在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环境好了,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投入有所增加。我建议家长为孩子购买一部复读机和一盒空白磁带,学生把课文中精彩的部分朗读出来、录音并听听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不满意的,可重新录音。学生通过聆听自己的朗读,可以克服“当局者迷”的毛病,更好地克服自己的缺点。③养成多听故事的习惯。说书与朗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通过听说书艺人绘声绘色的描述,把各种情感的语句转化为脑海中的人物形象,并总结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可以博取众家之长,对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水平都不错的效果。
朗读的训练方法多种多样,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坚持“多读”,才能“精讲”,才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