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作者】 邓志祥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猴场镇太平小学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对周围环境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关键词】初探;生活数学;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生活越进课堂,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呢?下面谈谈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粗略观点,供老师们参考。
一、教师需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做学生的共同“遭遇者”
笔者曾读过一篇题为《一个小女孩的智慧》的短文:几个孩子正玩得高兴,一个小家伙突然摔倒在地,并且哇哇地大器,一个小女孩一看那跌倒的小家伙,愣了一愣,接着跑过去,装着一下子也摔倒了,就跌在那小家伙身边,她跌倒了还笑得咯咯响。那小家伙一看那小姐姐,也笑了,抹抹眼泪,又玩了起来。文中的小女孩是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去感染小家伙,没有刻意的雕琢,行为自然充满了灵性,仿佛生命与生命之间本应该是这样。反思我们以往的数学教学,我们常常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无视学生具有的无限发展可能的潜在能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预和控制,殊不知孩子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故教师做学生的“共同遭遇者”,不仅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智慧。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要更新教学理念,走进孩子的生活圈,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共同去遭遇数学问题,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知识。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需求,让学生感受生活的价值
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数学教学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智慧地生活、健康地成长。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初步的生活经验。例如教学“比和比例”后,我们有意把学生带到广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广场边的树林的高,树林高上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生: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生:拿绳子量,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生:怎么爬上去还是个问题呢!正当同学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我适时取来了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阳光灿烂,立即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影子长1米。我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生:树高也是它的影子的2倍。我补充:必须要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同学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此时,学生意犹未尽,完全沉醉于探讨活动中,他们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的无所不在,并且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三、超越书本知识的束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问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一门学科。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更应将其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世界。要让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线索,努力开发丰富多彩的、有趣的、与学生生活背景相关的各类课内外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发展的空间。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道题:115-98=115-100+2,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2,难以理解。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互相讨论:为什么要加上2呢?一位学生通过“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展开了联想:妈妈带了115元钱去商量一个98元的布娃娃,要求妈妈身边还有多少钱?列式为:115-98,如果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15先减去100),营业员找回2元,(应加2元)。所以,多减去的2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数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用,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简便运算的方法),内容超越了教材的束缚,让学生能在生活的天空自由翱翔。
四、加强实际活动,增强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
数学来源于实践,教师除了要在课内为学生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外,更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外加强实践活动,以便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布置学生“观察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的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这样把投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观察实践的能力。再如学习了“物体的形状”后,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一些相同形状物体,说出该形状的特点。学会了各种“度量”的方法,回家实地测量一下橱具,试一试使用测量工具。认识了“时间”,那就制作一个钟面吧,拟一拟时间,制一张作息时间表,不亦乐乎……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使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的视野,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索、发现中感受到学生的快乐和数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