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高效课堂中的教师定位

【作者】 戴慧君

【机构】 江西省龙南中学

【摘要】语文新课标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从理念到目标、从实施到评价都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在课改的指挥棒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及理念,如何让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更好得体现教师的作用,本文试图在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实践、课后总结三个方面结合对学生的因素,对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进行一些反思和总结。
【关键词】语文教育;成因;实践;反思
【正文】

      刚接触课改后的语文课程时,原以为课改后的语文课程更注重学生体验和自主课堂的构建,老师会更轻松。但一个学期下来,发现课程内容容量的扩大和教学要求的改变,不仅没有更轻松,反而更紧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走了一些弯路。那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效率,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进行了一些总结分析和反思,并试图找到一些对应方法,总结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

  很多教师的感受都是备课备课本是容易的,但备学生这块可能就会忽视,难有什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教师不自觉会在课堂上按备课的模式来掌控课堂,其结果就会形成一个学生附和教师,完成教师之前构造的教学预设局面,而不是真正以学生为主来构建课堂的,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长此以往,学生的思考习惯和思考角度都会受到教授这门学科老师的影响,缺乏个性和多角度的表现。

  (2)教学实践

  ①教学设置“贪多”反而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效课堂不等于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点,从长远来讲,高效课堂应该是着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和学后的运用上。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担心内容设置不够全面。这种不放心在备课时就表现在“量大“和“重心多”。越想全面越没效果,一堂课为了完成那些教学任务,学生老师拼命“赶路”,没有时间停下让学生自己细看沿途“风景”。“贪多嚼不烂”——课堂设置繁冗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②课堂表面“热闹”,学生却收效甚微

  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提高积极性,教师们会去发掘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多媒体、分组学习、课堂表演、课后学习帮扶等等。课堂热闹非常,但学生的收获并不多。究其原因,教师通常为追求课堂气氛,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片面让学生主导课堂。学生讨论热闹但很多时候都流于表面,在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和能力提高等方面得不到提高和纠正。

  二、问题的成因

  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学习只是学会了如何做题,教师限于现行的考试制约,囿于语文高考的试卷模式,大部分时间还是灌输涉及考点的一些知识,训练做题方法,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学生的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我们把语文学科分成几大板块,弄得七零八散,与真正的文学早已相去甚远。在这样的教学中,语文素养真是无从谈起。学生方面,长期被动学习的习惯让自主学习的理念很难得到贯彻,语文学科见效慢的特点也让许多学生不愿投入时间!

  三、解决的办法

  (1)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理念,强化以学生为主的意识,课堂上教师要主导,但不能全盘控制,变成教师一个人的课堂了。做到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在课堂上能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强调学生的主题意识,但又有所干预,避免出现一人满堂灌和完全放任自流两种情况的出现。

  (2)教学实践

  ①课堂实施过程中谨记“穿衣原则”——“多”反而没有“重点”,一节课以分析解决一个主要内容为主,缩减课堂内容,在四十分钟之内集中在一个目标上,课堂有重心,学生有重点,相对思想容易集中,分析也较深入,而不会泛泛而谈,剩下的时间在课堂上让学生思考相关的扩展问题。这样一来内容集中在一两点上,提出问题,分析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发散扩展,在一节课内完成,系统性强,学生及时训练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如:鲁迅的《祝福》这课,我先提出几个问题给学生,即:“祥林嫂死的时间你觉得是什么时候?以什么为表现?“学生们讨论后大部分都觉得是文章开头部分“我”从鲁四爷口中听到祥林嫂“老了”这里祥林嫂死了。我就继续用提问引导学生,“祥林嫂最后消失在鲁镇,是不是突然一个大活人就这样走了?如果不是,那她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哪个对她的打击最大?有什么表现?”学生马上思考,得出祥林嫂先后的经历,并且说出在她捐了门槛之后四婶对她的呵斥对她打击很大,表现在她后面的神态外貌变化。到这里,学生很快就说出,祥林嫂的死其实分为心死和身死。接着我就指导学生结合祥林嫂的外貌描写分析过程。这样的课堂效率较高,学生参与性也更强,并且学生应该说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自己得出文本体现的内容。

  ②课堂有时看似热闹,但学生没有收获什么,也是教学过程中经常存在的问题,我认为这和教师在课堂内容安排上不够细致有关系,另一个就是没有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和范围来帮助他们集中思考实际有效的东西。教师定下大方向,把问题和要求细化,然后交给学生,这样学生就知道怎么发挥了。

  如:在第四册的语文课中,文言文单元主要是人物传记,篇幅都比较长。在讲《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让学生按照平时的小组,分别准备课堂内容,例如哪几组主要负责每个故事的文言现象,另外的组别主要负责内容总结和人物形象分析。确定好后,告诉学生这部分只是主要负责,他们另一个任务就是向主要负责这个故事别的部分的另一组同学提问,“为难”他们。这样学生的任务很明确,积极性也非常高,在课堂上负责文言现象的同学没提到的地方,都通过别组同学的提问发难补充完整了。这样的课堂既是以学生为主,又不会遗漏知识点,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对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的选择很有参考性。最重要的是,积累了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水平。其中很重要的是要形成记录,然后再后面教学过程中去实践检验,不断丰富完善。

  如:在讲杜甫的《登高》时分析到开头写景,后面抒情。一节课下来,我发现虽然介绍了杜甫生平和背景,但在讲到景物时学生还是不能把景和情融入一起去理解,课堂很空洞,下课之后,经过反思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我没有让学生进入其中的情境中去分析景物。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就及时做了调整,先提出“从哪一句可以看出诗人当时在做什么事情,然后哪个字表现出诗人的心情”的问题引导学生先讲后面的部分,并且让他们结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来分析不同人物不同境遇的不同感情,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去体会诗人当时的处境分析诗人的感情,这时再讲前面部分的景物时,学生就很明朗了,教学也变得轻松了。虽然课上完了,结束后我还是会综合两节课的经验和不足,把一开始写的教学思路从新改过,写到教案上,长期坚持发现对自己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