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

【作者】 传加川

【机构】 贵州省道真县大磏中学

【摘要】本文以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运用实例分析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本文从德育教育环境,挖掘教材德育因素,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注重教学过程和学生习惯的养成,课外延伸,以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提高学生思想品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德育;渗透
【正文】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中强调:“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上,要注重德育教学的渗透。语文教学不光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新课改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而易见,加强德育教育,使其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协调发展,仍然是每位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就是要熟练的掌握教材,具体课文具体分析不要牵强附会,而是灵活巧妙地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切准德育渗透的针对性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之中,有很多诸如《三峡》这类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有代表民族精神的《过零丁洋》这类的诗词;有代表大无畏精神的《最后一次讲演》等课文。他们都在知识的学习之中融合着德育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就应把体验生命作为德育的目标,充分发挥和利用语文课堂的教学平台作用,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语文课堂之所以是平台,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可以内化一个人的思想感情。这个内化的过程即个人体验的过程,并且无一不是与体验生命有关的问题。因此,一堂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就是学生阶段性的个人体验过程。针对某种社会现象“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以个性的生命去诠释、体验政治教材的内涵,评析其意蕴,以真我的语言及思想境界去演绎心中的“哈姆雷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心灵的交流、撞击和放飞中,获得生命的满足,找到生命的意义。

  二、把握德育渗透的教育性

  21世纪,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将有利于科技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人才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尤为重要。语文课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系统科学理论和教学建模理论指导,创造性地解决教学矛盾,创造性地去实现教学目标。在多年教学改革的艰难跋涉和品尝甘甜的过程中,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教育要实现发展学生的目标,关键在教师!

  在中学语文课文之中还有许多反应亲情的文章,如:《散步》、《母亲》等,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还有许多描写大自然风光的课文,可以对学生进行环保的教育。中学语文课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在当今世界上,教育方法几乎都是受到指责和批评的,“因为它们忽视了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不是通过科学研究进行学习,也没有充分地对思想和态度的训练作出指导”。教学方法要改革,就是要研究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特别是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于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你的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高峰……”教师关心学生的思维状况,必然就会根据其具体的、复杂的情况来实施教学计划,并根据实践的需要,去建构体现教学方法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材内容“八股”味十足,过于空泛、机械,教育内容严重滞后。而今中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信息灵,迫切需要多色彩、大容量的课程内容,如今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文章,在新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最佳结合点,把德育渗透与教材内容完美地融为一体,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格来感染学生,用文章中蕴含的积极内容陶冶学生,把政治课堂,变成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阵地。

  三、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就必须能够自如地运用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因为生活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的中学生,他们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接触,思想观念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果光靠课堂说教,势必难以适应他们多角度的视野和全方位的思维。因此,在教育形式上应多研究和探索中学生的特点和规律,多采用他们喜闻乐见和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一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思想开放。让他们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哪怕是认识和观点上有错误,“言者无罪”,允许其充分暴露出来,然后教师因势利导“拨乱反正”。这样既有利于营造畅所欲言、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又有利于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善于拓展延伸。由课内向课外,由校内向社会,有机联系,合理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教育活动中使自己的思想进一步得以体验,得以升华,适时地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

  总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着祖国的明天和命运。道德兴,则未来兴,对他们加强思想道德观的教育是一项长期和紧迫的任务,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一定要将其坚持到底!

  参考文献:

  [1]曹建华;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浅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

  [2]陈建芳;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学周刊;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