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

【作者】 莫彩瞧

【机构】 贵州省荔波高级中学



【正文】

      单亲家庭的成因很多,有的由于父母双亲某一方因病或其它缘故早逝,有的由于父母双亲结合后,感情、兴趣、志向、生活习惯不和或经济问题而离异造成;还有的由于父母某一方喜新厌旧,或第三者插足造成。使单亲的孩子们觉得在生活中只有痛苦没有快乐。他长期陷入情绪低潮,对未来充满悲观与绝望,对别人对世事冷漠以待,经常把自己处于极度孤独的困境中,独坐一隅数小时一动不动,无心学习,懒于作业,形成孤独、冷僻、失落、自卑的心理,表现典型的忧郁症。

  我班还有一位同学,父母不和闹了好几年,离异后,孩子由母亲领养,不负责任的母亲整天打牌喝酒,寻欢作乐,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在父母离异前饱受了不安和恐惧,父母离异后,得到的不是心灵的抚慰,而是进一步的摧残,因而有时情绪十分消沉,有时则显得十分狂躁,而对那些能享受到父母疼爱、家庭幸福的孩子,产生一种莫名的嫉妒和恶意,呈现出典型躁郁症和人格异常。他常常旷课,无心上课,在学校经常违反学校的纪律,在校外经常见他和社会上的小混混在一起,近段时间已经离家出走几次了,我和他母亲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都没有多大的作用,学校应注重单亲孩子的心理健康。我觉得家长、学校和社会要“三力合一”。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也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其次在学校里,老师要多察言观色,及时发现问题;再次,应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为单亲家庭的孩子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当单亲家庭的孩子出现不良心理和行为时,只要及时、正确地疏导,就能有效地避免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在一项有关单亲家庭学生与完整家庭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感受”的调查显示:认为家庭生活感受良好的,完整家庭的子女占92%,而单亲家庭的子女仅为8%。单亲家庭的孩子对家庭缺乏温暖感和责任感,由此影响了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他们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自身的发展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单亲家庭孩子认为“家丑不外扬”,难以沟通。家中之事,单亲家庭的孩子不便也不想让老师、同学知道;在老师、同学询问有关自己家庭之事时,他们有意避开不谈,也没有要求老师、同学帮助的意愿,因而难以与他们沟通。

  单亲家庭总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家庭收入单一,孩子读书问题,父()再婚的欲望及再婚后新的家庭开支等。特别是早期丧夫的妇女,面对的困境更大。他们住的是简陋平房用的是传统工具、白炽灯泡,甚至必要的学习用品也难以保障,使孩子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

  面对单亲家庭学生,教育者应抱着积极的心态,找出有针对性的辅导对策,努力稳定学生情绪,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具体做法如下:

  坚持正面引导。我们要让这类学生认识到:家庭是个人生活的基础,而单亲家庭的形成,不是家长所希望的,自己成为单亲家庭的一员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作为单亲家庭的学生,理应用正常的心态面对现实、面对家庭,应理解父母、尊重父母,感受父母的痛楚,与父母(包括继父或继母)建立更密切的关系,以维持家庭,享受家庭幸福。

  由于客观原因,他们缺少完整的家庭的爱,心灵受到的创伤给其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导致学生性格孤僻、心境忧郁、意志薄弱、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家庭的变故使这些孩子大多数存在心理障碍,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班主任切不可以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更不能用他们不幸的家庭来损伤他们的自尊。

  我们知道,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而了解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最佳、最简单的方法是表扬学生,班主任只有理解了他们的苦楚,才会以宽容的心去对待他们。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家庭的变化,消除逆反、报复心理。让学生理解:当前社会不同家庭结构是客观存在的,死亡也是无法挽回的,父母离婚、再婚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做儿女的应该理解。子女也要尽到对家庭、社会的责任。孩子如果学会了正确对待家庭的一些变故,那么他看社会的眼光就会柔和。

  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情绪有的属于先天遗传生成,有的于后天造成,其中忧愁、悲伤、抑郁等情绪大多属于后天形成。按照精神分析论的解释:忧郁症和躁郁症都是一种失落反应,所以单亲家庭孩子的特殊家庭一半是造成其特殊心理的基本原因。

  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渴望赏识渴望爱。作为单身家庭的孩子,曾经历了亲人早逝的痛苦或家庭破裂、双亲离异的恐惧,更有甚者,在单字亲家庭形成后仍得不到父母的疼爱和家庭的温暖,孤独无助,失落自卑,所以他们更渴望得到赏识,渴望得到更多一份关爱。对于单亲家庭孩子,由于他们的特殊的环境和由此产生的特殊心理,实施赏识教育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实施得法,其效果更明显。赏识教育的理论核心是:“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

  作为主角的老师,首先必须与孩子做好沟通,沟通是走进孩子心灵的唯一途径。要用真诚的爱心去启发引导孩子,让孩子喜欢你,信任你,愿意与你交流和沟通,进而了解孩子心里想什么,要善于破译童心,读懂孩子的心理和思想,通过沟通才能达到理解,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并为下一步的赏识教育奠定基础。

  坚持群体教育原则,持之以恒,定时辅导。面对单亲家庭学生,我们要坚持教师、学生群体、家庭共同教育的原则。老师的定时辅导、同学的诚心帮助、家长的有效监督,形成一种教育合力,促使这类学生的进步。对这类学生,教师要热情、关心、接纳、宽容,与之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与他们多交流、多沟通,持之以恒,使他们感到师爱带来的温暖,由此亲师信道,为争取一个美好的将来而奋发进取。

  我曾经以一种同情和怜悯的关爱,想走近、了解并帮助几个家庭遭遇特别不幸,至今仍无人关心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在他们面前我深入地谈到他们的家庭,谈到他们目前处境,也谈到他们自身的缺点和不健康的心理,苦口婆心,充满关心和同情,十几次谈话却越谈越崩,满腔的怜悯、关爱反而引起他们越来越强的反感。经过多次反思,我终于明白:单亲家庭的特殊环境,由此而产生的孩子的特殊心理残障,恰恰是单亲家庭孩子最忌讳触及的雷区,因为这正是孩子心灵的伤疤隐痛,在他们已经受到伤害的心灵上,不能允许再次的刺激,,他们需要的不是同情和怜悯,而是亲和、尊重和激励。我找准了自己的位置,选准了自己的形象,以朋友的身份面临他们的平常生活,随时克服作为教师习惯性居高临下的说教,保持平等的交谈、接触、,十分注意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和鼓励他们的自尊、自信和自强,终于赢得了他们的信任,被他们认作为知心朋友。

  有些教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些偏见,认为他的身上缺点多,甚至觉得浑身上下都看不顺眼,没一处优点。这是不对的。问题在于怎样发现孩子身上的潜能。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注意捕捉孩子可能偶然出现的一丝一丝毫的进步,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激励孩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有技巧有学问,老师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以及拍拍孩子的肩,摸摸孩子的头,说声“你一定行”都会给孩子莫大的激励和无限的幸福,从而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在关爱和信任的氛围里逐步树立起来自信、自尊、自强,取得长足的进步。

  家庭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靠单方面的力量也难以实现,班主任要与他们的家长保持电话联系,鼓励他们参加家长学校学习,对他们平时的表现与成绩要特别记载,尽力帮助他们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

  总之,单亲家庭的学生就象海面上行驶的一叶孤舟,如果领航员能正确引导,他们同样会避过惊涛骇浪,渡过暗礁岩石,安全抵达明净的港湾。让我们每位都来做单亲家庭孩子心灵上的领航员,使他们顺利走向生活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