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感恩教育
【作者】 余修进
【机构】 贵州省兴仁县新马场乡联增小学
【摘要】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内容。文章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培养感恩意识,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并作为个人个性品质永久存在。【关键词】小学语文;实施;感恩教育
陶志琼博士指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然而当前,小学生的感恩意识非常淡薄。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居多,父母对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我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费时,早已经忘却了“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的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中国梦”,更为了我们祖国的花朵,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资源,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语文教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具有向师性。为人师表,树立表率是老师的教书育人的准则,老师更要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为学生树立感恩的榜样。我们感谢的“恩”有很多很多,要感谢父母,是他们给予我们生命,把我们抚养成人;感谢老师,是他们教给我们知识,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感谢朋友,是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感谢祖国,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感谢社会,它使我们在文明、和谐的社会中成长、进步。
二、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概括地说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等。
1、父母之恩。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感谢父母的恩情,是人生中最基本的情感。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多角度理解父母之恩。如:《可贵的沉默》一文,教育我们在接受父母给予自己爱的同时,还要学会关心父母,以行动回报父母之爱;《万年牢》为我们讲述了一位父亲真诚为人、做事的故事,通过学习可以使我们感受到父亲做人做事认真实在的道德风范。
2、祖国之恩。我们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为我们描绘了青海湖壮丽的景色,了解了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活物资,感受了大自然的魅力;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如《秦兵马俑》一文让我们感受了兵马俑的壮观,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激发了民族自豪感;还要从祖国优秀儿女的英雄事迹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如:《一面五星红旗》中感受了“我”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拒绝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3、社会之恩。今天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有爱心,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将心比心》一文中学会主动地关心、爱护他人,懂得“爱人者,人恒敬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从《检阅》等课文感受对残疾人的尊重和爱护,明白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中感受老一辈教育家对青少年的关爱。
4、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教材中就有许多挖掘大自然之美的佳作。如《燕子专列》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吁人们要保护动物;《自然之道》告诉我们,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回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月球之谜》作者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看到月面,使我们真正感受到了月亮的神秘和魅力。
三、要形成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文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1、学会感恩,就要珍爱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还有形形式式的犯罪等。
2、学会感恩,就要培养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让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就要教育学生,感念祖国之恩,有“天下兴亡,匹夫有则”的理想;当祖国需要挺身而出时,就要有少年周恩来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3、学会感恩,就要学会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学会感恩,就要感念自然之恩,感谢美丽的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灵秀,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学会感恩,就要感念社会之恩,就要融入社会,学会和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学会礼让,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四、正确运用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1、获取信息、引导知恩。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同时还要让感恩教育贯穿小学生的每一天,让学生从一天的生活中获取更多的感恩信息。例如:早读课上,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有关文章或词句,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家庭的责任感;语文课上,可以通过小组交流、角色扮演、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感恩”的内涵。课外活动或家庭作业中,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布置一些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活动中感受和体验,从而真正懂得感激父母、感激学校、感激老师、感激社会、感激祖国、感激大自然,这样也能使新课标“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要求落到实处。
2、倾诉衷肠、学会报恩。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的层面。主要方法有:1、保持角色本色诉衷肠,如教学《和时间赛跑》,可以“我打算这样和时间赛跑”为话题,引导小练笔或进行说话训练。2、深入角色诉衷肠,如《可贵的沉默》一课,可以设计一个“爱心小手计划”,让学生制定一个回报父母关爱的计划。3、变换角色诉衷肠,如《永生的眼睛》的拓展教学,“假如你是琳达的女儿,你会怎么做?”
总之,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教师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知恩、感恩和报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在抓学生学习的同时,努力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参考文献:
[1]孙忠梅.当代感恩教育的哲学思考[J].吉林教育.2010年01期
[2]石丽贤.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小学科学.201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