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课堂如何提问
【作者】 韩启国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第九中学
新课程倡导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不论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对学生的学习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形式和策略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然而,由于学生认知结构和能力的差别,若按同一标准要求对待所有学生,可能不会发挥学生的才能和特长,这就要求注重实际,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好的课堂提问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提出问题,教师利用所要达到的目的引导学生提问,激发学生思考,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并不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既符合学生的主动参与,又能开发学生探究的能力,是改善高中数学教学的基础性工作。下面本人就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数学课堂提问的目的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多元情景化”的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课堂提问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有计划的教学手段。数学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其目的在于:
1.激发学生根据提问进行积极思考,为学生创造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条件。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具体要求,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
2.通过问题的反馈功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很多学生往往因为知识网络的不全和思维的局限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考虑问题不全面或者解决问题受阻等情况。通过学生对问题解决情况的反馈,教师可以及时地引导学生的思考,克服问题的难点从而让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进行到底。
3.教师提出课后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弥补学生知识网络的不足和思维的局限性,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达到让每个人能掌握有用的数学这一教育目的。
二、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因而,有些教师就把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了衡量一堂课中学生活动是否丰富的唯一标准,出现了课堂提问中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使得学生有时穷于应付,看似师生交流频繁,实际上学生对问题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除此之外,课堂提问中还有些其它的问题,诸如:盲目提问、重提问而轻反馈、先点名再提问、以及假借提问惩罚学生等等。这些问题一方面使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同时还会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解答的依赖性,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厌恶。
三、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
1.全面了解和引导学生,学生自主提问,教师有效的提出课后问题:
有效提问主要是指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的问,意味着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相互间辩解,且这种回应或辩解让学生更积极。基于有效提问的要求,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提出问题,教师紧扣教学目的,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分层设计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创设情境使同学与同学讨论或与同学共同操作,来挖掘问题的结果并思考、寻找科学规律,总结规律。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探索其中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取成功感和自信心。要依据内容设计,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使学生达到逐步理解,由浅入深,由已知向未知进行迁移,切合学生的思维流程。提问应充分考虑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被触动,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在新课标的数学教学中,更强调问题引入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亲历感知、认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学会学习。问题情境创设得好,就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主动地学习,体验到数学的美妙和趣味。例如,讲“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一节,可请两位同学参与模拟“幸运52”中的游戏环节。猜一件商品( 如某种手机) 的价格(?1088),给出的价位在?0~2000之间。两位学生都通过不断缩小价格的范围,以“逼近”准确值。教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游戏中体会“逼近”求解的数学思想,展示了二分法的算法过程,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3.注重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心理基础。例如,在讲解等比数列求和时,引入古印度国王为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例子:国王问他有何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依此类推,每一个格子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放完64个格子为止。”通常每1粒小麦重0.05克,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发明者共有小麦多少吨?
4.课堂提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着眼于“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最近发展区”。数学学科的知识呈螺旋形、往复递进、非封闭的上升结构,教师的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点相联系,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从“最近发展区”入手,提出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变为“已知区”。
例如提问函数?蕊(x)=3x2+2|x|+3具有怎样的单调性问题,就可以先提问?蕊(x)=3x2+2x+3的单调性及?蕊(x)=3x2+2|x|+3的奇偶性问题,原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可总结?蕊(x)=ax2+b|x|+c的单调性问题怎样处理。
5.有层次性的提问
教师要设计出可供不同水平和不同能力学生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设计出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等多层次的问题。这样可使全班学生人人都处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例:观察下表,请同学们提问。
分析:教师可以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逐层深入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问,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深入分析上表的结构特点,通过分析、比较和归纳,得出一般规律。
层次1:第n行的第一个数是多少?
问题情景:第n行的第一个数与其所在行数有何关系?
层次2:第n行的最后一个数是多少?
问题情景:第n行的最后一个数与其所在行数有何关系?
层次3:求第n行各个数之和?
问题情景:第n行数列有何性质?
评述:通过以上逐层分析,学生此时茅塞顿开。本题归结为求以(1-n)为首项,(5-5n)为末项,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前(2n-1)项的和。
问题和情景的层次化创设,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架起思维的“梯子”,促使思维不断上台阶。一般综合性强的数学题,要求的解题思维层次高,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根据问题多层次变化,以减少坡度。
总之,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设置有效的提问,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来。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合适的策略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则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思维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真正功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