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理念 新挑战 新思考

【作者】 李立宏

【机构】 山东省莱芜市实验中学



【正文】

     《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新教材新历史地图册也应运而生,当惯了配角的历史地图册,在新课标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不管是左图右史也好,还是图文并茂也罢,新图册与教材内容已是相辅相成、骨肉难分了,成了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直观形象地展现了历史面貌,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新图册新理念

  新课标规定:“学生应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册等基本技能,……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新图册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学生在读图、用图中可以发觉很多有效信息,逐渐形以图叙史,读图识史的能力。因此,新图册最大程度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

  首先,新图册的安排、设计符合心理学(不随意注意)的原则,图中的色彩对比,构图变化,内容的前后呼应,足以引起该年龄段学生的兴趣。而且图中的“你知道吗?”丰富了学生知识储备,拓宽了学生知识面。“想一想”更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原来机械识记现成结论或观点,到围绕问题自觉地思考求证、自发地结合探究,一些需依形求义的问题,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圆满解决,这一过程对学生学习历史非常有益。查阅相关资料,构建论据,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分析,在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认识。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养成。

  其次,新图册的构思、布局符合教学原则。新图册按单元划分,主题介绍简明扼要,色彩搭配浓淡相宜;图片表格典型精确,这一切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帮助很大。如“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经济重心南移”等图形象直观,既符合教育对象的思维特点,又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第三,新图册符合历史教学的自身特点。历史过程有其独特环境,“左图右史”的古训充分说明了历史还原到其本来的环境中,有利于人们对历史过程的把握与理解。新图册密切与教材内容配合,是历史教材不可或缺的另一半。由于教材中的图已淡化,图的功能几乎全集中到了地图册中,因此只有史、图的高度结合,才能让死板的历史内容活起来,动起来。而图中的“你知道吗?”和“读衅说明”(包括“主体介绍”)的安排又使新图册相对独立,学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达到读图识史、依图叙史的目的,能激发学生学史的热情,有利于教学。

  第四,新图册符合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新图册中出现的构图理念,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分析、综合、归纳能力。如在许多单元设置的“想一想”,反映了新课标的这一思想,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上,会自觉地区分析、归纳、综合,严格地说:新图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充分体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意图。

  二、新图册新挑战考

  新图册的使用还处于试验阶段,对于具体的操作,见仁见智。因此,充分、高效地运用新图册,是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笔者初步调查发现,在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里,学生大都能自主地去利用图册学习,自主解决图册中设置的问题,阅读相关的背景知识。而在教学质量中下的学校里,学生对新图册大都不去阅读,对其中的问题也不感兴趣,就教师而言,新图册的运用也各有千秋。锐意进取热心改革的教师能够钻研教材,寻找史图的最佳结合点,但也有不少教师只满足于利用新图册中部分素材,在引导学生读图识史、图史结合方面做得不够。当然,新图册的利用状况与教材内容有关,由于教材中设置有小问题、小讨论、小表演、小辩论、小演讲等活动,而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能面面俱到。从本人所听的多节七年级历史课来看,真正用上图册的机会不多,因为大家都去看投影或屏幕上的大图了,所以欲使新图册充分、高效地发挥作用,真正地为教、学、考服务,着眼点还在于配套填充图册水平的提高,尽可能地将新图中相关项目变为有趣的题目,以引导学生去看图、用图。否则,图史则难以结合,特别是在图已从教科书中淡出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图的运用,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

  三、新图册新问题

  首先,图册在不同层次的学校的运用情况不尽相同,表明学校、教师对新图册的运用也应有不同层次。如质量较高的学校可配课件或图册中各组成部分的积件,便于这些学校的教师制作课件,为历史教学服务;在一般学校中可配投影片,有关内容可选自图册中,当然,制作过程中应尽量增添图片,去掉旧、偏、难、繁的历史地图。

  其次,图册中的图片选择应体现时代性,加入新的研究成果,注入鲜活内容,如环保类知识的,艺术类知识的,生活类知识的(如森林植被分布,建筑沿革,书法诗词,名画鉴赏等等),以便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第三,图册中内容应精雕细琢。在一些地图中,时序性不太明确,如唐突厥的分布,在唐前期随着它的分裂与统一,分布范围不断变化,而图册中和突厥分布有关的图有两幅:即“唐前期疆域”图和“唐开元时期边疆各族形势”图,“唐前期”与“唐开元”又是怎样区别的,显得缺乏时序性,由于突厥分布范围在这一时期差别很大,不同的着色,模糊的时序会给学生造成错觉。另外在色彩对比中,有些方面还有待商榷,如西汉“丝绸之路”中的海上丝绸之路、“唐中外交往”图中的海陆交通线的着色,显得有些模糊,不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总之,图册中的图片、地图,背景知识、思考题都有待于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丰富,更需要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勇于改革,勇于创新,乐于总结,乐于完善,实实在在地在历史天地里贯彻新理念、迎接新挑战,作出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