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

【作者】 魏凤英

【机构】 新疆塔城第九师一六三团中学

【摘要】课前预习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初始阶段应以激发预习的兴趣、指导预习的方法和感受预习的快乐为主要切入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预习;预习兴趣;预习方法;预习快乐
【正文】

      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经历自己“做数学”的过程,而数学预习活动正好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会。本人从激发预习的兴趣,指导预习的方法,感受预习的快乐三个方面进行实践与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激发预习的兴趣

  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预习兴趣是预习效果的关键。在预习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觉地养成预习的习惯。

  ⒈及时评价预习过程。

  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注重发扬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思考的主动性。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统计》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就要侧重于让学生去收集学生感兴趣的数据,如让学生统计自己感兴趣的同学的身高、体重或爱吃的水果、喜欢的学习科目等。帮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统计结果。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体验,设计具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去体验,给学生创设探索和猜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作出评价。这样的课堂,学生想得多,体验的多,个性发挥得充分,他们体会到了预习给他带来的荣耀,再也不把预习当作是可有可无的事了。

  2、充分利用预习结果评价。

  预习是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个体活动。在预习中,每个学生都形成了自己不同的感悟,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并给予学生展示表现的机会。学生是需要被肯定的,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预习的结果,他们才会觉得预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才会乐意去做,并能长久地坚持下去。如教学《游戏的公平性》时,课前预习设计是:(1)仔细观察书中的主题图,然后根据教科书中的要求和同学合作做一做,设计一个表格并作好记录。(2)什么是游戏的公平?怎样设计游戏规则才是公平的?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不公平的游戏了吗?怎样修改就公平了?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游戏设计得最公平合理。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人人都有话说,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有了这样的体验,预习就已经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了。

  ⒊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数学和语文一样,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遇到疑问,要鼓励学生自己看书,查阅有关资料,试着自己解决。学生才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课堂讨论中,查过课外资料的同学就可以大显身手了,这种成功使他们体会到了课外阅读的价值,引来同伴羡慕的目光,从而带动其他同学也加入到课外阅读的行列中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二、预习方法指导。

  在预习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预习。我在寻找预习方法的过程中,采用“四步”预习法,在学生尝试预习推广中收到较好效果。

  一读: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二思:预习不是浏览课本,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对于有些一时难以解决的疑问要做好标注,发现问题也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预习小数的大小比较知识后,学生感知到小数大小的比较与整数大小比较有联系。通过思考,发挥预习功能。

  三练:新教材往往会创设一个情境,以其中的一种情况作为例题,而剩余的几种情况则为学生提供了尝试练习的机会。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四问:预习时,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所提问题可以是在“读、思、练”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也可以是学生由学习内容引发的疑问。在预习中不断引导学生质疑,引发对新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感知到问题的存在,逐步形成问题意识。预习指导要注重过程,让学生在预习中达成对问题“感性——理性”或“理性——理性”的提升。

  三、享受预习的快乐

  预习是让学生自己学进去,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他们就能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

  ⒈通过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在预习时,对自己不懂的内容都做了标记。听课时,就会主动的、有重点的听课;教师在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也会有针对性的施教。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2.通过预习,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数学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甚至比掌握数学知识更为重要。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在预习中学生学会了看问题—提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活跃起来,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看待问题;能够结合实际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这证明在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形成的过程中,自学能力逐渐建立起来,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3.通过预习,让学生学会探索和创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能否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索、创新精神”,预习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⑴在预习中探索、创新

  预习绝不像看小说那样浏览一遍,是有明确的预习目的,要积极开动脑筋,要善于从课本中发现问题。预习时要边读、边想、边做记号、边做笔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着自主探究,有时往往会有新的发现。

  ⑵在课堂上探索、创新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原本是教师的常规教学手段,但近来我们不难发现,在许多数学课堂上已经看不到学生预习的痕迹了。究其原因,原来是教师害怕学生经过预习,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的结果,再来对它进行探究就失去意义了。其实,这是教师对探究的误解,这些原本就能从课本上直接学到的知识,还有探究的必要吗?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毕竟是有的,即使进行了课前预习,也并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新课的知识。这时就要求教师发挥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对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而并非一定要把例题作为探究的材料,这时的探究才有现实意义,学生也乐意参与。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让学生进行了预习,通过课前的检查,了解到学生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也有2829天的,还有的甚至知道了用拳头记月份的方法。于是,在教学是时,我把探究的重点放在观察、比较和归纳上,让他们发现与年、月、日有关的更多的知识上。

  4.通过预习,让学生树立了自信

  不知大家是否有这样一个体会,当你提出一个问题时,敢于答问的学生往往比不敢回答的学生来得自信。假如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那么他对内容的熟识程度要比没有预习的同学来得强,回答问题正确的概率一般也要比其他同学高,课堂上的表现也会显得得心应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当我提出让学生说说对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时,预习过的学生把手高高举起,显得跃跃欲试,而没有预习过的学生则眼光躲闪,这分明是在对老师发出信号:老师,我不会,请不要来为难我。这样鲜明的对比,足以让我们信服:课前预习确实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学会学习将终身受益。我们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学习的需要。因此,要想让学生会学数学,首先应从课前预习开始。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习变为主动,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小学数学教师》       

  [3]《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4]《云南教育·小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