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改革
【作者】 刘 川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太和中学
【摘要】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今天的化学课堂教学,学生大面积的厌学、弃学,如何使我们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高效,探究式教学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如何进行探究教学呢?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一些看法与感受。【关键词】课堂教学;高中化学;探究;看法;感受
当今,课堂上大多数的教师的教学以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更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数为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阅读课外书籍、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情况。我国现阶段的教学现状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的结果,单纯地行为参与方式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感情体验和深层次的认识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的思维的全面素质的提高。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营造一种“研究”、“探索”、“钻研”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逐渐适应新教材、新教法,并不断的对个体的创造,实践要素进行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开展探究式化学课堂教学呢?
一、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1、利用实验及增设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论证猜想和假设的实质性过程,是知识的发源地和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究,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新体验、新感知。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被激发了,同时也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例如,在学习SO2的性质时,首先向品红中通入SO2,然后再进行加热,溶液先变红,加热又褪色,冷却后又变红,进而引入SO2的性质学习,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而变得强烈。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和当前科学技术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兴趣。化学是一门实际应用科学,化学技术的成果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效益,应该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在化学教学中,可联系生产、生活及科学实验的实际,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却又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例如,在讲“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时,教师可这样导言:大家知道,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极易生锈,为此全世界每年损失的钢铁占当年钢铁产量的20-30%,而在干燥的空气中钢铁制品却不易生锈,这是为什么?怎样保护钢铁制品?又如,在实验室里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时,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反应速度较慢,这时若滴加进少量硫酸铜溶液,则会明显加快反应速度(可配合演示实验说明之),这又是为什么?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一定会油然而生,揭示课题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学生一旦对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就会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进而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之情感。
3、利用化学史料激发兴趣。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许多科学家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经历与付出是相当感人与敬佩的。在我们教学中如果能渗透这些化学史进去,教学的效果就大不一样。如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可以用18世纪初科学家就开始对元素的内在规律进行系统探究总结的各种图表到门捷列夫编制的被后人称为“原子世界的地图”的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来引发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及内在联系和规律的探究。这样,学生的探究兴趣就很浓。
二、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1、创设提问情境。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感知器官,激起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最大限度的集中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地“跳一跳摘到桃”,这才是真正的现代教学观,更加符合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升学的教育,促使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创设出能使学生愤悱的情境,以便营造探究的氛围。教学中巧问善诱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善于问,更要会问,更要指导学生多问善问。要问得恰当,问在知识关键处;问还应掌握坡度,问在难易适中处:问更应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让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促使联想,对比思考,设想种种解决方案,从而使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学生的大脑中展开,学生形成开放式探索性思维。除巧设疑问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并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其情,奋其志,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断提高。上课时,教师可用提问的手段,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氨气的物理性质时,我先做了氨气的喷泉实验,然后问学生:压缩滴管的胶头,挤出几滴水,有什么现象发生,喷入烧瓶里的酚酞试液的颜色是否有变化,为什么?这一下,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因为学生观察到了这有趣的实验现象,就急于知道为什么,对于给出的问题就会积极的思考。当然对于氨气的物理性质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了。其次教师对于自己的设问在最后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解答。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传统的教育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缺陷即缺少独创性。经验告诉我们,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在学过和未学过的知识之间,在未知领域与新领域的知识之间没有学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架设联系的桥梁,诸多认识问题是可以突破的,这正是探究性实验培养的关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被激活的转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先“设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化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例如,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针对“盐溶液是否都呈中性”的问题,可创设实验探究的情境:将分别盛有NaCl、CH3COONa、NH4Cl三种盐溶液的烧杯置于学生面前,先让学生推断它们的酸碱性,然后引导学生用PH试纸或紫色石蕊试液测试、验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盐不能电离出H+或OH-,为什么有的盐溶液却会呈现酸性或碱性?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教学中还可创设演讲、悬念、竞答等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演示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实验时,有学生曾提出,烧瓶内的残留物为什么变黑,是否有新的黑色物质生成?此时就顺势启发:肯定有新物质生成,大家在课后思考一下会是什么物质,为什么有这种物质生成,此外是否会产生影响乙烯纯度的物质,怎样用实验论证。请设计方案,若方案合理,可提供实验条件供大家验证。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有效探索,得到满意的结论。
三、指导检查,引导讨论,及时小结,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自己解决浅层问题。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即本节知识的生长点,但这些知识又不属于本节必须掌握的内容。为不冲淡本节课的主题,使知识紧凑,可指导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分析,以成为本节课的延续和深化。这样做学生就逐渐养成不断探究化学奥秘的习惯。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解决有争议的有难度的问题,并能在这样的探究中找到乐趣。化学学习中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出现,这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解答,应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答。讨论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等。讨论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很好手段。由于我们上课前不强调预习,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时,不会造成思维定势,学生的思维不会受课本的限制,学生可根据已有的知识,并想办法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调动其探究积极性。
3、及时辅导、整理、小结,使小结成为学习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课堂小结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机。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化学知识,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在教材中,有些关于物质化学性质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即先向学生介绍原理,可能有的反应现象,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其实,作为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探究其中可转化为运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内容,将其设计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例如在次氯酸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可设计为:
实验:在氯水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先变红,但很快褪色)
问题:石蕊试液为何先红后褪色?
假设:是氯水中的氯气,还是氯水中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氧化石蕊试液使其褪色呢?
验证:向盛有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分别放入干燥和湿润的石蕊试纸。
结论:学生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反思:向含有氢氯化钠的酚酞试液中逐滴滴加氯水(红色褪去),红色褪去的原因是什么?怎样用实验去证明?
四、注重教学效果的落实
课堂教学成果的体现一个主要指标仍是通过考试来检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认为适度的有针对性的训练,课后学生的反思和总结,学习基本环节的规范性要求是不能忽视的。“学而时习之”这一古老的教育理论始终是正确的。
1、精选资料,组编习题。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使教辅资料鱼龙混杂,题目与教材内容不配套,难度、重点与课程标准不一致是好多教辅资料的通病。一方面我们备课组老师配备多本教辅资料,通过比较选定一本比较符合课程内容和教改精神的资料推荐给学生;另一方面我们在每一堂课设计中都选择有针对性的习题当堂训练,并且一起商讨组织平时的练习资料。
2、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和作业。《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都是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础,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布置学生解答过深、过难和过量的习题,以减轻学生负担。”认真实施这一要求,加强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问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课外作业要分层次布置,设计不同程度学生具有选择性的习题和作业,要避免“题海战”,我们提出的要求是“老师下海,学生上岸”。
3、注重学生学习行为的规范性。化学新教材许多内容没有进行结论性的陈述,学生在复习时缺少一些必要的知识内容,我们要求学生平时要记笔记:记重点,补知识点,记疑难点。我们要求学生书写工整,做题规范,建立错题集,及时反思总结等。这些常规的落实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巩固了教学成果。
五、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感受
1、化学教师应不断地学习以加深业务功底。高中化学新教材重建了知识体系,实际以突出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从内容上看,新课程更关注化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广泛应用;更重视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和学习方法。化学教师的知识更新已是当务之急。不断地扩大教师自己的业务功底,有利于化学教师在处理中学化学教材才能游刃有余;课堂上才能讲得那样既轻松诙谐,详实丰厚;处理教材、教法上才能既居高临下,又细巧精制。可见,学科功底对一个好的教师的重要性!
2、化学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智慧。教学智慧是教师角色所拥有的独特品质,是化学教师在把学科能力转化为教学功能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智慧。众所周知,化学课堂教学不是一潭死水,它是动态生成的,富于变化的。因此,事先预设的教学方案再周密,教学中总会有预想不到的新问题,如出现实验“异常”、学生知识缺乏、教学时间不足等。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僵局。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面对这些问题和意外事故总能想方设法的随机应变实施临场以便对策。将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因素降底到最小的程度。
3、化学教师应提高教学艺术。教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把书教得出色,那更是一件难事。因为“教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是也是一门艺术。授课过程中教师的声音何时该是低沉的,何时该是铿锵有力的,何时又改是渐缓而富有感情的;教师的表情何时该是疑云满面的,何时该是兴高采烈的,何时又该是激动昂扬的,这些都该是在科学内容的要求下事先有所设计安排。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将会对课堂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传达给学生的知识将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备课务必要追求“精心设计”,而讲课则要做到“声情并茂”。“教有通则而教无定法”,每位教师都可能创造出自己具有的独特风格的教学艺术。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的问题。化学教师将面临一系列的新的挑战,我们应该敢于挑战,敢于尝试研究更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构建的方式,积极参加与实验课题探究,提高对化学课程的驾驭能力。立足教学实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