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学生阅读素质
【作者】 刘代义
【机构】 黑龙江省伊安县团结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要完成传统阅读教学中的传授语言知识,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任务,而且要教会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立的品格,发展学生的个性,完美学生的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阅读教学的多种目标不仅要提高学生适应各类语体、文体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开发学生智力中的阅读思维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探索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当前,我们很多的语文老师在从事语文教学过程中却忽略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把阅读教学变味成了专业性分析文章结构,以及分析其中包涵了哪些语言知识点,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识记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以及重点语段的标准理解,抓住一点,片面地对某些局部的细节进行微观性的分析,或将文章肢解开来,进行所谓的“串讲”等等。这些做法,显然是有背课程标准的要求的。为了实施在阅读教学中的多种目标,我们应怎么办?
一、加强课文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预习是指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首先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课前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字词典等扫清语言障碍,了解文章大意,为进行听说训练作准备,对读不懂的地方,思不透之处,提出质疑,找出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上课,就会取得较好效果,课前预习,是进行阅读教学的最基础的环节。
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阅读教学也如此。教师在从事阅读教学时,要注重学生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教学中要抛弃那些多余的情节分析和繁琐的提问,因这些做法是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阅读教学,不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学生也会因为依赖于教师被动的学习而失去兴趣。阅读目标的实现,老师应激发学生乐于发现的兴趣。被动的接受问题是枯燥无味,缺乏乐趣的苦差使,而主动的发现则会风光无限,其乐无穷。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现发现的乐趣,调动他们乐于发现的内驱力,从而营造学生阅读的良好氛围。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果教师激发学生去发现“孤烟”为什么用“直”,“落日”为何用“圆”,学生在教师引导激发下去发现,从而理解诗人笔下的是“旷远、荒凉、静寂”的大漠世界。学生也才能去真正的感悟。
三、培养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这些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要让学生具有这样的综合能力,方法尤为重要。
首先,从整体入手,正确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文章的意蕴,就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学会从丰富复杂的内容结构中发现其内在的联系。不能抓住一点,片面的对某些局部进行分析,“艺术的整体是美的第一要素”。阅读时,要注意文章中任何精彩的片断都是不能离开整体而孤立的存在的,只有在文章的整体中它们才有存在的价值,阅读时要把握这个特点,同时也要教会学生阅读时必须要把握。从而才能把握作品的主旨。去倾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家对生活的体验,去获取多维的审美体验。
其次,要让学生尊重文章的客观性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朱光潜先生说“一个艺术作品必须为完整的有机体,必须是一件有生命的东西”(《朱光潜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07页)。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是不能脱离文本,不能脱离文章的艺术形象的创造基础。不能“尽舍诗中所言,而别求诗外之物,不屑眉睫之间而上穷碧落,下及黄泉,以冀戈获”(钱钟书《管锥篇》中华书局1979年版276页)。
淮安市楚州文通初级中学的赵怀巧老师在《可怕的“质疑”》一文中引述了这么一个案例。前提:在课改形势下,我们要求学生有求异思维,但有时学生的求异是否有价值呢?案例:“《愚公移山》愚公率领众子孙为了移走太行、王屋二山所表现的那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生学习的。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笔者却发现一部分学生对这种坚韧的精神没有一丝赞同,相反,却认为愚公的这种做法是愚蠢的。”在此我们无需去批评这些学生对“愚公”这一形象的理解偏差,但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产生这种理解是读者缺乏文章中所描述的生活的类似体验,又不加约束地放纵自己的神思而去任意地想象和拓展,从而对文章的主旨的把握的片面认识。由此可见,在培养学生阅读素质时,应尊重文章的客观性,尊重文本道德,“文以载道”,“道”即指通过文本的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为高尚的、有理想、有爱心的、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人。
四、培养学生阅读中的拓展能力和习惯
学习语文,学“阅”会“谈”还不够,“教材无非是例子。”是叶老的一贯观点。我们祖国的语言的博大、精神,不是一个简单的阅读就完成的,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只靠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作为引路人的教师多想办法,多角度地从各方面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不但要教会学生“阅”,而且还要教会学生“读”,同时利用“例子”进行学法迁移,课外拓展。在拓展中得到知识的积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
总之,要搞好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教学,采用灵活多变的措施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司和思考;由此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情感的同化,人格的升华。从而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