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议“启发式教学”在数学中的运用
【作者】 张 明
【机构】 新疆伊宁县维吾尔玉其温乡英阿亚提小学
【摘要】在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根据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的原理,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必须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起作用。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的有效教学,所谓“启发”,一方面是“启”,“启”者,启示开导也;一方面是“发”,“发”者,能动发现也。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对学生进行启示开导。学生在教师的启示开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发现新的知识。这种启发学生的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展学生的智能。【关键词】启发性;能动性;思维;求知欲
在学校的教育中,没有差学生,而只有不适当的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法,不适当的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法却无法开发学生的潜能,为了能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只有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动力,最终启发和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达到启发呢?我认为有如下的几方面。
一、创造良好的数学教学气氛。
课堂气氛对学生的智力活动影响很大。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而过于严肃和单调呆板的课堂气氛则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抑制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所以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前提,而良好的数学课堂气氛的创造有下列几点:
(1)教师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重要条件。教师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会消除学生对回答(或提出)问题的恐惧心理,自然会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主动积极地参加学习。
(2)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要持发展的眼光看待,多鼓励、多支持。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对立情绪。
(3)教师在课堂上要满足学生的补偿心理,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教师提问时,也许因受到心理、知识、语言、思维等方面的障碍,很难确切回答问题。这时教师切莫冷眼旁观或让学生难堪。而要适时启发引导,理顺学生的思路,给学生圆满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这既可以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受到锻炼,得到提高,有可以使学生因自己终于回答出问题而感到心理满足,从而达到启发教学的效果。
二、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内部的动机作用。
(1)是引导学生去积极探求真理。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学生的不是进入那已经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大厦,而是促使他的学生同他一起去“砌砖”,同他一起建筑大厦,因此好的教师不直接向学生奉献真理,而是引导他们去探求真理。新教材给学生的感受并非一本课本,而是一本画本,是实际生活场景的缩影。这些图片有很强的直观性、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认真观察每幅图片,并要求在直观它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图上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图中出现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口头表达,提出图片中的数学问题,激励学生展开想象,拓展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在关键之处进行点拔引导。
(2)诱导的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的内容是否具有启发性,这是能否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决定因素。教师教学内容过浅,则学生无须动脑;过深,则学生无从动脑;教师应有所选择地提出问题,做到问题的有效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设计灵活多样开放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由提问和思考的空间。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有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这对教学如何促进发展的思维能力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因此教学必须有效地促进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教学内容必须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诱导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以趣激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这是启发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的在数学的教学中,应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的提问中,不能为提问而提问,所提问题没有启发的意义或属于可有可无、或教师问上半句,学生回答下半句,无须思考就能回答。为此,教师在提问中要循循善诱,贯彻启发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明确,提问不等于启发,好的提问才是启发的提问,启发教学,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圆这个概念时,一开头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觉得太简单,便笑着回答:“圆形”。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三角形、四边形、长方形等?”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那它们无法滚动”!教师又问:“那做成椭圆形吧?”,同学们开始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一会儿忽高,一会儿忽低。”教师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会儿忽高,一会儿忽低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至此,教师自然地引出圆的定义。又如赞可夫曾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调查,出了一道“7+7+7+4+7=?”的题,让三个学生去完成,结果第一个学生依次相加,第二个学生算法是7×4+4=32,第三个学生算法是5×7-3=32,虽然三个学生的得数都对,但赞可夫下结论说第三个最好。因为他把其中的一个4当作算式中一个并不存在的7。由此可见,数学中的启发式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而且要使学生知道这个答案是怎么来的,使学生经历一次获得的结论的过程,从而启发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
总之,启发性教学是为一定教学目的服务的,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开而弗达则思”教学要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克诚 刘以林 编著:《愉快主体的主动性发展》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
[2]郭根福 陆丽萍 姜家凤 编著:《新课程教学法》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