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作者】 1、符龙隔 2、覃雪梅

【机构】 1、广西宜州市第一小学 2、广西宜州市北牙瑶族乡黄龙小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具有大量的人文内容,作为教学教师应积极去挖掘,建构起人文精神的体系,从而使学生从小受到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就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正文】

      人文精神,是指人的自身的理性、心理、情感、意志、修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属性的综合体现,是通过感受、体验乃至直沉、顿悟等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人的精神文化产物,对人的学习与工作具有动力、定向、维持、调节和强化作用。随着科学与人文逐步走向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开始摆脱原有视野的局限:要求基础教育在重视人类文明的同时,担负科学和人文两个方面的任务。数学 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在实现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也要实现文化传承、倾注人文关怀。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树立科学人文理念,立足现实生活与历史背景,有效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对话 ,引导有人文价值的创造,构建学生人文精神。

  一、营造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围

  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部属来对待,不要忘记学生也是一个“人”,应当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一种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围,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首先,老师要从神圣的三尺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朋友。学生“只有卸下心理上的包袱,才会迸发出创造的潜能”。在这种自由平等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做。其次,老师要从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宰者的位置上退下来,一改过去无视学生人格,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强求统一和指令多、指责多、框框多的做法,容许学生自由活动,容许学生提问质疑,容许学生指出老师的错误,打破教师的“权威”,把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例如上“乘法口诀”时,相信数学教师大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原本备课设计的思路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由图说出几个人,再一步步归纳得出乘法口诀。可一般都会在课刚开始时,一些学生就会说:“老师,‘乘法口诀’我会背。”这可怎么办?老师就该立即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从学生的这个实际情况出发,重整教学流程。例如,可以说:“你们真厉害,连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不错,那有不会背的吗?”如果有,教师就应该抓住挈机说:“还有这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可能那些会的立刻就会用各种办法去教,这一转变就使学生由“学数学”成为“教数学”,学习热情直升极点。如果没有学生说不会,就可以抽学生背,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把口诀流利地背出来,教师又可以抓住时机施教。试想,假如教师在学生说出实话时,立即加以呵斥、批评;假如他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又怎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无非是教师,学生按部就班地把教学进行到底,可能教师会满意教学效果,学生也学得扎扎实实,但这又培养了学生什么呢?这种课堂要求与期待的成人化,只能导致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他们个性的扭曲和天性的缺失,“儿童味”也就慢慢淡化了。

  二、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在教学“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时,一位教师先讲了曹冲称象的故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引起了学生的沉思:可不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分析呢?而在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时,他又根据学生的叙述,用多媒体演示了多种切拼方法,在切拼的时候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把圆柱分得很细小,拼成得图形才越接近于标准的长方体。在这一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转化、微分、积分等数学思想、方法。这样,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这可能在学生以后的人生中是比圆柱体积公式更有用,更有生命价值的知识。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含着灿烂的教学文化,出现过刘徽、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以及《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在我们的教材里,介绍了许多这样的史实,例如在教学了圆的周长之后,教材介绍了《周髀算经》里对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的描述,介绍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的史实;教学时分秒之后,介绍古代计时器“刻漏”;认识几何图形后,介绍“七巧板”这种我国古代的拼版智力玩具;学习乘法口诀后,介绍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的“九九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宝贵的教学资源,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三、积极尝试小学数学人文化的评价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评价的根本目的。可以看出,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评价打破了以往单纯的纸笔测验的单一的评价方式,从评价的目标到评价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对人格的尊重,人性的关怀得到了有力加强。

  在评价学习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序,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我们可以根据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学生们量身定做,设计了多种奖项,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有机会获奖。如“创新思维奖”为思维独特的同学提供舞台;“最佳策划奖”为在小组活动中出谋划策的同学提供场所;“最佳裁决奖”为认真倾听、参与评价的同学创造条件;“最佳合作奖”为合作成功的小组提供可能;“创造自我奖”为在某一方面取得明显进步的同学留有余地等。事实上,多一把“尺子”确实可以多出一批好学生,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在不同的“尺子”面前看到自己的进步、认识自己的优势、发掘自己的潜能,为“做最好的自己”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