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学生拥有真正的语文课

【作者】 李树国

【机构】 辽宁省北票市马友营乡中心小学



【正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达到以人为本,多方位地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两点拙见。

  一、开放课堂体现人文关怀

  《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崭新的理念,广大语文教师要打破“一言堂”,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机会,让他们有表现自己、展示才干的舞台。由此,我们提倡建立“开放”型的语文课堂。开放型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通过改革传统教学过程中束缚学生发展的因素,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新型课堂。它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工作,大胆开放,随机应变,不断改革束缚学生的条条框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开放课堂时,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把知识发展的背景置于一幕幕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境之中,从而先声夺人,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催生出他们强烈的探究愿望,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求知。如在《渔夫的故事》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把文章编成一个课本剧,以此来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我提前布置,给足时间让学生排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编、共同演,不但教学目标达到了,而且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兴趣、情感等因素。开放型课堂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习,从而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性、互补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在讲述《刻舟求剑》一课时,我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互相质疑、释疑理解课文的寓意。而我也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去,课堂气氛格外活跃,既完成了知识目标、情感教育也有一定的渗透。收到了一箭多雕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优化课堂促进主体发展

  语文教学在学生主题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主渠道。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能力的培养,确实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教学的科学性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学习中,我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又有情趣的内容,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

  (二)创设最佳情境,使学生陶醉其中

  要使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才能,必须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信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身体距离和心里距离,在行动上参与学生的探索活动,与学生开展交流、合作。对学生的每一次成功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生的每一次热情参与都要给予真诚的鼓励;对学生的每一次错误和失败,都要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为学生自主探索营造良好的氛围。

  依据这一点,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先播放《父亲》这首歌曲,让学生跟唱,理解歌词中那种父爱。紧接着播放《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朗读,这段FLASH朗读声情并茂,把《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所体现出来的父子深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在这种气氛中,让学生能跟着朗读走进作者的心里,从而去理解文章主旨。在进行探究知识的同时,我又把自己亲身经历事件(亲情之爱)讲给学生听,学生在我的讲述之下有的眼圈红了,有点眼泪掉了下来。与此同时,我又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有关父爱和母爱),几位同学都谈出了自己最深的感受,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有的甚至是泣不成声,甚至我听后都潸然泪下。此时同学们既了解了文中的父子之爱,同时也对现实中父母给与自己的爱有所理解,那时我觉得和同学们的关系越来越近了,因为我们进行的已经不仅仅是言语上的沟通,而是心灵上的沟通。当时情景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上完这堂课后,我觉得自己似乎有了一个飞跃,我的学生们越来越喜欢我了,平时上课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学生的成绩明显的提升了一个档次。

  由此可见,恰当地创设情境,的确能促使学生们主动去学习,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必将得到较好的培养。

  (三)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为“学”服务。教师必须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一定不能轻易地否定学生的观点、看法、想法、伤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充分给学生以一些自主选择、自由加工的机会,让他们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加工学习创造,在不断探索中有所发现,在进一步参与中发展自我,完成认识的变化和飞跃。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由于学生的观察角度、理解能力、知识水平、个人经历的差异,对问题的看法肯定有许多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尝试展开集体讨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选择:“你们觉得谁说的更好?”“你们认为谁的想法更贴近当时的情况?”“假如你看到了这种景象,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你感觉他们俩谁理解的更合情理?”“你认为谁理解得更深刻?”等等。

  宽容学生的一切想法和看法,肯定学生的发现、参与和探索,鼓励自由奔放的想象,这样既尊重了每一个同学,保护了参与的同学的积极性,又使更多的同学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始终处于对知识的渴望、发现,获取知识的兴奋,研究,探索问题的喜悦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