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深挖教材内容 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作者】 成秀兰

【机构】 辽宁省北票市第九小学



【正文】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的形成根源于良好的阅读品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因此,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突破口。深挖教材内容,选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将学生引入创新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不思不能,不如不快的愿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一、于无疑出生疑,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鼓励学生质疑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而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点拨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更能引发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邱少云》一课时,引导学生抓住“纹丝不动”一次展开讨论,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弄清了邱少云要纹丝不动的原因。通过对描写邱少云“纹丝不动”这一词语的感悟,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邱少云的高大形象引发了学生的无比崇敬之情。课至此已达高潮。我们的教师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在学生深信邱少云“纹丝不动”的情境中,突然抛出这样一个疑问:“邱少云到底动还是没动?”学生先是愕然,接着非常肯定的说没动。教师用一种凝重的神态、令人深思的语气指着投影片上的插图问:“邱少云真的一点都没动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顷刻间教室里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邱少云确实没动,他像千斤巨石一般纹丝不动;有的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说邱少云动了,他的眉头动了,拧成了一个“川”字,他手指动了,深深的插入泥土之中。教师适时的点拨,他为什么要这样动,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呢?这一提问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学生走进了邱少云烈火烧身的情境,走进了邱少云的内心世界,深刻地表达了邱少云烈火烧身的痛苦煎熬,了解任务的内心世界,更深体会了战士们眼巴巴地看着邱少云被烈火焚烧相救而不能救的痛苦心情,心灵再次受到深深的震撼,在不断的思考和想象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二、启发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型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

  (1)抓住结果,进行想象

  有些课文结果非常含蓄,便于启发学生想象。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教师抓住课文结尾“狼不想再争辩了,向小羊扑去”这句话启发学生想象,“扑去的结果怎样?你能不能替小羊想出对付狼的好办法?有的学生说小羊被狼吃了;有的学生说:小羊说:“我已经吃了毒蘑菇,反正也活不成了,你吃了我,我们一起死吧。”狼一听,不敢吃小羊。还有的说:“你先别吃我,那边有好几只小羊,我带你去,你不就吃得更饱了吗?”小羊把狼领到猎人家,猎人把狼打死了。在学生丰富的想象中,饱含了对小羊的无限同情,对狼无比的憎恨,激发了学生的正义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

  (2)抓住空白,进行想象

  课文作者的思想,不仅可以通过字面表达,也可以隐蔽于文字的“空白”处。如欲言又止,话到嘴边留三分是空白,借用修辞手段的空白,质疑不答、无可奉告是空白……这些空白处正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点。教师应抓住这些空白启发学生想象。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教师抓住描写齐威王第三场赛马又输了后神态的句子,“这下,目瞪口呆了“启发学生想象,他心里想写什么呢?学生便会有了很多不同意见,有的认为齐威王懵了,、傻了。有的说:“齐威王在纳闷,明明是我的马厉害,怎么会输呢?”还有的说:“齐威王也很聪明,当时就猜出肯定有人在作弊,他也想从新考虑一下赛马的策略,再来一次公平的竞争。”还有的说:“齐威王气坏了,下决心把田忌和孙膑都杀了,挽回自己失去的面子。”这些空白处的猜想,显得多样而又基本合理,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

  三、引导学生向权威挑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动力,它决定于人们愿不愿意创新,敢不敢创新的欲望与倾向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一课时,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质疑的创新精神,恰巧这一课中“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这一句话有不够严密之处。两个铁球要同时落地,必须有两个必要的条件:第一,这两个铁球必须在同一高度;第二,这两个铁球必须要同时放下,这二者缺一不可。可文中只出现一个条件,假设这两个铁球一个放的高,一个放得低,即使同时放下,也是放的低的先落地,所以,该句的“高处”应改为“同一高处”。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抓住这个切入点,引导学生向教材挑战。教师在做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试验中,满足以上两个条件,证明伽利略的结论是正确的,鼓励学生学习伽利略的创新精神、然后再重复做一次上次实验,要求学生自习观察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并说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实验中,教师左手我一个铁球,右手我一个铁球,右手明显高于左手,然后将两个铁球同时撒手,结果左手的铁球先落地。学生通过观察找出了铁球没有同时落地的原因是:实验中教师没有像上次实验一样将铁球置于同一高处。教师适时点拨,伽利略经过反复实验和公开实验,证明了他结论的正确,这个结论也确实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而我们根据书中的这句话,经过实验却得出了相反的两个结论,问题出在哪呢?学生开始议论纷纷,有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很快便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说:书中的这句话有毛病,应该把“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这句话改成“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这样两个铁球才能同时落地。“你真了不起,能够找出教材中的错误,并且能够修改教材,我们大家应该向你学习。”顿时教师里迸发出热烈的掌声。教师趁热打铁让全班学生按照这位同学的说法在书上修改。

  教师的引导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焰,教师的鼓励记起来学生的探索的欲望,教师的肯定给予了学生向权威挑战的信心,只要教师肯于挖掘教材,善于捕捉文章中的创新点,扎实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