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中的困惑与反思

【作者】 刘 颖

【机构】 陕西省韩城市象山中学



【正文】

      新一轮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正处在实验的初步阶段,反思实验过程,总感到有一些遗憾。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还不到位,难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因此,在实验中,如何落实新课标,怎样根据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与调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自己参加数学必修模块一二的实验教学,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感到困惑的地方

  1、教材内容与习题的搭配有不合理之处 

  课程标准认为:“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是整个数学课程的核心和基础”。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 (人教版),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了充实、调整、更新和重组,注重基础性、层次性和发展性,课后习题的难度作了适当的控制,以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教材中还存在着内容与习题搭配不合理的地方,如数学必修 (人教版)第 127 页习题 3.2 第 题,已知函数 f(x)的图像,试写出一个可能的解析式。此题要用到函数图像的平移变换和翻折变换,而教材没有给出这一内容,学生不具备这些知识结构,对此题无从下手。

  2、初高中教材衔接问题

  比如一元二次不等式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可以说它贯穿于高中数学的始终。然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研究却放在必修5中,并且鉴于这部分知识的难度,又不提倡先学习解不等式这部分知识;另外初中又没有讨论过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从而对在必修1中出现的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函数与方程中牵涉到的不等式的问题,就不好处理.

  还有就是初中对因式分解要求很低,比如说没有讲十字相乘法、没有给出“立方和、差公式”等,但到高中会经常遇到用这样的因式分解的问题(如证明函数单调性,比较法证明不等式,求解导数综合题等)。

  3、应用问题的设置过难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讲清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一些反映数学应用的专题课程,即把数学应用教学当作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教学中。高中数学必修 (人教版)正是体现了这一课程理念的,在教材中配置了大量的应用问题,涉及到生活实际的方方面面。如出租车的收费、个人所得税、我国的 GDP 、考古中生物体内碳 14 的衰减、人口增长、按复利计算利息的储蓄以及物理化学问题等。其中的有些问题设置过难,学生对某些内容的实际背景非常陌生,再加上原有认知水平的局限,很难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应用问题自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大难题。 

  4、学生过于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学习被动 

  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但由于学生很难改变长期形成的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被动接受,似乎没有老师的讲就无法学习,缺乏自主合作的学习精神,更谈不上探究性学习。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归纳结论,但学生往往不会找,归纳不出来,就等着老师说出结果,造成了老师的教与学生学的脱节现象,严重制约着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5、课时严重不足 

  教师普遍认为,教材越编越厚,习题越配越难,内容越上越多,感到教学如同追赶,课时严重不足。有人会说,教师课堂效率不高或挖得太深,所以教师嫌课时不够。其实不是这样.课本中内容就很多,多得让教师疲于应付,而感到授课很吃力。如立体几何部分虽然更改了很多,也降低了很多要求,但要在短短的36课时左右就让学生形成基本的空间点线面体的关系的认知结构,并且学会简单证明线面平行垂直等章节,如果只讲一些基本知识,而不多讲一些习题,学生就会说,看到题目有思路,但是一做就错,考试成绩会一塌糊涂的.认真分析造成课时不足的原因还有:(1)虽然教材的可读性很强,但由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没有改变,学生没有做到很好的预习,甚至不预习,教师的教学仍停留在以讲为主的层面上;(2)有些教师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大搞题海战术,就教材教教材,不放过教材中的任何一道题,忙于处理习题,影响了双基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另外新课程教学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意即让学生多活动,多讨论。课堂上若很强调情景创设,强调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揭示,结果在课堂上时间没了,有许多例题习题没有时间处理,而导致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每堂课欠一些,长期以往,这样学生的成绩不差才怪呢?

  6、很难做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教材提倡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探索数学结论,鼓励学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处理繁杂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但由于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是很难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再加上信息技术课与数学课的不同步。所以课本中设置的如借助信息技术描绘函数的图像、探究函数的性质等,就很难实现。 

  二、反思今后努力的方向

  利用新教材具有可读性的特点,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并形成习惯,使课堂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学习,同时也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和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消除学生过分依赖于老师讲授的被动学习状态,最终达到教与学活动和谐统一的发展。

  敦促并促使学生逐步养成每天记数学日记,每周一总结的好习惯。起初教师要对学生做一些指导,如除了记下上课中的主要知识点外,还要写下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自己易混淆的地方和作业中易错点处。每个章节结束布置学生归纳总结全章知识结构,理清脉络,再添枝加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