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民族团结教育
【作者】 赵爱玲
【机构】 新疆昭苏县团结小学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学科。它对从小培养学生共产主义的思想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所以在我们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扎实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有正确的民族观也是很有必要的。【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民族团结教育;品德与行为习惯
一、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
对青少年进行有意识的民族间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教育很有必要。其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民族问题一直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民族问题,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并采取措施,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在我国宪法中也明确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应让学生从小了解我国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其二,不能忽视目前境内外,仍有少数敌对分子利用民族问题制造事端,破坏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进行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十分必要。其三,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各民族间交往日益频繁,许多少数民族到内地去做生意,随着边境地区旅游事业的发展,汉族人也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因此,对学生进行这一教育,也有现实意义。其四,2009年5月11日,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同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会,指出小学阶段必须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中对学生进行这一教育,也有现实意义。所以在我们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扎实抓好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重点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有正确的民族观在小学的品德与生活教育中对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二、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
从国家试行的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小学段阶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有:(1)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民族基本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从历史的、世界的视野分析和探讨各种民族现象,进一步认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2)知道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的总称;初步了解56个民族的基本特征,地域分布及居住特点。(3)了解自己所属民族的分布区域、人口数量,以及语言、文字及主要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等。(4)了解各民族的主要风俗习惯、了解各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知道各民族著名人物、了解各民族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特色与成就。(5)知道中华各族人民凭借勤劳、勇敢和智慧,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6)了解各民族之间应当平等相待以及各民族人民需要和谐相处,共同进步。(7)形成“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必要性的基本认识。
三、在思想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其目标就是要使各族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基本理论及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学习理解,促进56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交流、继承和发扬;引导各族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的认识,不断增进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增强各族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责任感;具备在社会交往中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不断提高巩固和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自觉性,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祖国繁荣昌盛。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民族政策,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重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加深我们小学生对民族团结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引导我们的孩子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和民族观;加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教育;不断提高各族学生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自觉性,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与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相结合;过程、方法与目标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统一要求与体现各民族和地区的特点相结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情感,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巩固,注重实效。
四、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如:通过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我们都是中华儿女”这一单元地教学内容使学生知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礼仪习俗,能增进民族团结。知道各族儿女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发展,民族的团结和繁荣。
(2)把品德与社会课内容有机的与民族团结教育结合起来,是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中。如:通过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内容“爱在阳光下”使学生明白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学校、社会倾注了很多关爱。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团结的、快乐的大家庭中。
(3).改变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某些弊端,使品德与社会教学充满思辩色彩,充满生机活力。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开放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优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实效。
(4)、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做到润物细无声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决不是孤立的,而是立体的多角度的。我们应该注重它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让品德与社会教育无处不在又不露痕迹。再说,农村教师一师任多课又为这一做法提供了方便。
五、开发课程资源,发挥地方资源与校园资源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课程窄化为“学科”,窄化为“教材”,甚至“教科书”,那么课程资源也无非是一些书面的材料。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走出教材的狭隘视野,广开思路,因地制宜,让课程资源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素材和条件,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专家认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
总之,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校应注意从政治的高度掌握政策,积极稳妥做好把关、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妥善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有关问题。才能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为各民族的团结协作、共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我国的团结统一和繁荣富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等,都要求必须大力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孩子们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孩子们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必然要求。
“隐型”课文,是指课文内容本身没有明确要求某种实践或养成某些行为习惯,这类课文在教材中占一定比例。如《学校就是我的家》、《火红的党旗》、《祖国的生日》等。教这类课文,不仅要明确、激情,还要充分挖掘文中潜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提出行为要求。教《火红的党旗》一课时,教师可先简要介绍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情况。然后,简略地从武装斗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讲到今天的“四化”建设,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中国共产党真伟大”的情感。接着,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党旗插图,让学生说说党旗中各部分象征什么。这样声画同步,再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激发学生对党的热爱。
如《学校就是我的家》采用诗歌形式和拟人化手法,此课的导行内容有“尊敬老师,学好本领作贡献,好好学习,热爱集体,团结友爱”。这些诗中导行的句子语言简炼,文字含蓄,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在教此课时,可采用化抽象为具体,化大目标为小行为的方法,把“学校就是我的家”的“家”具体化。通过联系本班实际,既让学生懂得“学校就是我的家”的含义,又让学生明确在学校里要尊敬老师,好好学习,学好本领,热爱集体,团结友爱,才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最后教师小结:学校就是你们的家,你们的“家”有哪些规章制度?你们打算怎样做,才能为自己的“家”增添光彩呢?这样从小目标出发,再回到大目标,完成了导行任务。
改变传统的思品教学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学充满思辩色彩,充满生机活力。它以大思品思品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开放性的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优化思品课堂教学,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
六、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做到润物细无声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决不是孤立的,而是立体的多角度的。我们应该注重它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让品德与社会教育无处不在又不露痕迹。再说,农村教师一师任多课又为这一做法提供了方便。
七、开发课程资源,发挥地方资源与校园资源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课程窄化为“学科”,窄化为“教材”,甚至“教科书”,那么课程资源也无非是一些书面的材料。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走出教材的狭隘视野,广开思路,因地制宜,让课程资源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素材和条件,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专家认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
总之,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校应注意从政治的高度掌握政策,积极稳妥做好把关、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妥善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有关问题。才能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为各民族的团结协作、共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我国的团结统一和繁荣富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等,都要求必须大力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孩子们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孩子们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