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陇南白马人文化艺术初探

【作者】 李成伟

【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甘肃文县是白马人的聚居地之一,地处秦巴山地。此处江河纵横、森林繁茂、物产丰饶,素有“陇上江南”之称,“大熊猫故乡”之誉。更令人称道的是白马人的历史和文化。走进文县铁楼乡白马村寨,面对白马人古朴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确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白马人的语言、服饰、民歌、民间故事、池哥昼仪式无不表现着白马人从远古走来的印记。史载白马族群古代属于氐羌氏族,又称白马氐,可见历史的悠久。
【关键词】白马人;池哥昼;土琵琶
【正文】

       本文系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西北民间小戏与祭祀仪式研究”(项目编号为11EB129)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地区和九寨沟县以及甘肃省文县两省三地区聚集着约20000白马人,1950年,白马人被暂定为白马藏族。其实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白马族群,自古以来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有着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民俗文化。这种文化,培育了白马人的族群意识、族群性格,在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生存发展,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

  白马人民间故事流传久远,丰富多彩、涉及到宗教信仰、历史掌故、生产生活、民俗文化等多个方面。其中不少主题鲜明、人物形像丰满、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语言通俗风趣,在我国民间故事中堪称经典。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白马人有语言无文字,世代口耳相授,故事是白马人对自己久远历史的记忆和传承,他们生生不息走过的历史进程,是了解、研究白马人的历史沿革、部族权力结构、及信仰史、农耕史、狩猎史、民族交流史、兴衰史的宝贵资料,堪称我国民间故事宝库的一朵奇葩。

  白马人的服饰图案丰富,色彩鲜明,款式别具一格,主要装饰有沙嘎帽、头饰、女彩服、男装、胸饰、毛腰带、番鞋、绣花鞋等。最显著的标志是“沙嘎帽”和沙嘎帽上的白鸡翎。这种独特的头饰,不论男女,都可配饰,作为白马族群的标志,被赋予特殊的意义。传说这种特殊的服饰标志,是和一次关于白马人生死存亡的战争有关,而且被附着上一个美丽的传说。如今的白马藏人不论在平时还是节日,除受汉化严重的地方着装从汉族外,其余地域穿着仍为麻衣或布衣,衣料好白色和青绛色。白马藏人的这些服装特点与史料记载氐人“种桑麻”、“尚青绛”、“俗能织布”、“著衽露”的习俗是吻合的。白马人不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头上都戴着白色的毡帽。帽为圆顶,镶有荷叶边盘,帽上插有一支或数支白色的雄鸡尾羽。白马人男女都编发辫,尤以妇女的发辫更为动人,先梳成十数条小辫,然后用黑羊毛扎成一根大辫,拖于背后,长者可及脚跟。服装多以白、黑、花三色,并以各种花布镶成翻领的对襟长袍,再配以发饰、胸饰、腰饰、脚饰等物,在黑白对比的衬托下,给人以古朴的美感。

  白马人无处不歌、无事不歌、不人不歌、无情不歌,是一个在歌声中走过来的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白马人的歌曲总体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先祖流传下来的勒类歌,这类歌曲有固定的曲调、固定的歌词、固定的用途、甚至还有固定的演唱时间;另一类是有相对固定的曲调,歌词有传下来的,也有即兴创作的。从用途分,主要有敬酒歌、劳动歌、舞蹈歌、祭祀歌、婚娶歌、休闲歌、情爱歌、山歌及其他歌。原始古朴、美妙悦耳的歌声,诉说着生活的坎坷与欢欣,咏唱着大自然的神奇和瑰丽。他们洗衣时有《洗衣歌》、种田时有《种田歌》、丰收时有《丰收歌》、喝酒时有《敬酒歌》……“喝一碗甜蜜的蜂蜜酒,酒香不醉人;唱一曲动听的祝酒歌,歌好一片情。天上的彩霞再美也要飘走,白马人的歌声日夜不停息”。

  土琵琶弹唱起源于汉代白马氐人,流传于各族人民。自古以来是文县城乡群众的主要娱乐活动。其表演形式多样,有自弹自唱、一人弹多人唱、多人弹多人唱等形式。从乐器看,有单用琵琶的,有用碟子或竹瓦片为琵琶伴奏的,还有用二胡、板胡、三弦、碟子和竹瓦片伴奏的。乐器独特。“土琵琶”为当地艺人自制,采用上好的椴木等材料制作,发音清澈透亮。有3根弦,外面的叫“子弦”,内面的两根称“啷弦”,内外弦为五度关系,两根内弦同音。多用骨角做的拨子弹奏,也有用指甲弹奏的。

  池哥昼,又叫做“鬼面子”或“跳曹盖”。一种戴面具的表演,原始而古朴。“池哥昼”是陇南白马语的音译,“池哥”意为面具,“昼”为歌舞。“池哥昼”面具是白马人信仰的物化表现,同时也是白马人祭祀神灵和祖先的神器。如果我们将“池哥昼”认作是白马人的单纯的舞蹈形式,那就失去“池哥昼”传承的全部意义。文县白马人池哥昼是每个寨子都要表演的集体祭祀舞,有固定的表演舞步和程式,但各个寨子表演的角色、角色的人数、面具、装扮、表演动作又不完全相同。一般由池哥、池母组成。池哥面具隆鼻巨口,睁目獠牙,狰狞恐怖,表演动作粗犷铿锵、腾折有力,起伏较大;池母面具慈眉秀目,仪态端庄,表演动作柔婉细腻、敬畏可亲,起伏较小。池哥昼主要包括请神、装扮、绕庄驱赶邪恶鬼怪、按规定次序挨家挨户驱邪纳吉、送尊神、送瘟神等活动。

  参考文献:

  [1]文县人民政府.神秘的陇南白马人

  [2]邱正保等.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