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作者】 韩启明

【机构】 青海省化隆县教育局



【正文】

      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之一的信息技术,对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辅助作用。从小学到中学是学生开始接受到大量知识吸收文化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最佳时期。虽然近些年来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也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但总体上仍处在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重视程度和推行力度的缺乏,音乐课程常常被其他“主课”挤占;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显得陈旧和呆板,学生没有兴趣;再者学生受家庭、社会、升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信息技术课只是应付,认为与“分数”无关。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极积的意义。因此,不断改革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兴趣着手,是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信息技术学习气氛和环境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气氛可以使学生置身于计算机奇特的熏陶中。当然,不仅仅是指课堂的气氛,还包括课外。在课堂内,首先可以用欣赏课的教学方法,通过欣赏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兴趣是中小学生的一种天性,也是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前提。而欣赏教学正是培养和发展中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提高美的鉴赏水平。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课堂内应尽量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优势教育观指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发潜能,弘扬优势、增强自信、学会自主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动静结合。”“动”——要有秩序、有规律的动,情绪饱满、气氛热烈、勇于发问;使学生有成就感、轻松感。“静”——不是暮气沉沉、没精打彩,而是注意力集中,思维专注而活跃。宽松的教学气氛中应有严谨的教风和学风,这样,宽松而不涣教,严谨而不威摄,两者的完美结合,构建一种和谐共创的教学环境。而只有在这种环境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地发挥,更主要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才会迅速高涨。

  这是在课堂内,那么在课堂之外,我们又应该怎样做呢?实际上这是一个关于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与社会计算机应用协调配合的问题。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兴趣以及对计算机的学习,既有赖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这一主要渠道,也有赖于课外操作以及社会计算机环境的影响。环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环境的影响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比如:利用闭路电视或定期讲座进行计算机应用活动;利用橱窗,教室张贴电脑图片和计算机的小故事。让学生在充满艺术的氛围中得以熏陶,在潜移黙化、耳濡目染之中,增强对信息技术的热情,激发对计算机的兴趣。

  二、根据学生特点,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中小学生,从年龄段上说还是少年和孩子,孩子的特性就是爱玩。对少年儿童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利用他们喜欢嬉戏、玩耍,不受拘束的特点,因势利导,创造一种顺其自然发展教学方法,让他们能高兴学、主动学,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这样他们才能用心学,学得好。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提高教学的情趣性。好的信息技术课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技术课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的,要提高教学的兴奋性,教学内容的就要难易适度,教学方法就要富有新意。

  三、利用做好的课件,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学生认识计算机主要是通过视觉和触觉来完成的。在技能技巧的训练中,加强直观性教学,更有助于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表现。所谓直观性的教学就是运用能使学生直接感知的教具或通过教师形象的语言与具体形象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四、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讲,参与学习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信息技术和文化知识都是间接知识,但在教学时传授间接知识不能脱离学生的直接经验,只有通过信息技术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助于他们更好的掌握间接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练习实践是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兴趣的途径之一。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生教育中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因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不宜理性化,学术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计算机生活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有趣地、开心地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文化知识和技能,增强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信心,即在一定程度上做到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活动要形成灵活多样,只有创造多种多样的计算机实践活动,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在愉悦的心态中积极、自觉地从事实践练习,要避免那种单调、呆板、机械的技术训练。学生们在参加计算机活动过程中,发展了审美能力和对计算机的兴趣,丰富了精神生活,陶冶高尚的情操,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就信息技术教学而言,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中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其基础性主要不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对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或者说计算机兴趣是基础中的基础,因为,没有兴趣做基础,任何的学习都是难以完成的。总之,没有计算机兴趣,不仅个体计算机学习将伴随着学校教育的结束而结束,而且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也不可能完成既定的任务和实现完整的教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