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探讨
【作者】 马兰兰
【机构】 新疆石河子134团小学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应首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还要把给他们创造阅读实践的机会,指导他们在读中学会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探究阅读、创新阅读的能力。【关键词】修订课标;阅读兴趣;阅读实践;阅读方法;创新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如何落实“修订课标”精神、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落到实处呢?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作法和体会。
一、把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放在首位,努力使学生喜欢阅读课
爱迪生有这样一句名言:“任何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经过10年时间的训练,都可以有天才般的表现。”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必须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使他们真正喜欢阅读课。所谓兴趣引路,就是指上课伊始教师就充分利用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采用言语的、图片的或音乐的、表演的等多种手段,营造生动形象、富于启发性的阅读教学氛围,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把引导学生阅读实践作为重点,努力让学生变成阅读者
笔者认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难以大面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占用了学生阅读实践的时空,学生不是真正的“阅读者”,而是“听讲者”。“修订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特别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由此可见,加强阅读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所谓引导阅读实践,就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自主读书作为阅读教学最重要、最经常的活动,为他们提供充分的阅读时空,真正达到“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效果。究竟怎样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实践呢?我们来看教学《新型玻璃》这个案例:教师利用课件引入课题后,将全班40多学生分成5个自主阅读小组,分别学习课文中介绍的“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等5种新型玻璃。学习之前,老师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弄清它的特点和作用,并用表格的形式清楚地反映出来,每组还要选派一名代表参加“新型玻璃展销会”,要先写好广告词准备在会上推销“产品”。在小组成员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没有权威,没有配角,大家读得专心,议得热烈,充满着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接着,各组代表带着各自的“产品牌子”走上讲台汇报小组的学习成果,向“与会代表”推销自己的“产品”。一个个自信的表情、大胆的发言、机灵的表现,真让听课的老师们刮目相看。
很明显,这位教师教学成功的秘诀,不是高高在上地繁琐分析、单向灌输,而是把阅读的自主权和时空真正交给了学生,使他们真正变成了一个阅读者。
三、把指点学生阅读迷津作为关键,努力让学生掌握阅读法
学会学习是通往知识经济时代的个人护照,自学能力的强弱是能否成才的重要标志。叶圣陶先生说过:“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很有限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鼓励孩子们自己学习,因为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因此,“修订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怎样指点阅读迷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阅读方法呢?这是我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过程:首先师生合作学习“故事一”(课文第一个部分),共同归纳出“故事一”讲的是“鲁迅先生畅谈《水浒传》,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关怀下一代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自悟“故事一”的学法一读一篇文章要先弄明白“写了什么”,再想想“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什么”,即要从内容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悟的学法去学习另外三个故事。这样教学就使这节课达到了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上例我们可以得知,要增强指点迷津、促使学生在读中悟法的实效,必须体现“两性”:一是要体现针对性,注重根据不同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基础对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进行具体指导;二是要体现自主性,注重经常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去悟法、用法,以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四、把组织学生探究阅读作为法宝,努力让学生增强创新力
英国教育家斯宾说过:“教师教学时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去推论,给他们直接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尽量多些。”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要兴趣引路、引导实践、指点迷津,还要组织探究、鼓励创新,使阅读课能够充分闪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正如“修订课标”所要求的: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那么,怎样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创新性阅读呢?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和狐狸》时是这样进行的:在让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对乌鸦和狐狸各有什么看法?”这一问很快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的说:“乌鸦喜欢听好听的话,所以才上了狐狸的当”;有的说:“如果我是乌鸦,狐狸要我唱歌的话,我会把肉先放回窝后再出来唱”;有位同学的看法却与众不同,他说:“我觉得狐狸聪明乌鸦笨”。老师问他为什么?他理直气壮地说:“狐狸没有去抢,而是动脑筋得到了肉吃,当然聪明;而乌鸦明知嘴一张肉就会掉下去,它却偏要唱,当然是笨”。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大胆发表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理解、体会和意见,以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