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修辞”的分析

【作者】 相吉切卓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贵南县民族中学

【摘要】很多平平淡淡的句子更见功力,更值得学生学习。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就很少运用修辞方法,可是你能说它不感人吗?在写作指导时,很多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尽量”使用修辞方法,而对明白通顺则不予强调。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对于使用了修辞手法的作文大加赞赏,对于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作文则认为缺乏文采。可能有的教师认为“意义明确、文从字顺”这一要求很容易达到,其实不然,要具备清楚明白地状物抒情的能力殊非易事,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历练。如果学生对事物确实有自己独到的观察和特别的体验,用了修辞方法当然很好,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观察和体验,不用修辞方法清楚通顺地写出来也很好,要知道修辞是为了更好地状物抒情,而不是为了追求华美。
【关键词】语文;修辞;分析
【正文】
  现在语文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就是重视积极修辞而轻视消极修辞。很多教师在分析文章和指导写作时,特别重视对修辞方法的分析和指导,而忽视了对词语选用、句段调整等消极修辞手法的指导。章熊说:“当前的中学语文知识教学只重静态描述而不注意动态分析,只讲积极修辞而忽略消极修辞。”有些教师在分析文章时,对运用了修辞格的句子详细分析,而对没有运用修辞格的“明白如话”的句子则弃置不顾。
  对于修辞的分析要全面,不能顾此失彼。对使用了辞格的句子固然要照顾到,对没有使用辞格的好词佳句也要分析到。不能因为对后者分析起来比较困难就放弃了分析,其实这是学习作者观物遣兴、遣词造句能力的好机会。
  对修辞运用的指导要得当,不能厚此薄彼。对于写好作文来说,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都是需要的。消极修辞是求通顺,积极修辞是求更好。没有消极修辞做基础,积极修辞也很难运用好。对于所要描述的人或物,学生能精确妥帖地说或写出来就是好的,在此基础上,如果能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则更好。
  对修辞的分析及对其运用的指导,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可是很多教师在分析与指导时,没有顾及修辞与题旨、情境的联系,只是就修辞分析修辞。实际上,对于修辞来说,适应题旨、情境才是第一位的。陈望道指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词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够适合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使人觉得无可移易,至少说写者以为无可移易”。如果抛开题旨情境,修辞的分析和运用往往是不恰当的。
  一些教师遇到教材中使用修辞方法的句子,往往套用一定的模式来进行分析,比如“这个句子运用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突出了……”,而没有将修辞放在文章的整体语境中来理解。分析修辞不能脱离文章题旨和上下文,好的修辞之所以好,不仅仅在于它使用了一些优美词句,而且在于它与题旨、情境相符合,恰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果注意到这个限制,就会看到,一个修辞句用在这里是合适的,用在那里就不一定合适。与之相应,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鼓励学生使用修辞方法,以使文章“鲜明生动”,却没有说明修辞使用的限制条件。如果修辞与题旨、情境不相符合,再美的词句也是不恰当的。在构思写作时,不应将使用修辞格作为最高目标,而应将适合题旨、情境作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法的运用最为广泛和普遍,谈话语体则主要运用反复、设问等富有表现力、适合口语表达的修辞方法。联系语文教学来说,说明文、应用文侧重于客观地叙事说理,适合运用消极修辞,较少运用积极修辞,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表现事物形象和人物思想情感,则适合运用积极修辞。运用积极修辞,要考虑所写的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如果是写景抒情的记叙文,那么大量运用修辞方法是可以的,可如果是应用文或科学论文,使用积极修辞就要慎重了。当然语体的限制只是宏观的制约,运用修辞还要考虑具体的交际目的和语境。
  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修辞时,注重学习修辞的形式,却忽视了语言形式与所表现的内容的契合程度。判断一个修辞方法的优劣,不仅要看它是否符合题旨、情境,还要看它是否较好地传达了事物的神与貌,是否细致入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修辞是为了更好地写景状貌、抒发情感,所以分析修辞还要看句子与事物或作者情感的符合程度。修辞不一定完全与事物相符,但要恰当地传达出事物的形与神。如果偏差太大,就不是理想的修辞。修辞要精确妥帖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美国着名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学习经验的有效组织除了要符合连续性这一标准,还要符合顺序性这一标准。“作为一项标准,顺序性强调这种重要性,即要将每一后续经验都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且必须更广泛、更深入地探究所涉及的事物。”积极修辞作为一项重要技能,在一定时间内重复地、不断地训练是有必要的,可是不能总是停留在同一水平上,如果这样,“学生在理解、技能、态度或某些其他要素上就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在中小学,积极修辞教学一般是随文进行的,这使它具有生动、鲜活的特点,可是也带来了层次性不强的弊端。作为教师,既要发扬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也要克服其不足。初学一种修辞格,需要反复练习,需要在不同的场合反复训练,可是在经过必要的重复训练之后,就不能还在同一水平重复。以后再遇到同样的修辞方法,就需要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大训练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材料,了解更多的修辞技巧。一种修辞方法可能在不同的学段反复出现,在教的时候既要顾及它们的联系,又要突出它们的差别。小学、初中、高中的不同年级,修辞的学习也应有不同的要求。学习一篇文章中的修辞方法,需要了解学生此前对此种修辞方法的掌握情况,并应考虑到以后学生的学习机会。只有瞻前顾后,统筹规划,修辞方法教学才会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参见骆小所.现代修辞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4-5.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2,35,36,9.
  [3]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