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设计“聪明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作者】 张 娟
【机构】 新疆伊宁市第十五小学校
【正文】
课题是一篇课文的高度浓缩,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则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围绕课题设计几个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探究欲望。如《落花生》一课,有位教师在揭示课题之后提问:“你们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生:许地山)教师又问:“那你们知道许地山的笔名叫什么吗?”(生:不知道)教师继续说:“许的山的笔名就叫落花生。知道作者为什么用自己的笔名来作文章的题目吗?”简短几个问题,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出来了。又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揭题时,可这样设问:“鱼总是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用这种“制造悬念”的方法揭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其自觉读书,从而了解课文内容。
二、抓住重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学习一篇课文,如果设计的问题过多,缺乏针对性,不仅费时低效,而且学生的能力提得不到锻炼。所以,应该抓住每一节课的重点,设计有启发性,有思维价值和思维容量的问题。
1.抓住重点词设问。要读懂一个自然段,教师如能抓住一两个重点词设问,启发学生去分析。思考,定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如教《卢沟桥的狮子》第二自然段,先引导学生抓住“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这两个词语,后设计问题:①“形态各异”是什么意思?②“大小不一”体现在哪里?③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形态?从省略号上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能想象一下卢沟桥的狮子还有哪些形态吗?这种问题,既有思维价值,又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学生不仅懂得了这一段写的卢沟桥狮子的特点,而且创造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2.抓住重点句设问。如教《穷人》一课,在讲桑娜看到邻居西蒙死了,就主动抱回她的两个孩子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就抓住“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我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一重点句设问:桑娜看到西蒙死了,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你觉得桑娜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吗?“非这样做不可”说明了什么?结果,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比较深刻地谈出了各自的看法。在谈体会时,学生几乎都谈到自己要学习桑娜关心别人的品质,并找出自己的差距。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桑娜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美好品质,同时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三、抓住关键,设计富有想象力的问题。
教师应抓住教材中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练的关键词句,设计出富有想象力的问题。这既可以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体会,又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如在《小摄影师》的结尾处设问:“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如果来了,高尔基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让学生激起浓厚的兴趣,设身处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圆其说,使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
当然,设计“聪明的问题”还有许多办法,但不可否认,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课堂提问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一条有效途径。而“问题”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歌德说过:“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富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体验到解决一个个问题后的愉悦感,这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那么,教师如何设计“聪明的问题”呢?
一、围绕课题,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课题是一篇课文的高度浓缩,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则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围绕课题设计几个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探究欲望。如《落花生》一课,有位教师在揭示课题之后提问:“你们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生:许地山)教师又问:“那你们知道许地山的笔名叫什么吗?”(生:不知道)教师继续说:“许的山的笔名就叫落花生。知道作者为什么用自己的笔名来作文章的题目吗?”简短几个问题,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出来了。又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揭题时,可这样设问:“鱼总是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用这种“制造悬念”的方法揭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其自觉读书,从而了解课文内容。
二、抓住重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学习一篇课文,如果设计的问题过多,缺乏针对性,不仅费时低效,而且学生的能力提得不到锻炼。所以,应该抓住每一节课的重点,设计有启发性,有思维价值和思维容量的问题。
1.抓住重点词设问。要读懂一个自然段,教师如能抓住一两个重点词设问,启发学生去分析。思考,定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如教《卢沟桥的狮子》第二自然段,先引导学生抓住“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这两个词语,后设计问题:①“形态各异”是什么意思?②“大小不一”体现在哪里?③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形态?从省略号上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能想象一下卢沟桥的狮子还有哪些形态吗?这种问题,既有思维价值,又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学生不仅懂得了这一段写的卢沟桥狮子的特点,而且创造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2.抓住重点句设问。如教《穷人》一课,在讲桑娜看到邻居西蒙死了,就主动抱回她的两个孩子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就抓住“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我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一重点句设问:桑娜看到西蒙死了,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你觉得桑娜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吗?“非这样做不可”说明了什么?结果,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比较深刻地谈出了各自的看法。在谈体会时,学生几乎都谈到自己要学习桑娜关心别人的品质,并找出自己的差距。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桑娜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美好品质,同时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三、抓住关键,设计富有想象力的问题。
教师应抓住教材中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练的关键词句,设计出富有想象力的问题。这既可以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体会,又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如在《小摄影师》的结尾处设问:“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如果来了,高尔基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让学生激起浓厚的兴趣,设身处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圆其说,使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
当然,设计“聪明的问题”还有许多办法,但不可否认,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