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中职学前专业学生体育游戏 活动设计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 刘崇江

【机构】 四川省凉山民族师范学校

【摘要】根据中职学前专业学生的现状,培养和提升学生体育游戏活动设计能力;在体育游戏活动设计原则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指导策略,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加予评价。
【关键词】体育游戏;体育游戏活动设计设计原则;指导策略;游戏改进;活动设计评价
【正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学习与发展是从五个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进行的,《指南》全面、系统地明确了3-6岁每个年龄段幼儿在各学习与发展领域的合理发展期望和目标,对实现其目标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因此,熟知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行为表现,是对每一个学前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幼儿园学习活动的主要有效方式是游戏,体育游戏占据主导地位,体育游戏是以体育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形式,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的特殊的体育活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游戏活动设计能力的培养和具备尤为重要。
  一、中职学前专业学生现状
  学前教育成与败,关键取决于幼儿教师的素质,幼儿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新成员来自职业学校学前专业。幼儿园都渴求“热爱幼儿教育、学历较高、有一定教科研能力、幼儿教育理念新、教学基本功扎实、技能全面、心态好、愿意长期在本园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近三年的在校学习与社会实践,虽具备与幼儿教学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职业意识强、基础理论知识较系统等特点,但与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的要求,如集体活动设计能力、组织能力来说还有一定差距。这就要求我们面对现状,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入手,在体育及课程设计的学习中更加重视幼儿教师的体育游戏活动设计能力培养的培养和训练。
  二、指导学前专业学生体育游戏活动设计的原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于幼儿而言,体育游戏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身体的适应能力、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控制和调节自身行为的能力。幼儿园体育游戏是指以各种基本动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对幼儿的生理、心理、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原则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作为一种方法和手段融入幼儿园教育的一日活动之中,以各种游戏方法手段丰富教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游戏不应该是孤立的、分割的,它应该以反映幼儿完整的经验为活动目的,从而借助游戏这种幼儿最喜欢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其全面发展。
  2、幼儿生理特性原则
  幼儿的天性,表现为好动、好奇、好模仿等特点。体育游戏具有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趣味性浓厚,有一定的竞争性。因此,体育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它应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能够满足幼儿的身心需要。
  3、锻炼性原则 
  创编的游戏应具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对幼儿而言,应以走、跑、跳、轻物投掷、攀登、爬越、钻越、搬运、追捕、躲闪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动作为素材创编体育游戏。  
  4、趣味性原则
  设计的游戏应能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能吸引学生主动参加到游戏中去。可以增加游戏的竞争因素,在安全得到保证的前题下适当采用一些惊险性的动作 、适当提高动作的难度等方法提高游戏的竞争性。采用一些赏罚以及在游戏中加入故事情节及一些形象化的动作,从而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5、针对性原则
  设计的游戏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要根据需要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设计。游戏要以教学任务为依据、要针对学生实际 (年龄、性别以及体质情况等 )、要考虑气候、场地、器材、安全等情况及其他有影响的因素。   
  6、具有一定的规则
  随着游戏水平的高低而变化的,可因各种条件的不同重新制定或修改规则。  
  7、具有综合性特征
  任何体育项目练习都可作为体育游戏的素材,并用于教学与训练;既能培养提高身体活动能力,又能学习提高运动技能。
  三、学前专业学生体育游戏活动设计的指导策略
  (一)学前专业学生要有扎实和广泛的体育技能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一是满足学生自身体育锻炼的需要;二是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和实施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能力。体育课中有意识地担当起培养学生体育教学技能的责任。培养重点是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有关幼儿体育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在实践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指导、帮助技能,口令技能,教操、领操、编操技能和游戏组织技能,并与动手技能培养有机融合,帮助学生逐步全面掌握体育技能。
  游戏组织技能是指设计、实施、评价体育游戏的能力。动手技能是指创造性开展体育活动的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掌握体育游戏组织技能尤为重要。  
  1、学习、模拟组织大型广播体操、幼儿体育活动、幼儿游戏活动、社团体育活动等实践活动,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技能。
  2、课外竞赛活动不仅可以活跃校园文化,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体育教学技能的实践机会。
  3、见习和实习是学生了解幼儿园体育活动特点、场地设施情况的有效途径。
  4、体操和游戏设计课可以帮助学生在掌握组织幼儿做操和开展体育游戏活动技能的同时进行创编设计,对学生今后组织幼儿园体育活动有促进作用。   
  (二)幼儿体育游戏活动设计与各学科的整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启蒙性”和各方面的“相互渗透”,反映出幼儿教育课程整体观的导向。若我们在体育游戏设计方面与各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将会大大提高游戏的趣味性、可操作性,最大化发挥不同课程内容渗透整合的价值功效,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运动能力与锻炼效果。对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有很大的发展。
  1、与数学的整合:在幼儿体育游戏活动设计中我们充分挖掘与体育游戏各要素(如材料、规则、情境)密切相关的数、形、空间等数学因素,优化游戏器械,优化游戏规则。如在器械的选择、使用、制作上多利用几何图形和数字元素。
  2、与生物的整合:在幼儿体育游戏活动设计中添加生物元素,能促进幼儿对生物的理解和爱护,有利于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尊重生命优秀品质的形成。如在游戏道具的制作、选择上要逼真,使用要恰当。
  3、与音乐美术舞蹈的整合:在幼儿体育游戏活动设计中添加艺术元素,有利于幼儿角色能力的发展、音乐感受力的提高和肢体灵活性的提高。音乐的选择上要欢快、崔人奋进、幼儿化;在器械、道具制作中色彩的运用要符合幼儿特点,色彩明快,色差要大,易辨别;在舞蹈的选择上要符合幼儿身体生理发展,动作简单易学,有韵律。
  4、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在幼儿体育游戏活动设计中添加其他学科元素,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幼儿体育游戏活动设计中,可以整合一个学科,也可以整合多个学科,以1—3个学科内为宜。
  (三)幼儿体育游戏活动设计要贴近幼儿生活
  幼儿体育游戏活动设计要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并能满足幼儿身心的需要,对增强幼儿体质、完善幼儿个性品质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带学生见、实习中,我们发现游戏中“教游戏”的现象很普遍,主要表现为内容的选择上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无法引起幼儿的共鸣;活动方式上形式单一,只重视教师教、幼儿反复练习;目标掌控上片面追求技能的灌输和训练,忽视对幼儿情感的培养;组织形式上不敢放手,重视游戏的可控制性,忽视游戏本身以及幼儿的需要。因此,在指导学生体育游戏活动设计时,我们在考虑各学科的整合的同时,尽量使游戏设计生活化。如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喜欢、崇拜的角色,进行角色游戏;选择幼儿熟悉的电视剧情节加以改进成为游戏的内容;尽量选择生活中的废弃材料作为器械的制作原料。
  (四)对传统幼儿体育游戏活动的改进
  传统体育游戏源于民间传统游戏或体育项目,是由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内容丰富,组织灵活;寓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在幼儿园开展传统体育游戏,不仅能够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对幼儿思想品德、意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潜在功能。
  为使游戏富有生机和活力,体现时代性,在开展传统体育游戏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根据幼儿的兴趣对传统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创编,在游戏材料的选择和玩法等方面进行新的尝试,使游戏更具有趣味性,对学前专业学生幼儿体育游戏活动设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不同。传统的做法是根据年龄差异筛选相应的传统体育游戏。小班幼儿选择一些技能简单,直接,模仿性强,形象具体、趣味性强的传统体育游戏。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木头人”、“丢手绢”、等。中班幼儿动作发展更加完善,思维具体形象,规则意识萌芽,开始喜欢新奇、挑战性、有趣味性、竞赛性的体育游戏活动。如游戏“跳竹竿”、“袋鼠跳”、“跳房子”等。大班幼儿动作灵活、控制力增强,好胜心强,合作意识逐渐增强,能够自己组织游戏。如游戏“网鱼”、“跳皮筋”、“赶小猪”,培养幼儿们动作的灵活性以及反应能力。
  在体育游戏活动改进中,我们要求学生尝试让某一个游戏变成适合三个年龄段幼儿的三个游戏,并提出相应的要求:1、符合体育游戏活动设计的要求;2、符合学科整合的要求;3、符合幼儿身体生理发展的要求;4、设计的体育游戏要贴近幼儿生活。
  通过训练,学生游戏设计及游戏改进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且操作性、实用性都较好。
  如学生对“丢手绢”游戏的改进。
  1、小班在原来游戏的基础上,可以将手绢改成幼儿较为熟悉的植物的仿真花(也可以是数学几何模型),被抓住的小朋友,要求说出花的出处、颜色、若不能回答,可以求助(先考虑小朋友,再是老师)。
  优点:在保留原游戏特征的基础上,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幼儿对物的辨认能力、色彩的分辨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对相互帮助有初步的认识。
  2、中班丢物的小朋友可以1—2人,丢的物可以是2—3种,音乐的节奏要比小班的快些,一个小朋友后面丢一物被丢物小朋友追逐,被抓住的小朋友,要求说出如花的出处、颜色、形状、尽量数清花瓣的数目,不能回答,可以求助(先考虑小朋友,再老师)。
  优点:快节奏有利于幼儿动作发展,游戏的内容有利于幼儿具体形象思维,规则意识的发展,游戏具有一定的竞争性,趣味性、竞赛性。
  3、大班根据大班幼儿的游戏特点我们提供(1)更为欢快节奏的音乐;(2)更为广泛的丢物如几何模型、植物动物仿真物、一个问题卡片等(其难度由幼儿实际知识水平决定);(3)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每一小组5—6人为宜;(4)追逐失败的小组回答问题,若不能,则集体表演节目。
  优点:大班幼儿根据游戏要求自己组织游戏,充分发挥了他们动作灵活、控制能力强,好胜心强,合作意识逐渐增强的特点,培养了幼儿们动作的灵活性以及反应能力,体现了游戏的趣味性。
  (四)体育游戏活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体育游戏活动时,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因此,在活动设计制定方案时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加以重视,并做出预案加以预防和处置。
  1、体育游戏中可能出现的伤害事故: 体育游戏竞争激烈,幼儿为了争胜而奋不顾身造成伤害;进行强度负荷过大的运动造成身体伤害。场地、器械等因素造成的伤害;组织不当造成游戏者相互碰撞,游戏中器械砸伤等引起身体伤害。 
  2、体育游戏易造成幼儿间的不团结:体育游戏大多以分组形式进行比赛,幼儿都希望取胜,如果实力稍差或因某个幼儿失误造成失败的话,会引起同组幼儿间的互相责备、埋怨,或不同组幼儿间产生争执,从而影响团结。
  3、体育游戏难以控制运动负荷: 游戏教学中如果游戏内容选取不当,会造成负荷过大而影响其他内容的教学,或运动量过小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对学前专业学生体育游戏活动设计的评价
  体育游戏活动设计的评价方法很多,根据我校学生特点,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幼儿体育游戏设计要求
  1、要符合体育游戏活动设计的原则;
  2、体育游戏活动设计要体现各学科相互渗透、整合的思想;
  3、游戏设计指导思想:
  ⑴培养幼儿乐于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态度。
  ⑵根据幼儿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⑶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二)评价标准
  1、活动中配有音乐;2、活动中有轻器械;3、幼儿精神面貌好;活动中有口令指示;4、体育活动目标、内容符合幼儿特点和实际水平,符合阶段性保教目标,具体明确易评估;5、采用灵活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投入身体素质练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适当,幼儿活动充分;6、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教学原则组织教学;7、提供足够的体育器材和自制体育玩具,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8、寓体育活动于游戏之中,增强活动的趣味性,避免单调枯燥的练习;9、根据幼儿体质差异,提出不同目标要求,加强个别辅导,实施因材施教。
  陈鹤琴老先生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 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游戏活动设计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毕业生入职后胜任幼儿园教学工作,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和张俊《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指导》
  [2]刘建霞《 新编幼儿体育游戏》金盾出版社 2005年版
  [3]万 坊 《学前卫生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4]陈晓芳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策略及案例评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裴德超 《常用体育游戏》PPT 淮北师范大学 2013年
  [6]李金泉 李荣 《幼儿体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版
  [7]尹林 崔龙 《体育与健康》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