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有效情境创设让数学课堂精彩无限

【作者】 陆建恒

【机构】 贵州省都匀经济开发区匀东镇牛场小学

【摘要】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促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积极思维,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为课堂注入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数学教学中,要掌握问题情境的方法,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情境创设;有效引导;精彩课堂
【正文】
  “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对教学课程内容的要求,同时还指出“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他们需要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学习过程,因此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情景里去体验、去感悟数学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在学生计算学习时,教师如果脱离了一定的情景,单纯的教学计算方法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无法理解,那么怎样让学生在形象而又实效的情景中主动地进行数学计算的学习与探讨,成为新教材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情景在小学低年级计算学习中的应用。
  一、教学时的激发 
  《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数学源于生活,计算便来自于现实生活中,因此我们在计算教学时所选取的素材就得是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激发学生想要学习的需要,从而理解计算的意义,更使其了解到计算与生活间的紧密联系,感受到学有所用。
  在二年级上册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乘法时,例1展示了一个农场的情景图,学生通过观察:这里有喜欢的小动物小鸡和小兔,而且小鸡、小兔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接着我们的对话:“小兔是怎样排列的?”“是两只两只排列的。”“一共有多少只呢?”“6只。”“你是怎么想的?”“两只两只地加起来的。”“3个两只加起来的.”“2 + 2 + 2 = 6(只).”到这里我想学生已经明白了3个2相加的意思,进而引出一种新的数学计算方法,这样3个2相加我们也可以用乘法3×2来表示。那么小鸡的只数是几个几相加,可以怎样计算呢?师生通过这样对例题情景的交流,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另一种运算的热情,不仅顺理成章地体验了乘法计算,还通过乘法和加法的关系充分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二、教学中的启发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而列竖式计算是数学计算中的一种固定模式,如果学生不理解其中的意思,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列,竖式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只能死记硬背,这样会使得学生的计算基础打不扎实,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因而教师应善于应用教学中的情景来启发学生对竖式的思考与探索,要让他们在情境中理清竖式的算理,要知其所以然。
  二年级下册教学除法竖式的计算,由于除法竖式大不同于加、减法的竖式计算,一道除法竖式中蕴含着除法、乘法和减法的运算,是四种运算中最难计算的,也是最难理解的,因此借助情景尤为重要,例题引入分苹果情景:“妈妈买了12个苹果,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都知道列式是12除以4,那么怎么列竖式计算呢?这时我采用了启发式的引导,让学生思考:12个苹果,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呢?放了几盘有没有放完了呢?放完了该怎么在竖式中表示呢?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对列除法竖式的思考与探索,进而交流:12个苹果,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3盘,商上写3;每4个放一盘,放了3盘,一共放了12个,在被除数的下面写12;一共有12个苹果,放3个盘里放了12个,放完了,就是用一共的12个苹果减去放了的12个,得0,在最后写0。这样,结合分苹果的情景,启发学生对除法竖式的思考,让学生体验到了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每一步计算的实际意义,有助于让学生对竖式写法的理解和识记。
  三、练习时的回归 
  计算来自生活,而计算的最终目的就是回归到生活中去,低年级的学生需要掌握一些简单的计算技能,但很多时候不是单纯地进行一些计算练习,更多的是用情景来进行练习,用情境来验证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技能能够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便是学习计算的意义所在。因此要衡量一个学生的计算能力,不仅要看他会不会算,还要看他能不能在具体情景中用计算来解决问题。
  二年级上册乘法单元,学生学习完乘法的意义之后,教材安排了一些情景,看学生对乘法计算的意义是否掌握.例如,小兰:“我家栽了2行桃树,每行6棵。”小芳:“我家栽了2行桃树,一行6棵,一行4棵。”问:“各家栽了多少棵?”这样的对比题,便会有学生出现把小芳家栽的桃树也用乘法来计算的错误。如果题目没有情景,单让学生计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加法算式,只是考验了学生会不会算,而通过这样的情景对比,学生不仅复习了加法的意义,更巩固了刚学的乘法意义,能够区分两种不同的运算,学会了用不同的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再如二年级下册加法单元中涉及加法估算:“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到剧场看演出,一年级有195人,二年级有198人。剧场共有400个座位,够坐吗?”结合这样的情景进行估算练习,能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大的,有的时候我们不一定要完全计算出来,只要用估算就能解决问题,像这样的情景不但考查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还让学生体会到了估算的意义。
  数学家罗素说:“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计算中体现了符号化的数学,而逻辑的意思就是数学要通过理解来记忆学习。怎么把这二者有效地联系起来呢?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就得研究课程,备好课,吃透教材,自己首先要感受情景对每种数学计算的重要作用,还要考虑怎样利用现实情景体验、理解数学计算,这样便于课堂上把握好教材所提供的生活情景进行计算教学,也可结合教材的意图把情景作相应的改变,使得情景不仅能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学习的需要,也能启发学生的学习思路,加深意义的理解,更能用所学习的计算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真正体现计算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