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作者】 樊东方

【机构】 新疆巴州且末县中学

【摘要】课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育的关键点。所谓有效课堂教学,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活动。因此,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化,就要把握好其内涵定位,积极发挥文本效益,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选择多种阅读方式,适时把握课堂调控,不断调动各种评价手段,培养读写结合能力,不断让教育者自身转变观念,确保教学的发展性,并做到要求适度、方法恰当、角色到位、造势有方。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正文】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广大教师探索实践的主要方向。语文课堂教学几乎与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一样,必须安排动静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提高其有效性。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作为处于主体地位的主人,经过自己独立、充分的思考,朗读或者字词句的训练才能成为主体的学习行为,不然,学生只是听命于教师的教学指向,而无自己的学习目标,只顾揣摩教师的意图,而无自己的理解、体验与感受,其学习的有效性必然大打折扣。
  一、发挥文本效益,是促进课堂有效性的最佳土壤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载体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既然文本作为一种载体,它就承载着多方面的功能,而要充分发挥好它的功能,就要把它当作语文教育最重要的资源。用资源的眼光去开发它、利用它。挖掘、利用它的语言资源,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和语言训练,深入体会和品味,训练语感;挖掘、利用其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情操、信念、诚信、感恩、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熏陶和情感陶冶;挖掘、利用它的文学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挖掘、利用它的表达和篇章的资源,训练学生传达思想、表现情感;利用文本中某一点(如语言、写法、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和探究性学习(或语文综合性学习)……当然,文本不同、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特点和师生实际,有选择地挖掘和利用文本中的教育教学资源,突出某几个方面,但语言的训练与感悟、文本内容的理解、文本写作的体会、对学生文学文化的熏陶、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是我们始终应关注的。
  二、和谐课堂气氛,是促进课堂有效性的最佳养分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好的状态。学生也只有在轻松、和谐课堂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一开始,教师就要以充沛的热情、饱满的精神,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巧妙的情境创设,富有新意的教学导入,就是唤醒课堂气氛的法宝,不能不使用。多用描述性语言,多用鼓励性语言,慎用批评性语言;教师应对学生多些激情,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相处,教师不要以权威自居;教学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讨论,共同解决,要尊重学生的看法,容纳不同的见解。张弛有度的课堂节奏,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法宝,不可不重视。总之,师生双边活动在课堂中要充分展开,力求达到课堂和谐、气氛融洽、教学有效之目的。
  三、选择多种阅读方式,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阅读方式单一,势必造成课堂上的心理疲劳,造成学生不愿读下去,乃至恹恹欲睡;只有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地变换阅读方式,学生才会觉得新奇,才能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阅读方式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类别,如从声音可以分为有声和无声,比如朗读和默读;从速度可以分为速读和慢度;从精细可以分为精读和浏览;从感官分为听读和视读;从辅助手段可以分为配音朗读和清读;从个体与群体分为个读和齐读;从解读文本可以分为对话阅读、探究阅读和体验阅读……阅读方式、时机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的需要、文本解读的具体实际而确定,要服从并服务于学生的有效阅读,不能盲目地想当然地胡乱选择。
  四、把握课堂调控,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良药
  一位教师尽管教一门课,面对的也是同一批学生,但是每一节课的具体情况却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学生总是处在不停的变化中,所以教师必须对不断变化的师生状态进行及时的调整,以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地说,就是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四个度”。 
  其一是课堂教学的速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教学任务量,教学速度的快慢意味着在恒定的单位时间里接受信息量的多少。其二是课堂教学的密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质教学任务的程度。课堂教学传授新知识越多,其教学密度就越大。如果一堂课松松垮垮,没有足够的思维密度,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提高思维密度即设法让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积极主动地开展思维活动。教改实验表明,课堂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问题讨论、表扬激励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能够改变大脑的兴奋点,促使大脑对各种感官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概念,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是比较高的。其三是课堂教学的难度。它是指教授和学习者在教学时感到表达、理解、运用等的难易程度,这里主要是指学生学习时的难易程度。过难,学生不理解,是浪费;过易,既降低了教学要求,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是浪费。其四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有的教师对一堂课的时间缺乏精打细算,使课堂教学效率下降。为了减少时间的损耗,建议在教学中应做到:课前做好准备;准时上课;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精简板书;提高提问技巧等等。 
  五、调动各种评价手段,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价非常重要,运用得好,可以促进和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反之则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评价首先要以鼓励、鞭策为主,关注学生的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变化。其次,应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从教师这个角度来讲,可以用热情的语言进行赞美、激励,也可以用眼神进行鼓励,还可以用动作(如鼓掌)表示赞赏。除了教师的直接评价外,还应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学习小组间的相互评价。
  六、读写结合,是促进教学有效性的良好形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数学课几乎每节课都有练习,新知识的掌握能及时反馈,训练也很落实。我们语文是不是也可以在课堂上多一些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通过动笔不但可以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而且可以增强记忆。学习《给予是快乐》,我们口头练习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然后就在课本上进行了练笔,再请学生读,点评、指导,及时纠正了错误,规范了语言。同时也在学习中受到了文章所表达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七、转变观念,确保教学的发展性,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科学依据
  一些教师认为,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遵循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在教学中不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应。实际上,教学是一个活动变化的过程,师生在此过程中共同建构自己的世界。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教材、预定的教学设计为主。要注重教学的情意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在教学优化考虑的基础上,还应确保教学的发展性。再优化的教学也应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学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知识教学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不犯低级重复的错误。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不仅意味着不能高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也说明不能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水平有基本认识,并以这种认识为基础,设计教学目标,挖掘课程中与学生身心水平相当或高一级的认识水平,促进学生认识水平成阶梯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庞荣飞《务实备课与有效教学》(《中学语文教学》2013.7 第73页)
  [2]王家伦《论“长文短教”与“短文长教”》(《中学语文教学》2013.11 第17页)
  [3]吴伟昌《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四个视角》(《中学语文教学》2014.10 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