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作者】 才让卓玛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河北乡河秀逸夫学校
【摘要】小学生自尊心很强,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特容易受伤害,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引导学生认识到课堂上举手发言的意义,小心地呵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并不断地鼓动学生,适时地教育学生相互尊重甚至向别人真诚道歉,那么课堂上的这种“对话”氛围一定会越来越浓。【关键词】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发言
【正文】
小学生自尊心很强,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特容易受伤害,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引导学生认识到课堂上举手发言的意义,小心地呵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并不断地鼓动学生,适时地教育学生相互尊重甚至向别人真诚道歉,那么课堂上的这种“对话”氛围一定会越来越浓。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改变了以往教学的模式,在教学中“以学定教”,我认为语文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堂提问要依据学生实际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问既不能太小太易,也不能太大太难。如果所提问题太难,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回避的心理;太简单又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即提问要遵循“跳起来能够摘到果子”的原则,还要注意优、中、差等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所设计提问的问题体现出深浅不同的层次性。
二、增强课堂趣味性,吸引学生发言
1、想方设法“把学生的心灵点亮”。如精心设计课文的导入语,根据课文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借助歌曲、画面等媒介,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发言的欲望。2、教师要准备很多的故事和相关的知识点,有机地链接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得心应手地穿插诗词、警句、精彩语段,相关故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发言的积极性。3、教师的语言要有“变化”,不能千篇一律。教师的教学语言切忌演讲式、训教式,教师要从文章的具体特点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力求做到因文而异,灵活多样,“文”采飞扬,努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发言。
三、注意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发言
教师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使课堂保持流畅,才能提高语文课学生的发言率。精心地设计好问题,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状况,不仅要备教材、备教参也要备学生。注意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除了考虑是否具有针对性以外,还要考虑是否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能否引发他们的思考,他们会怎样回答,我们都要考虑好,还要有预设答案,以便及时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言。设计问题通常我们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问题不要过多。二是问题设计不要太难,要有梯度。我们设计问题就是为了激发学生思考,积极举手回答,促进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四、注意因“生”施教,鼓励学生发言
学生发展有差异,个性也不同。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学会因“生”施教,鼓励不同的学生发言。(1)从学习成绩分。对于优秀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思考比较深入的问题,不停留在浅层次的问题上,帮助他们提高。比如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样的问题有挑战性。对于成绩比较差点的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步地提高难度。(2)从个性分。开朗型的学生发言必然比较积极,对于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细心观察,多给他机会,让他也来大胆地展示自己。
五、运用不同的语言评价,激励学生发言
对于不同学生的发言,我们也应该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评价。如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对于一下子就能回答到点上的同学,我们应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如果回答得不是很好,我们也应予以鼓励,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也可进行鼓励性的评价,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各种评价方式。最后一点是语文老师要加强自身的语文素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发言。1、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用自己的激情带动学生。每一堂课教师必须自信满满、精神十足地走进课堂。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当学生喜欢上你这个人的时候,他们也会专心地听你上课,积极地发言。熟悉和了解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接受你,喜欢你,才能让他们在你的课堂上积极思考、发言。3、丰富的语言积累。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走上讲台能侃侃而谈,秒语连珠,必然能让学生喜欢你,这样,他们发言自然会积极了。
六、正确评价每位发言者
大部分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己,谁都希望自己的发言得到肯定。当他的发言得到肯定和赞扬的时候,就会调动他发言的积极性。当他的发言被师生无情否定的时候,就可能产生消极的作用。教师必须从发言的内容和语句,态度和礼貌,思想和诚意,思维和方法,勇气和胆识等不同的角度,发现他们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一面,委婉而亲切地指导学生纠偏。对于发言来说,学生思想上普遍存在着几大顾虑:一是担心答错现丑而不愿发言;二是害怕同学的嘲讽而不敢发言:三是盲从心理,别人不举,我也不举。针对这种心理,我们应该时刻不忘鼓励、赞许,与同学们交流看法,让同学们对“课堂发言该不该支持”进行讨论,来扭转克服他们对课堂发言的恐惧心理,树立起课堂发言的信心,从而使他们在课堂上发言积极、踊跃。
总之,“如何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是一个值得去探讨的问题,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里不断地去探索、研究,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起开拓、创新,共同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相信我们的教学之花一定会四季常开。
小学生自尊心很强,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特容易受伤害,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引导学生认识到课堂上举手发言的意义,小心地呵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并不断地鼓动学生,适时地教育学生相互尊重甚至向别人真诚道歉,那么课堂上的这种“对话”氛围一定会越来越浓。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改变了以往教学的模式,在教学中“以学定教”,我认为语文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堂提问要依据学生实际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问既不能太小太易,也不能太大太难。如果所提问题太难,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回避的心理;太简单又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即提问要遵循“跳起来能够摘到果子”的原则,还要注意优、中、差等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所设计提问的问题体现出深浅不同的层次性。
二、增强课堂趣味性,吸引学生发言
1、想方设法“把学生的心灵点亮”。如精心设计课文的导入语,根据课文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借助歌曲、画面等媒介,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发言的欲望。2、教师要准备很多的故事和相关的知识点,有机地链接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得心应手地穿插诗词、警句、精彩语段,相关故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发言的积极性。3、教师的语言要有“变化”,不能千篇一律。教师的教学语言切忌演讲式、训教式,教师要从文章的具体特点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力求做到因文而异,灵活多样,“文”采飞扬,努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发言。
三、注意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发言
教师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使课堂保持流畅,才能提高语文课学生的发言率。精心地设计好问题,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状况,不仅要备教材、备教参也要备学生。注意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除了考虑是否具有针对性以外,还要考虑是否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能否引发他们的思考,他们会怎样回答,我们都要考虑好,还要有预设答案,以便及时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言。设计问题通常我们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问题不要过多。二是问题设计不要太难,要有梯度。我们设计问题就是为了激发学生思考,积极举手回答,促进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四、注意因“生”施教,鼓励学生发言
学生发展有差异,个性也不同。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学会因“生”施教,鼓励不同的学生发言。(1)从学习成绩分。对于优秀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思考比较深入的问题,不停留在浅层次的问题上,帮助他们提高。比如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样的问题有挑战性。对于成绩比较差点的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步地提高难度。(2)从个性分。开朗型的学生发言必然比较积极,对于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细心观察,多给他机会,让他也来大胆地展示自己。
五、运用不同的语言评价,激励学生发言
对于不同学生的发言,我们也应该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评价。如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对于一下子就能回答到点上的同学,我们应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如果回答得不是很好,我们也应予以鼓励,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也可进行鼓励性的评价,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各种评价方式。最后一点是语文老师要加强自身的语文素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发言。1、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用自己的激情带动学生。每一堂课教师必须自信满满、精神十足地走进课堂。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当学生喜欢上你这个人的时候,他们也会专心地听你上课,积极地发言。熟悉和了解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接受你,喜欢你,才能让他们在你的课堂上积极思考、发言。3、丰富的语言积累。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走上讲台能侃侃而谈,秒语连珠,必然能让学生喜欢你,这样,他们发言自然会积极了。
六、正确评价每位发言者
大部分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己,谁都希望自己的发言得到肯定。当他的发言得到肯定和赞扬的时候,就会调动他发言的积极性。当他的发言被师生无情否定的时候,就可能产生消极的作用。教师必须从发言的内容和语句,态度和礼貌,思想和诚意,思维和方法,勇气和胆识等不同的角度,发现他们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一面,委婉而亲切地指导学生纠偏。对于发言来说,学生思想上普遍存在着几大顾虑:一是担心答错现丑而不愿发言;二是害怕同学的嘲讽而不敢发言:三是盲从心理,别人不举,我也不举。针对这种心理,我们应该时刻不忘鼓励、赞许,与同学们交流看法,让同学们对“课堂发言该不该支持”进行讨论,来扭转克服他们对课堂发言的恐惧心理,树立起课堂发言的信心,从而使他们在课堂上发言积极、踊跃。
总之,“如何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是一个值得去探讨的问题,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里不断地去探索、研究,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起开拓、创新,共同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相信我们的教学之花一定会四季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