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弘扬经典文化 激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作者】 阿依古再丽·依敏
【机构】 新疆轮台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
【正文】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学生当作接受教育的被动者,教师主要是依靠重复、强化和外在诱惑来维持学习活动兴趣,产生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活动,缺乏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质量和效益比较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的形成,学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调研,我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经典文化中所蕴含的教育因素,开展多种活动,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觉参与课内外教学活动的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维,达成认知、情感、行为目的统一协调的主动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弘扬经典文化,激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呢?
一、运用成语故事,让学生通俗易懂
成语是我国民族语言中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极其精练的语言,蕴藏十分深刻的思想内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一些成语故事,既能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使某些深奥的理论简单化,使教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如在讲“量变会引起质变”时,可运用“田忌赛马”的故事;讲“想问题、办事情要遵循客观规律”时,可运用“拔苗助长”的故事;讲“看问题要全面,要一分为二”时,可运用“塞翁失马”的故事;讲“办事情不能从本本主义出发,而要从实际出发”时,可运用“郑人买履”的故事……通过对这些成语小故事的讲述和分析,学生不仅记住了这些故事,更重要的是真正掌握了这些成语所揭示的哲学观点,成语故事让原本比较抽象的哲学观点变得通俗易懂,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借用典故,让学生轻松学习
典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又一朵奇葩,它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离奇动人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借用典故,能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习“看问题、做事情要坚持两点论”时,可借用“人尽其才”这一典故。这个典故说的是公孙龙在赵国时,对他的学生们说:“一个没有本领的人,我是不收他做学生的。”有一天,一个衣衫破烂的年轻人前来拜师。公孙龙问他有什么本事,年轻人回答说:“我能大声呼喊。”旁边的学生都笑了起来。公孙龙环顾大家问道:“你们中有能大声呼喊的吗?”大家笑着说没有,于是公孙龙收下他做学生。过了数日,赵王叫公孙龙去燕国做说客,当他们一行来到一条大河边时,只见河水茫茫,船却停在对岸。大家都没有办法时,那个年轻人把手拢成话筒样,对着对岸大声呼喊。洪亮的声音传过去,船家听到了,很快把船划了过来。这个典故说明了公孙龙的人才观之所以比他的学生们高明,在于他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对典故的应用,学生不仅对学习知识很有兴趣,而且也明白了坚持两点论的重要性,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
三、利用名言名句,让教学蕴含深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名言名句,它们寓意深刻,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利用古人的名言名句,可以使学生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并进而充实文化底蕴。如在讲“和谐社会”的内容时,我出示了两段材料:材料一——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而生实”、“家和万事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材料二——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会议上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进而我让学生讨论:“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通过这些名言名句,学生意识到了“和谐社会”的提出,其思想根源是儒家思想,这提升了他们对“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解。
四、巧用知识竞赛,让课堂充满活力
政治课难上,枯燥乏味,几乎是学生和家长公认的。那么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我觉得适当利用课堂知识竞赛,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如在讲授“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加深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我设计了一次关于民族知识的课堂竞赛:有让他们指出图片上的人物分别属于哪些民族;有让他们把民族与其相应的特殊民俗、节日联系起来;也有让他们看图说出民族乐器的名称……这样的形式不仅新颖别致,而且为学生所喜闻乐见。他们在感叹我国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同时,更意识到了灿烂文化是我国人民共同创造的,我国的56个民族都是伟大的民族,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大大提升,这无疑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另外,运用漫画、诗词、小品等传统文化艺术辅助教学,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经典故事,激活爱国主义热情
利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的一些历史人物的事例,如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霍去病;岳飞的“精忠报国”;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流取丹青照汗青”;保卫国家人民安全的戚继光;坚持抗清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坚持抗英保卫祖国的林则徐等具体事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爱国主义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驱逐黑暗,战胜邪恶,推动历史前进;如反对分裂,维护团结,巩固统一;如不畏艰难,改造山河,发展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等等。,在现在,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是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统一和强大。而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实在太丰富,我们精神和智力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对它的学习只能是“冰山一角”。但尽管如此,在教学中我们仍应树立传统文化意识,让课堂成为传承人类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树立危机意识,承担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下一代人文素养的重任!
一、运用成语故事,让学生通俗易懂
成语是我国民族语言中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极其精练的语言,蕴藏十分深刻的思想内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一些成语故事,既能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使某些深奥的理论简单化,使教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如在讲“量变会引起质变”时,可运用“田忌赛马”的故事;讲“想问题、办事情要遵循客观规律”时,可运用“拔苗助长”的故事;讲“看问题要全面,要一分为二”时,可运用“塞翁失马”的故事;讲“办事情不能从本本主义出发,而要从实际出发”时,可运用“郑人买履”的故事……通过对这些成语小故事的讲述和分析,学生不仅记住了这些故事,更重要的是真正掌握了这些成语所揭示的哲学观点,成语故事让原本比较抽象的哲学观点变得通俗易懂,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借用典故,让学生轻松学习
典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又一朵奇葩,它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离奇动人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借用典故,能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习“看问题、做事情要坚持两点论”时,可借用“人尽其才”这一典故。这个典故说的是公孙龙在赵国时,对他的学生们说:“一个没有本领的人,我是不收他做学生的。”有一天,一个衣衫破烂的年轻人前来拜师。公孙龙问他有什么本事,年轻人回答说:“我能大声呼喊。”旁边的学生都笑了起来。公孙龙环顾大家问道:“你们中有能大声呼喊的吗?”大家笑着说没有,于是公孙龙收下他做学生。过了数日,赵王叫公孙龙去燕国做说客,当他们一行来到一条大河边时,只见河水茫茫,船却停在对岸。大家都没有办法时,那个年轻人把手拢成话筒样,对着对岸大声呼喊。洪亮的声音传过去,船家听到了,很快把船划了过来。这个典故说明了公孙龙的人才观之所以比他的学生们高明,在于他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对典故的应用,学生不仅对学习知识很有兴趣,而且也明白了坚持两点论的重要性,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
三、利用名言名句,让教学蕴含深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名言名句,它们寓意深刻,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利用古人的名言名句,可以使学生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并进而充实文化底蕴。如在讲“和谐社会”的内容时,我出示了两段材料:材料一——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而生实”、“家和万事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材料二——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会议上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进而我让学生讨论:“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通过这些名言名句,学生意识到了“和谐社会”的提出,其思想根源是儒家思想,这提升了他们对“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解。
四、巧用知识竞赛,让课堂充满活力
政治课难上,枯燥乏味,几乎是学生和家长公认的。那么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我觉得适当利用课堂知识竞赛,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如在讲授“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加深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我设计了一次关于民族知识的课堂竞赛:有让他们指出图片上的人物分别属于哪些民族;有让他们把民族与其相应的特殊民俗、节日联系起来;也有让他们看图说出民族乐器的名称……这样的形式不仅新颖别致,而且为学生所喜闻乐见。他们在感叹我国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同时,更意识到了灿烂文化是我国人民共同创造的,我国的56个民族都是伟大的民族,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大大提升,这无疑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另外,运用漫画、诗词、小品等传统文化艺术辅助教学,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经典故事,激活爱国主义热情
利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的一些历史人物的事例,如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霍去病;岳飞的“精忠报国”;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流取丹青照汗青”;保卫国家人民安全的戚继光;坚持抗清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坚持抗英保卫祖国的林则徐等具体事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爱国主义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驱逐黑暗,战胜邪恶,推动历史前进;如反对分裂,维护团结,巩固统一;如不畏艰难,改造山河,发展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等等。,在现在,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是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统一和强大。而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实在太丰富,我们精神和智力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对它的学习只能是“冰山一角”。但尽管如此,在教学中我们仍应树立传统文化意识,让课堂成为传承人类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树立危机意识,承担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下一代人文素养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