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从生活中体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内涵
【作者】 聂风荣
【机构】 新疆额敏县玛热勒苏镇寄宿制学校
【摘要】小学品德课新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德育课程尤其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体验,反映儿童的需要,帮助儿童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儿童思想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关键词】生活;体验;思想品德;内涵
【正文】
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突出表现的是一个人一生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教师除了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真、善、美外,更要善于将这些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体验”让小学生熟知这些知识并感受体验带给的乐趣。
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品德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品德课教学,必须是能触及到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理念:品德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体验正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自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这种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基础。品德的教学,也需要融入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并且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发展道德。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从生活中发现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儿童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而这些应该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学生认识到自己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情应该自己做,可家里的人不让做,于是,有的学生就会这样想: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动脑筋想想办法,怎样去争取实践体验的机会。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得他们同意。”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体验,得到的可就不只是自我服务能力的锻炼,还有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2.到生活中体验
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在教学时还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心灵受到震动,从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例如,在教学《爱惜劳动果实》一课时,如利用多媒体演示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左手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再来看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3.在生活中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品德教学产生怀疑,从而削弱了教育的导引功能。我们的品德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你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在上《课间活动守秩序》这一课时,学生明理之后,给他们十分钟时间自由活动,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得开心。活动结束后,我作了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实践体验,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候学生的一些认识在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品德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共汽车不拥挤、给老弱病残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者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总之,品德课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形成,更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程。因此,我们要以真情体验为手段,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主人翁意识,有成功的体验,同时又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不断感悟,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突出表现的是一个人一生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教师除了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真、善、美外,更要善于将这些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体验”让小学生熟知这些知识并感受体验带给的乐趣。
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品德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品德课教学,必须是能触及到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理念:品德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体验正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自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这种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基础。品德的教学,也需要融入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并且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发展道德。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从生活中发现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儿童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而这些应该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学生认识到自己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情应该自己做,可家里的人不让做,于是,有的学生就会这样想: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动脑筋想想办法,怎样去争取实践体验的机会。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得他们同意。”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体验,得到的可就不只是自我服务能力的锻炼,还有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2.到生活中体验
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在教学时还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心灵受到震动,从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例如,在教学《爱惜劳动果实》一课时,如利用多媒体演示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左手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再来看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3.在生活中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品德教学产生怀疑,从而削弱了教育的导引功能。我们的品德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你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在上《课间活动守秩序》这一课时,学生明理之后,给他们十分钟时间自由活动,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得开心。活动结束后,我作了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实践体验,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候学生的一些认识在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品德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共汽车不拥挤、给老弱病残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者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总之,品德课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形成,更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程。因此,我们要以真情体验为手段,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主人翁意识,有成功的体验,同时又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不断感悟,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