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寻找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策略
【作者】 陈云高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廷牌镇廷牌小学
【正文】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借助学生身边丰富的资源,创设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提供了较真实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教师有两种问题情境的设计,一种是以学生最喜欢喝的饮料易拉罐包装的材料问题为情境,围绕易拉罐的材料面积展开研究;另一种是以学生从生活中收集的各种圆柱形物体的展示为情境引入,围绕不同的物体展开表面积的探究。结果显示:在第一种情境下,学生的学习热情虽然很快地被调动起来了,但研究对象单一,忽略了圆柱形物体表面积计算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在第二种情境下,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学生收集的各种圆柱形物体不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不同,所用策略也就各不相同,充分体现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与生活相结合的实际价值。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注重启发、激活思路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数学教学课堂中,为了能使提出的问题得到解决,就需要教师善于结合生活实际,用简单的生活实例逐步启发深入,使学生得到问题解决。因为,面对同一道数学题,部分学生仅满足于一解,甚至一筹莫展,出现解题思路的僵化现象;相反,有些学生却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地展开条件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发现众多新信息,使解题思路呈现活跃状态,进而获得多解和优解,使学生思维更加深刻、更加敏捷、更加灵活。如教学《乘法分配率》时,我们可以这样举例:a相当于巧克力,b和c相当于父母,把巧克力单独拿给爸爸或妈妈吃行不行,学生肯定说不行,大家的要求是,爸爸分了巧克力,妈妈也应该分。教师进一步深入,这不就对了吗?乘法分配率就是这样,把a分配给b,还要把a分配给c,只不过是乘积的和或差的形式。这样学生就能很快的掌握乘法分配率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又要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思路去解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注重生活实践,提倡小组合作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而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因为孩子的智慧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只有让孩子动手、动眼、动口,才能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使知识内化。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形象思维远远超过抽象思维这一心理特征,通过动手操作、游戏竞赛、回忆生活等方式来进一步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求面积、体积等教学我们可以当场动手撕一撕、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摆一摆。用真实的事例验证它,变抽象为具体。
另外,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在教学步骤上有很多共同性,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合作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的任务,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等学生进入了小组探索阶段,教师要巡视,积极指导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合作技巧。如教学“分一分”时,出示许多水果和蔬菜,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自己合作。结果出乎教师意料:有的是按水果和蔬菜分的,有的是按不同的颜色分,有的是按吃法的不同(生吃和做熟了吃)分的。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小学兴趣。
总之,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的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每一位教师都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将教学放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用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
“策略”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计策与谋略。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所谓解决问题就是在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时找到一条解决的途径,就是从困难中找到出路,就是寻求一条绕过障碍的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数学离不开生活,解决问题策略是一种锻炼,练习应用题就是锻炼生活,因此,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借助学生身边丰富的资源,创设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提供了较真实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教师有两种问题情境的设计,一种是以学生最喜欢喝的饮料易拉罐包装的材料问题为情境,围绕易拉罐的材料面积展开研究;另一种是以学生从生活中收集的各种圆柱形物体的展示为情境引入,围绕不同的物体展开表面积的探究。结果显示:在第一种情境下,学生的学习热情虽然很快地被调动起来了,但研究对象单一,忽略了圆柱形物体表面积计算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在第二种情境下,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学生收集的各种圆柱形物体不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不同,所用策略也就各不相同,充分体现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与生活相结合的实际价值。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注重启发、激活思路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数学教学课堂中,为了能使提出的问题得到解决,就需要教师善于结合生活实际,用简单的生活实例逐步启发深入,使学生得到问题解决。因为,面对同一道数学题,部分学生仅满足于一解,甚至一筹莫展,出现解题思路的僵化现象;相反,有些学生却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地展开条件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发现众多新信息,使解题思路呈现活跃状态,进而获得多解和优解,使学生思维更加深刻、更加敏捷、更加灵活。如教学《乘法分配率》时,我们可以这样举例:a相当于巧克力,b和c相当于父母,把巧克力单独拿给爸爸或妈妈吃行不行,学生肯定说不行,大家的要求是,爸爸分了巧克力,妈妈也应该分。教师进一步深入,这不就对了吗?乘法分配率就是这样,把a分配给b,还要把a分配给c,只不过是乘积的和或差的形式。这样学生就能很快的掌握乘法分配率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又要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思路去解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注重生活实践,提倡小组合作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而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因为孩子的智慧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只有让孩子动手、动眼、动口,才能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使知识内化。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形象思维远远超过抽象思维这一心理特征,通过动手操作、游戏竞赛、回忆生活等方式来进一步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求面积、体积等教学我们可以当场动手撕一撕、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摆一摆。用真实的事例验证它,变抽象为具体。
另外,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在教学步骤上有很多共同性,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合作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的任务,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等学生进入了小组探索阶段,教师要巡视,积极指导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合作技巧。如教学“分一分”时,出示许多水果和蔬菜,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自己合作。结果出乎教师意料:有的是按水果和蔬菜分的,有的是按不同的颜色分,有的是按吃法的不同(生吃和做熟了吃)分的。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小学兴趣。
总之,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的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每一位教师都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将教学放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用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