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英语教师要学会分析与创造性使用教材

【作者】 倪维兰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红花乡初级中学



【正文】

  

      英语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但是,调查显示,教材所倡导的语言运用理念与教师日常教学的实际操作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那么,教师究竟如何认识与使用教材才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呢?

  如何分析教材的主要内容
  考查教材的首要问题就是教材的主要内容。拿课改前后的教材作比较,我们会发现这些教材的主要内容有很大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新教材以真实生活为主体,我们可以采取“要素分析”的方法来认识教材的主体内容,分析要点是:第一,看内容的真实性,即教材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真实生活;第二,看内容的典型性,即各种具体内容在多大程度上、从什么样的角度、以怎样的方式反映了真实生活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第三,看内容的文化特征,即教材内容怎样反映英语文化的典型特征,同时还要看东西方文化平等交流的典型特征。以上是对教材的定性分析。除此之外,还应当对教材内容进行定量分析:了解教材所提供信息的主要成分,界定教材对各种实际内容的分类标准,掌握教材所提供信息的编排方式,明确教材所提供信息的生活覆盖面的广度和深度,调查教材所提供信息对中小学生认知水平的适应程度。
  如何认识教材的知识组织方式
  如何处理语言知识是所有英语教材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英语教材的教育指导思想、课程思路和设计理念不同,它们对语言知识在学习中的地位和功能的认识就不同,由此,它们组织语言知识的方式和对知识项目的权重考量也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可以从教材对语言知识处理的各种差异中看出教材编者的观点、理念和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课程改革前的各种教材与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新教材在语言知识组织方面的特点:在词汇选择标准上,课改前教材是依据教学大纲,新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在词汇分类尺度上,前者比较注重按教学单元进行分类,同时比较注重词类的分类尺度,后者比较重视按话题进行分类,更加重视实际应用的需要;在词汇学习要求上,前者分出“一会” “二会” “三会”“四会”,分阶段逐层提出“四会”要求,后者淡化四会要求,主要依据语言运用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具体要求;在词汇拓展要求上,前者相对整齐化一,对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词汇学习标准,后者注重个体掌握词汇的差异,提倡在基础词汇学习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的拓展;在词汇掌握程度上,前者相对比较注重词汇掌握的准确性,后者兼顾准确性和流畅性,更注重应用的实际需求;在语法选项尺度上,前者看重基础性、系统性,后者相对淡化语法的系统性,注重在实际应用中把握语句结构;在语法学习要求上,前者强调系统推进,分各个专题逐步掌握,后者注重在使用中逐步习得;在语法教学方式上,前者比较重视基本概念的理性把握,后者鼓励渗透,提倡感性接受,重在行而知之;在时间安排上,前者通常设置专门的词汇和语法教学的时间和栏目,后者虽然仍可以见到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专门栏目,但是,教材更注重在语言应用活动实践中的体验和体会。
  如何确认教材的指导策略
  教材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特定的指导功能。不同的教材在发挥指导功能方面持不同的策略。大体说来,教材的指导策略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透明”型指导策略。所谓“透明”,指的是教学方法透明,教师浏览教材后便可明确知晓编者所鼓励的具体教学路径。此种教材便于教师日常教学的操作,但可能不完全适应教学对象的千差万别。
  第二种是“半透明”型指导策略。此种类型只在一定程度上“透明”出编者的具体教学路径,而另一方面,它们又提供了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此种教材既可适应学生的多样性,又为教师的日常教学提供可以简便操作的“把手”。
  第三种是宏观型指导策略。教材编者更注重教学整体思路的指导和引领。此种教材较能适应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也为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再创造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但是,它们有可能使那些特别期待教学操作“把手”的教师感到困惑。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般地讲,教师使用教材是一个再创造过程。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应当把教材看成是自己从事自主课程设计与实施历程中的一种重要资源,一种从事教育创新设计的资源,而不是亦步亦趋的“教本”。
  教师可以通过教材的整体分析,自主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材面对的是各地区的全体使用者,而教师面对的是一组特定的教学对象。所以,教材使用本土化、具体化和个性化的工作就只能由具体的教师来完成。为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首先要做到实事求是地确定“我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础和出发点。
  立足语言运用,创造性地设计切实可行的核心活动。教材是由作为“基本元素”的各种活动构成的,教师自主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每一个教学单元或模块中,参照教材,自主设置切实可行的核心活动。这种核心活动应当是本阶段学生适应所学语言来解决一个或一组实际生活问题。
  结合学生情况和教材设置,机动选择语言知识的学习项目。被教材组织起来的特定的语言知识目标是可以进行剪裁的。教师在自主的教学设计中需要基于自己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认定,来增加、削减或调整语言知识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评估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首先要看他们自主处理语言知识目标的水平。充分发挥教材内容和形式的优势。新教材在内容编排和组织形式上有各自的优势,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其前提是深入了解自己使用的教材结构和信息传播特点。
  充分考虑如何延伸和拓展教材。这里主要涉及到的工作有:如何确定学生已经吸收和运用的知识和技能?如何预见学生在近期可能巩固和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如何提前或推迟某些目标的实现?如何满足学生当前的潜在需求?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教材编者所无法事先确切预估的,因此,这项工作就只能由教师来完成。
  把教材放到课程发展的全过程中加以考量,我们会发现,教材编者、学校、教师和学生是课程整体工程中的密切合作者。教材的推出只是完成了课程发展的一个必要程序,一个提供主体资源的程序。课程的全台话剧最终要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最终将取决于他们积极工作和努力进取的整体协调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