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何明敏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九中学
【摘要】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创新中取得发展进步,教育义不容辞地要担负起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的责任。为此,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以及过分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学生创新能力
【正文】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在新教观、新人才观、新质量观的影响下,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因此,只有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才能紧跟时代潮流。近几年,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课也在探索教法的创新,挖掘教学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技能和技术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创新教育的理论和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创新育人观
体育教师观念的陈旧会严重阻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在教学中树立起创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在思想深处架起一座通往创新之路的“立交桥”。
教师要培养创新人才,不能只满足于知识传授,而必须立足于开发学生的智潜能力,启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学到创新学习的方法和创新的本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运动知识,开拓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二,探索培养创新能力的新方法
1.发现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用于体育教学,其突出特点是让学生自己运用已学的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技术动作、方法、原理和有关知识。如在高中女生学习蹲踞式跳远的助跑教学中采用发现法教学:教师预选不给正确的技术概念,而向学生提问“原地起跳跳得远还是助跑起跳跳得远?”学生经过练习验证得出“助跑起跳比原地起跳跳得远”,接着教师又引发下列问题“你觉得助跑的快慢与跳的远度有关吗?”学生通过练习的比较可以得出“跑得越快,跳得越远。”进而教师创设情境,问学生“现在你要跨过一条河沟,必须快速助跑才能跳过去,但起跳时不小心踩进小河沟就惨了,你们该怎么办?”教师把起跳板假设为沟沿。让学生练习、验证、体验,再与学生来谈练习体会。许多学生会发现快到沟沿时凑小步和迈大步都会减速造成掉进“河沟”的惨局,只有把起跳点确定好,才能保证快速助跑,准确起跳,跃过“河沟”。最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概括出蹲踞式跳远助跑的方法和要领,通过发现法的教学可以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示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象、录象、多媒体再现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景。如在“抢救伤员”游戏中,教师可用录音机播发战场上的枪炮声,战车的轰鸣声,战士的呐喊声,创设出战斗的氛围。令学生不知不觉地步入“硝烟弥漫”的“战场”,学生迅速进入角色,生动的音乐使得“抢救”伤员的游戏更加形象逼真,学生兴趣,情绪更加高涨,思维更如活跃。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建立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产生最基本的要求是思维的活跃性,而学生思维的活跃有赖于学生身心积极主动参与,这就必须建立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前提就是教师须有创造性的工作,自觉地、积极地营造课堂民主气氛,主动地转变教育观念,转变主体角色,摆正教与学,师与生的位置。甘愿充当学生的铺路人,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练习的兴趣和习惯。
2.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精神。体育学科教学自执行全国统编教学大纲以来,形成了课堂教学讲解——示范——练习——纠正——再练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与当前的素质教育不相适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把一部分学生提出的一些新奇、古怪的问题视作离谱,而应积极鼓励他们质疑,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巧妙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构建起一种思维活跃的具有创新功能的体育教学模式,如“成动教学”、“快乐教学”、“小团体教学”等。
3.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精神。每位体育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都会不自觉的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但他的不变性却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创造潜能。如在“后滚翻”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然后要求学生跟据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尝试后滚翻。学生有的在原地打转,有的偏离“航道”,但也有的虽然没按照动作要领却也滚动自如。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说说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教师适时、适当地加以指导,再让学生去实践,结果基本上学生都能高质量的完成。
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不断变革的条件下,传统的学校教育及单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同样,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学科,其教学活动也要求创新,需要创新,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更好的开发也大力需要体育教学,要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将之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中,并持之以恒的努力,是今后一个时期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进一步发展体育教育的重要课题。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在新教观、新人才观、新质量观的影响下,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因此,只有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才能紧跟时代潮流。近几年,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课也在探索教法的创新,挖掘教学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技能和技术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创新教育的理论和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创新育人观
体育教师观念的陈旧会严重阻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在教学中树立起创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在思想深处架起一座通往创新之路的“立交桥”。
教师要培养创新人才,不能只满足于知识传授,而必须立足于开发学生的智潜能力,启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学到创新学习的方法和创新的本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运动知识,开拓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二,探索培养创新能力的新方法
1.发现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用于体育教学,其突出特点是让学生自己运用已学的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技术动作、方法、原理和有关知识。如在高中女生学习蹲踞式跳远的助跑教学中采用发现法教学:教师预选不给正确的技术概念,而向学生提问“原地起跳跳得远还是助跑起跳跳得远?”学生经过练习验证得出“助跑起跳比原地起跳跳得远”,接着教师又引发下列问题“你觉得助跑的快慢与跳的远度有关吗?”学生通过练习的比较可以得出“跑得越快,跳得越远。”进而教师创设情境,问学生“现在你要跨过一条河沟,必须快速助跑才能跳过去,但起跳时不小心踩进小河沟就惨了,你们该怎么办?”教师把起跳板假设为沟沿。让学生练习、验证、体验,再与学生来谈练习体会。许多学生会发现快到沟沿时凑小步和迈大步都会减速造成掉进“河沟”的惨局,只有把起跳点确定好,才能保证快速助跑,准确起跳,跃过“河沟”。最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概括出蹲踞式跳远助跑的方法和要领,通过发现法的教学可以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示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象、录象、多媒体再现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景。如在“抢救伤员”游戏中,教师可用录音机播发战场上的枪炮声,战车的轰鸣声,战士的呐喊声,创设出战斗的氛围。令学生不知不觉地步入“硝烟弥漫”的“战场”,学生迅速进入角色,生动的音乐使得“抢救”伤员的游戏更加形象逼真,学生兴趣,情绪更加高涨,思维更如活跃。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建立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产生最基本的要求是思维的活跃性,而学生思维的活跃有赖于学生身心积极主动参与,这就必须建立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前提就是教师须有创造性的工作,自觉地、积极地营造课堂民主气氛,主动地转变教育观念,转变主体角色,摆正教与学,师与生的位置。甘愿充当学生的铺路人,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练习的兴趣和习惯。
2.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精神。体育学科教学自执行全国统编教学大纲以来,形成了课堂教学讲解——示范——练习——纠正——再练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与当前的素质教育不相适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把一部分学生提出的一些新奇、古怪的问题视作离谱,而应积极鼓励他们质疑,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巧妙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构建起一种思维活跃的具有创新功能的体育教学模式,如“成动教学”、“快乐教学”、“小团体教学”等。
3.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精神。每位体育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都会不自觉的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但他的不变性却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创造潜能。如在“后滚翻”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然后要求学生跟据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尝试后滚翻。学生有的在原地打转,有的偏离“航道”,但也有的虽然没按照动作要领却也滚动自如。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说说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教师适时、适当地加以指导,再让学生去实践,结果基本上学生都能高质量的完成。
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不断变革的条件下,传统的学校教育及单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同样,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学科,其教学活动也要求创新,需要创新,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更好的开发也大力需要体育教学,要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将之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中,并持之以恒的努力,是今后一个时期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进一步发展体育教育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