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作者】 武月英
【机构】 青海省民和县隆治乡中心学校
【正文】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开展创新教育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自己首先就要具备创新教育的意识。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创造潜能得以全面发展,以促进他们的茁壮成长呢?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
在现实的生活中,多数孩子由于受家庭、社会的溺爱过多,他们的信赖意识比较强,在家靠父母、爷爷、奶奶,再加上外出务工的父母又有很多,孩子所处的环境教育相对较差。在加上传统教育的影响,崇拜老师,致使学生迷信老师的意识较为严重。这些现象,制约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创造欲望,更缺乏创造意识与能力。教学中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彻底消除依赖意识。
1、教师要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儿女,更不能喜优厌差。要把他们视为自主、发展、有潜力的人。教学过程中,更要对学习感到吃力的学生要多加一个“小灶”,在他们心目中树立起老师是可亲可敬的形象,老师也是我们倾吐内心的对象。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并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培养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热情。
2、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学生的意见对与否,只要他们能发表的看法与想法,就要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加以鼓励,及时表扬有独到想法的学生,引导扶正有错误的意见,补充不完善的意见等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让其积极参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1、及时利用生活的素材,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因为好奇同学们才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产生疑问。这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有意引导学生从不同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独立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样的教与学的环节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得到了培养。如:盖房子木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而不做成四边形的呢?……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求知的欲望。无论儿童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老师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见解,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久而久之,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就会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如教学“求平均数”(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时,根据对第一、二单元测试,便即时调整了教学进度的安排,根据班上的测试成绩,提出怎样计算出我们班每一排的人均分呢?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后,说出了他们各自的想法。在我的肯定之后,同学们用自己所设计的方法计算出每一排的人均分。就这样,同学们在试算的过程中便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了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更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与喜悦;还让他们明白了“手拉手”、“一帮一”活动的实际意义。在这样的教育教学中,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想学、乐学、爱学。
2、合理利用教材,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渴望获得成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教材内容,合理利用与开发教材中素材,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诱发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并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失时机地给他们搭桥铺路,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与快乐,进一步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14页的第八题时,设计了与教材同样的一副“小猴摘桃图”,只是没有写出教材中的提示语。让同学们在观察、交流、讨论,并通过比一比的方式看哪一组发现、提出、解决的问题多。结果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竟提出了15道不同的问题,还口头列出了相应的算式。即树上有4个桃,树下有十三个桃。一共有多少过桃?树上有4个桃,树下有十三个桃。树下的桃比树上的多几个?树上有4个桃,树下有十三个桃。树上的桃比树下的少几个?树上有8只猴,树下有9只猴。一共有多少只猴?树上有8只猴,树下有9只猴。树上的猴比树下的猴少几只?树上有8只猴,树下有9只猴。树下的猴比树上的猴多几只?树下有6只灰猴,3只黑猴。灰猴比黑猴多多少只?树下有6只灰猴,3只黑猴。黑猴比灰猴少多少只?树下有6只灰猴,3只黑猴。树下的灰猴与黑猴一共有多少只?树上有3只灰猴,5只黑猴。黑猴比灰猴多多少只?树上有3只灰猴,5只黑猴。灰猴比黑猴少多少只?树上有3只灰猴,5只黑猴。树上的灰猴与黑猴一共有多少只?摘了13个桃,吃了9个。还剩几个?摘了13个桃,现有4个。吃了几个?吃了9个桃,还有4个。原有几个?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合理利用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提出解决问题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就会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三、有意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
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就要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来促进自身的思维发展。
1、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事物、探索事物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思维创造性。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并用,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教学中,让学生合作学习时,通过操作与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勇于发现,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具体化,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创造的结果,体验其创新的快乐,进而引发创新和探究的意识。
3、培养学生多向思维,促进创造能力的形成。教学中常会遇到学生因受定势思维的影响,不能灵活进行迁移的情形。教师就只有进行适时的点拨,启发学生仔细反复思考,培养学生从不同的多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要伴随于整个教育教学之中,其培养途径又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创新,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形成会出现更多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就能实现教育的创新,就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心理学》 张厚粲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2
[3]《现代教师》2009年第5期“小学图文对话式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4]《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 王丽杰 关文信著 2003.5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
在现实的生活中,多数孩子由于受家庭、社会的溺爱过多,他们的信赖意识比较强,在家靠父母、爷爷、奶奶,再加上外出务工的父母又有很多,孩子所处的环境教育相对较差。在加上传统教育的影响,崇拜老师,致使学生迷信老师的意识较为严重。这些现象,制约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创造欲望,更缺乏创造意识与能力。教学中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彻底消除依赖意识。
1、教师要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儿女,更不能喜优厌差。要把他们视为自主、发展、有潜力的人。教学过程中,更要对学习感到吃力的学生要多加一个“小灶”,在他们心目中树立起老师是可亲可敬的形象,老师也是我们倾吐内心的对象。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并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培养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热情。
2、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学生的意见对与否,只要他们能发表的看法与想法,就要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加以鼓励,及时表扬有独到想法的学生,引导扶正有错误的意见,补充不完善的意见等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让其积极参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1、及时利用生活的素材,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因为好奇同学们才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产生疑问。这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有意引导学生从不同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独立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样的教与学的环节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得到了培养。如:盖房子木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而不做成四边形的呢?……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求知的欲望。无论儿童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老师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见解,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久而久之,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就会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如教学“求平均数”(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时,根据对第一、二单元测试,便即时调整了教学进度的安排,根据班上的测试成绩,提出怎样计算出我们班每一排的人均分呢?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后,说出了他们各自的想法。在我的肯定之后,同学们用自己所设计的方法计算出每一排的人均分。就这样,同学们在试算的过程中便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了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更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与喜悦;还让他们明白了“手拉手”、“一帮一”活动的实际意义。在这样的教育教学中,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想学、乐学、爱学。
2、合理利用教材,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渴望获得成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教材内容,合理利用与开发教材中素材,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诱发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并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失时机地给他们搭桥铺路,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与快乐,进一步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14页的第八题时,设计了与教材同样的一副“小猴摘桃图”,只是没有写出教材中的提示语。让同学们在观察、交流、讨论,并通过比一比的方式看哪一组发现、提出、解决的问题多。结果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竟提出了15道不同的问题,还口头列出了相应的算式。即树上有4个桃,树下有十三个桃。一共有多少过桃?树上有4个桃,树下有十三个桃。树下的桃比树上的多几个?树上有4个桃,树下有十三个桃。树上的桃比树下的少几个?树上有8只猴,树下有9只猴。一共有多少只猴?树上有8只猴,树下有9只猴。树上的猴比树下的猴少几只?树上有8只猴,树下有9只猴。树下的猴比树上的猴多几只?树下有6只灰猴,3只黑猴。灰猴比黑猴多多少只?树下有6只灰猴,3只黑猴。黑猴比灰猴少多少只?树下有6只灰猴,3只黑猴。树下的灰猴与黑猴一共有多少只?树上有3只灰猴,5只黑猴。黑猴比灰猴多多少只?树上有3只灰猴,5只黑猴。灰猴比黑猴少多少只?树上有3只灰猴,5只黑猴。树上的灰猴与黑猴一共有多少只?摘了13个桃,吃了9个。还剩几个?摘了13个桃,现有4个。吃了几个?吃了9个桃,还有4个。原有几个?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合理利用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提出解决问题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就会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三、有意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
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就要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来促进自身的思维发展。
1、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事物、探索事物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思维创造性。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并用,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教学中,让学生合作学习时,通过操作与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勇于发现,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具体化,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创造的结果,体验其创新的快乐,进而引发创新和探究的意识。
3、培养学生多向思维,促进创造能力的形成。教学中常会遇到学生因受定势思维的影响,不能灵活进行迁移的情形。教师就只有进行适时的点拨,启发学生仔细反复思考,培养学生从不同的多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要伴随于整个教育教学之中,其培养途径又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创新,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形成会出现更多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就能实现教育的创新,就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心理学》 张厚粲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2
[3]《现代教师》2009年第5期“小学图文对话式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4]《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 王丽杰 关文信著 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