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感悟生活,培养能力——试论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
【作者】 满玉怀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没有科学观察和实验探究,生物学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因此,学生除了学习基础知识外,还要重视学习和体验生物科学研究的过程,从中领会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学会思考与分析,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关键词】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综合能力 ;走向社会
毋庸讳言,很多人认为,中学生物只要肯背书就可以考个高分,那是对生物学的一个误解。客观的讲,是初中生物简单内容的误导,高中生物理论性极强,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高得多,并非靠背书就可以解决问题。在实践教学中不少学生书背得很熟,但一做题目则如老鼠拉龟——无从下手,这就是高中生物的真实反映。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呢?原因就是现在的生物试题对学生的思维、分析等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一般很少会直接考到书本的知识点,但却会通过其它间接的方式去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是调动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去寻找答案、整合答案。试想,如果没有基础知识的积累,再聪明的学生面对试题都会束手无策,而同样如果缺乏相当的综合分析能力,再熟悉基础知识的学生也同样会不知所措。说到底,现在的生物试题既重视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我校根据校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方特色,利用校园特有的资源条件和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教学实践,我校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初显成效。
在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教材中贴近生活的问题转化为课题,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放开手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亲身实践,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体验成功与失败,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和思维天地。 如在学到“人类的遗传病和优生”时,指导学生展开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近几年,乡镇的居住人群中患各种疾病的情况不容乐观,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一现象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于是,提议对几个乡镇进行调查、考察。 调查学校和居民区的生活垃圾问题、生活污水及噪声状况,并深入到对水产生污染的企业进行调查;通过上网或查阅有关资料,研究造成水污染的因素以及水净化的方法等。通过走访、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取资料、数据,做好详细记录,同时,每月召开一次总结会,进行交流,了解进展情况、遇到的困难,及时解决问题,使实践活动顺利地进行。对调查表和实地调查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综合、比较、整理,得出结论。居住人群中,较常见的疾病有:流感,在同一个家庭、院子或学校等小范围内流行。泌尿系统结石,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等。癌症,如肺癌、肝癌、食道癌等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发病高。白血病,出现年轻化。人体对抗生素的抗药性增强,导致用药量增多等。原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工业带来的黑色污染;污水及油漆等带来的污染;垃圾焚烧造成的污染;饮用水的水质较硬(含钙质成分高)、饮食(动物蛋白摄入过高、抗生素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和生活方式等等。居民们所患的疾病中约3/5左右是因环境条件变差引起的。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组织学生谈心得体会,还与语文组联合开展“珍惜生命,保护我们的家园”征文活动。通过活动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人类的遗传病和优生”这部分知识,认识环境与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同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更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使学生的人文意识、交往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促进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健康观;通过活动还增强了学生节约用水与珍视水资源等环保意识,有利于缓解我校用水紧张的现象;通过活动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对学习的兴趣、自身的素质等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众所周知,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当今学校所倡导的一种社会实践形式。我校利用校园中有很多空置荒地的特点,开展起有声有色的校园学农实践活动。通过学农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更多地到广袤的田间去开展活动,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和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仅是《生物课程标准》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感受和体验”就是要亲自“做”。不仅要求学生“做”,教师也要“做”。教师的“做”是演示、是示范、是行动,学生的“做”是学做、是模仿、是创造。教师通过做来教,学生的学就有了依据;学生通过做来学,学生的做就有了动力。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昆虫标本制作的实践过程和实践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更好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将枯燥无味的生物学知识进行重组。如把古诗词、成语中蕴涵的生物学现象融会在教学中,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情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生态系统中,害虫捕食农作物,青蛙捕食害虫,这是一条食物链;“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则说明了植物的向光性;“华而不实”说明矿质离子对植物的特殊作用,如油菜缺少硼元素,就只开花不结果实;我们还开展“寻找古诗词中的生物元素”等综合实践活动,把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进行有效的融会,使教学一举两得。
总之,在探索以生物兴趣小组为活动方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各种实践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和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7月
2提高高中生物学科探究性学习实效的思考,《中学时代》,2013年24期
3对高中生物中光合作用知识点的整合,《新课程(中旬)》,2013年12期
4浅谈构建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新课程(中学)》,2013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