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道教音乐在音乐发展中的演变——以武当山为例
【作者】 王 冕
【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武当山道教有正史可考始于唐代,从贞观年间均州州守姚简第一个在武当山修建五龙祠算起,迄今为止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武当山道教音乐随着武当山道教的产生而兴起,但是随着武当山历史的兴衰和变革不断发生着变革。【关键词】道教音乐;发展过程;道教音乐现状
【正文】
道教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即为法事音乐、道场音乐。道乐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音乐,在曲式和情调的内涵上,无不渗透着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格局。道乐主要用于颂赞神仙、祈福禳灾、超度亡灵和修持养炼。曲调形式上有“阳韵”和“阴韵”之分。“阳韵”多用于早坛功课和祥祈性法事;“阴韵”多用于晚坛功课和超度法事。其美学思想反映了道教的追求长生久视和清静无为。曲调庄严肃穆,又不乏清幽恬静。表现召神遣将时气势磅礴,表现降妖驱魔时威武果敢,祈福祝庆时欢乐轻快,赞颂神仙时优美恬静,而表现祈祷养炼时则悠扬缥缈。通过音乐的烘托、渲染,道教的斋醮仪式更显庄严、肃穆、神圣和神秘;在声乐中各种神仙意境得以和谐生动地再现,把人的情感带入到神秘的神仙世界。
武当山道教有正史可考始于唐代,从贞观年间均州州守姚简第一个在武当山修建五龙祠算起,迄今为止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武当山道教音乐随着武当山道教的产生而兴起,但是随着武当山历史的兴衰和变革不断发生着变革。
唐宋时期,武当山有影响的社会活动日益增多。唐贞观年间,均州太守姚简设坛祈雨成功,武当山受到关注,敕建五龙祠。不久,唐宗室失意者不断贬居武当山地区的房县及郧县,唐代的宫廷音乐被带到了武当山。
《太和志》有记载,宋真宗天禧二年、元成帝大德八年、仁宗延友元年、大定二年、明代洪武、永乐等个年间,皇帝们都曾派要员到武当山举行祀典。由此可见,唐以来所制的正统规范化的“玄教乐章”,武当山道教音乐中势必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到了明代,武当山香火非常兴盛,各省的信教徒源源不断来到武当山学习正统规范的道教音乐。武当山道教这一时期的音乐处于受仰慕的正统地位,故称武当山道教银粤这一时期为正统时期。
明代是武当山道乐最辉煌的时期。太祖朱元璋设神乐观,以道士冷谦定雅乐。明成祖朱棣登基,大修武当,功成作乐,亲自撰写《大明御制玄教乐章》,供武当山道士演唱,并敕令神乐观派400名乐舞生充实到武当山道观。这种史无前例的举动,将武当山宫观道乐提升为宫廷雅乐,成为当时最重要的音乐活动。同时,也确定了武当山的宫观道乐在中国音乐史上的特殊地位。明代后期,武当山宫观道乐更趋向民间音乐形式。
明末李自成起义,武当山一度成为李自成起义军的迁回之地,武当山庙宇也受到破坏,大批道士被迫四处流亡。清初,武当山庙观得到一些恢复,出逃的道士陆续回迁,但是像玉虚宫这样建筑规模庞大的庙观再也不能恢复原貌了。由于经过战争和动乱,全真派道士们的素质显著下降,派系成分有了混杂,道士们也不再单纯的在宫观修炼,受邀在武当山一代民间从事各类庙会和祈福等斋醮活动。此时武当山道教音乐乐谱丢失不断失传,道家音乐已逐渐消失。
清代武当道教呈衰落趋势,但教团体系并没解散,道乐的传承也没有断绝。如果说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教派势力的消长起落:明代二观——元和观、复真观本为 龙虎山法师住持的正一道场,到了清康熙年间,二观先后为全真龙门派道士修复并开设“十方丛林,以结缘天下有道之士”。全真派道教音乐直接继承了武当宫观祭祀雅乐的传统,并将其传播到川、陕、晋、豫等地。明代正一派道士散居民间后成为火居道士,为民间信士诵经建醮,举办法事。
清末民初,武当山道教更加衰微。这一历史时期,武当山再没有被重视维修保护,还惨槽破坏,但由于民间信徒大量募捐,终使许多古建筑和大量珍贵文物及武当道教音乐得以保存下来。
武当山宫观道乐是秦巴地区优秀民间文化与自唐代至明代宫廷音乐的有机结合,是集全真派、正一派等各派音乐所创于一体的产物,它保留了全真派“十方韵”的音乐特色,又具有多教派音乐混融的风韵,而且各类韵腔与法器牌子俱全,是道乐中重要文化遗产。目前,武当山宫观中的“玄门日诵早晚课”、“祖师表”、“萨祖铁罐施食祭炼科范”等(全套)科仪音乐,均得以及时传承,并妥善而完整地保存下来。古老纯真的曲调是其它任何音乐不可替代的。四川青城山、北京白云观等地宫观道乐都继承了武当山宫观道乐主要内容。武当道乐拓宽了民族音乐学科,对民族音乐学科建设具有重要贡献,对中国民族音乐具有补白性。发掘、抢救、保护武当山宫观道乐,对丰富和完善我国宗教音乐乃至民族音乐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史新民,周振锡. 武当山道教音乐初探[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7,02:1-9.
道教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即为法事音乐、道场音乐。道乐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音乐,在曲式和情调的内涵上,无不渗透着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格局。道乐主要用于颂赞神仙、祈福禳灾、超度亡灵和修持养炼。曲调形式上有“阳韵”和“阴韵”之分。“阳韵”多用于早坛功课和祥祈性法事;“阴韵”多用于晚坛功课和超度法事。其美学思想反映了道教的追求长生久视和清静无为。曲调庄严肃穆,又不乏清幽恬静。表现召神遣将时气势磅礴,表现降妖驱魔时威武果敢,祈福祝庆时欢乐轻快,赞颂神仙时优美恬静,而表现祈祷养炼时则悠扬缥缈。通过音乐的烘托、渲染,道教的斋醮仪式更显庄严、肃穆、神圣和神秘;在声乐中各种神仙意境得以和谐生动地再现,把人的情感带入到神秘的神仙世界。
武当山道教有正史可考始于唐代,从贞观年间均州州守姚简第一个在武当山修建五龙祠算起,迄今为止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武当山道教音乐随着武当山道教的产生而兴起,但是随着武当山历史的兴衰和变革不断发生着变革。
唐宋时期,武当山有影响的社会活动日益增多。唐贞观年间,均州太守姚简设坛祈雨成功,武当山受到关注,敕建五龙祠。不久,唐宗室失意者不断贬居武当山地区的房县及郧县,唐代的宫廷音乐被带到了武当山。
《太和志》有记载,宋真宗天禧二年、元成帝大德八年、仁宗延友元年、大定二年、明代洪武、永乐等个年间,皇帝们都曾派要员到武当山举行祀典。由此可见,唐以来所制的正统规范化的“玄教乐章”,武当山道教音乐中势必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到了明代,武当山香火非常兴盛,各省的信教徒源源不断来到武当山学习正统规范的道教音乐。武当山道教这一时期的音乐处于受仰慕的正统地位,故称武当山道教银粤这一时期为正统时期。
明代是武当山道乐最辉煌的时期。太祖朱元璋设神乐观,以道士冷谦定雅乐。明成祖朱棣登基,大修武当,功成作乐,亲自撰写《大明御制玄教乐章》,供武当山道士演唱,并敕令神乐观派400名乐舞生充实到武当山道观。这种史无前例的举动,将武当山宫观道乐提升为宫廷雅乐,成为当时最重要的音乐活动。同时,也确定了武当山的宫观道乐在中国音乐史上的特殊地位。明代后期,武当山宫观道乐更趋向民间音乐形式。
明末李自成起义,武当山一度成为李自成起义军的迁回之地,武当山庙宇也受到破坏,大批道士被迫四处流亡。清初,武当山庙观得到一些恢复,出逃的道士陆续回迁,但是像玉虚宫这样建筑规模庞大的庙观再也不能恢复原貌了。由于经过战争和动乱,全真派道士们的素质显著下降,派系成分有了混杂,道士们也不再单纯的在宫观修炼,受邀在武当山一代民间从事各类庙会和祈福等斋醮活动。此时武当山道教音乐乐谱丢失不断失传,道家音乐已逐渐消失。
清代武当道教呈衰落趋势,但教团体系并没解散,道乐的传承也没有断绝。如果说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教派势力的消长起落:明代二观——元和观、复真观本为 龙虎山法师住持的正一道场,到了清康熙年间,二观先后为全真龙门派道士修复并开设“十方丛林,以结缘天下有道之士”。全真派道教音乐直接继承了武当宫观祭祀雅乐的传统,并将其传播到川、陕、晋、豫等地。明代正一派道士散居民间后成为火居道士,为民间信士诵经建醮,举办法事。
清末民初,武当山道教更加衰微。这一历史时期,武当山再没有被重视维修保护,还惨槽破坏,但由于民间信徒大量募捐,终使许多古建筑和大量珍贵文物及武当道教音乐得以保存下来。
武当山宫观道乐是秦巴地区优秀民间文化与自唐代至明代宫廷音乐的有机结合,是集全真派、正一派等各派音乐所创于一体的产物,它保留了全真派“十方韵”的音乐特色,又具有多教派音乐混融的风韵,而且各类韵腔与法器牌子俱全,是道乐中重要文化遗产。目前,武当山宫观中的“玄门日诵早晚课”、“祖师表”、“萨祖铁罐施食祭炼科范”等(全套)科仪音乐,均得以及时传承,并妥善而完整地保存下来。古老纯真的曲调是其它任何音乐不可替代的。四川青城山、北京白云观等地宫观道乐都继承了武当山宫观道乐主要内容。武当道乐拓宽了民族音乐学科,对民族音乐学科建设具有重要贡献,对中国民族音乐具有补白性。发掘、抢救、保护武当山宫观道乐,对丰富和完善我国宗教音乐乃至民族音乐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史新民,周振锡. 武当山道教音乐初探[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7,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