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作者】 涂启菊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建中镇白沙小学
【正文】
鲁迅的杂文具有强烈的战斗性,这种战斗性是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和谐统一。他强调了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了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杂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产物。它是在中国反封建思想的斗争中产生的,是适应解剖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思想表现的思想艺术需要而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他怀着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意识,蕴含着他的严肃、崇高而执著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鲁迅的杂文,正是这样一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这种批评,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鲁迅的形象化手法都表现了贴切、平易、新鲜的特点,无论是哪一个形象都是切合事物的真像,一丝也不走样,贴切形象化的生命,不贴切就失去了形象存在的价值。
二、鲁迅杂文的攻击性 、偏激性和隐蔽性
鲁迅后期杂文在知同代之人论当今之事时,更多地显示出了全面、辨证地看问题的艺术性。比如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忆刘半农君》里,他在肯定刘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的同时,客观地指出了刘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并且“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 鲁迅杂文的感情力量,表现在讽刺上。他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鲁迅的杂文不仅会聚了中国现代杂文的成就,而且,他那长江大河似的手笔,娴熟的艺术辩证法的技巧,以及智者的深沉与战士的热情相交融,艺术家的灵动与思想家的敏锐相统一所达到的境界,已将杂文这一“语言的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个新的高度就是艺术智慧与辩证法的有机融合。特别是后期杂文,在辩证法的熔炼下,不仅论说问题得心应手,严谨顺畅,没有片面性,而且艺术营造也境界超拔。在杂文中,鲁迅将幽默与峭拔,洗炼与细密,老辣与轻灵,热与冷,悲与喜,隐与显等融于一体,将思想的辩证法引入艺术的领域,又以艺术的辩证法丰富、升华思想的辩证法,从而使他写景、记人、谈事,无往不利;议论、叙事、抒情,成文皆美。在鲁迅杂文的风格形态中,这种特点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幽默,是鲁迅杂文重要的风格特色。鲁迅那消纳了古今中外精华的智慧,一旦流淌于杂文艺术的园地,就不免妙趣横生。而这种妙趣横生的智慧中,又处处可见辩证法的灵气。
三、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鲁迅的杂文有很多篇都是从常见的生活现象谈起的,显得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春末闲谈》批判历代统治者的统治理想是:治人于不死不活,不活不死。使得劳动人民只能作为一个奴隶依附于统治者,这种吃不饱、活不好、死不成的生活。而这样的一个大题目却是先从故乡的细蜂腰和小青虫的故事谈;在《灯下漫笔》中所谈到的几千年的反动统治中“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当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个奴隶,并剖析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实际上只有两种时代:“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受惯了奴隶和压迫的人民,是容易满足的。原来人不如狗,得了牛马的待遇,虽不算人,但究竟等于牛马了,升了一格,可以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了。这样的一个现代人身上还存在的毛病,却只是从银元和法币的兑换比率中说起的;《谈皇帝》中所谈到的帝王专制的体制下限制皇帝的无上权威,是不可能的。一个讨论皇权,并号召人民不能只用某种道理来改变帝王专制的大话题,又是从把菠菜叫做“红嘴绿鹦哥”来对付皇帝专制的方法谈起。夏日的细蜂腰、生活中的银元、饭桌上的小菜,从这一件件平常的东西来谈,使得文章显得异常的平易近人。与这种谈话风格相一致的是他的杂文中运用大量的俗语与俗典,大众口语。鲁迅主张:“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 “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使文章更加接近语言,更加有生气”“博采口语,来改革我的文章。”鲁迅对口语的应用,不仅包括他的故乡绍兴方言,如“绣花枕头”,“坐冷板凳”,也有天津话的“青皮”(流氓),北京方言的“他妈的”,“犯不上”等等,这些看似冷辟的土语方言只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就大致可以看懂。他的杂文应用口语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但和时下流行的“快餐文化”绝然不同,他所应用的口语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文章的生气。在《论雷锋塔的倒掉》中最后一段的两个字“活该”更能说明鲁迅对封建统治的痛恨和反封建专制的决心。
四、 鲁迅杂文的特点和艺术性
鲁迅杂文所含甚“杂”,主要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如单从某一篇看,他的杂文所评述的多是具体、细小、平常之事,但汇在一起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象。因此,他的杂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二是鲁迅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三是鲁迅杂文形象性很强,他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他的文体自由多变,短评是他常用的形式。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他的杂文是现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
鲁迅的杂文是他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它记录鲁迅随着时代步伐而不断进步的思想历程,即由一位民主主义战士转变成为共产主义战士。鲁迅的后期,已经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因此在文学上系统地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杂文,无疑是他无与伦比的独创的思想天才和艺术天才的结晶。他运用逻辑思维来揭露事物的矛盾时,经常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正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他用那枝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去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画家。毛泽东同志?在赞扬鲁迅杂文的战斗性的同时,也精确地指出它的形象性的特点。
鲁迅还深刻地指出,这最末的一手,是二丑的特色。这是一种勾魂摄魄的艺术,不仅鲜明、深刻,而且具有典型的意义。《爬和撞》描绘了这样的形象:人们在拼命地往上爬,然而爬的人多,拥挤不堪,于是就“撞”——投机冒险。撞好了,自己就发财显贵。至多不过摔在地上,仍旧可以爬。这样,爬了来撞,撞不好再爬。鲁迅就是这样以活灵活现的形象,概括了当时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概括了某些人的全部人生哲学和经历。他描绘“西崽相”,是“倚徙华洋之间,往来主奴之界”,刻画生在 级社会里而要做超阶级的作家,是“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都是形象逼真,语言精炼而幽默 ,他的杂文善于从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中勾画出事物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历史规律,,包容我们民族的整部历史,充满丰厚有历史感和深刻的历史预见性。 在他的杂文中,还有许多诗意盎然的篇章。
总之,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他的杂文是我国从“五四”到抗日前夕的光辉史诗,也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同封建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投枪、匕首。尤其是他后期的杂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人民战斗的锐利武器。鲁迅在写作过程中的认真构思和锤炼。这种艰苦劳动、精益求精的态度,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学习他杂文的战斗性和艺术表现力,更好地发挥杂文打击敌人、教育人民的作用。
鲁迅这位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苍老和最困苦的时期,他的杂文价值首先在于,它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而鲁迅后期杂文就是真实记录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前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鲁迅赋予了杂文这种文体一种新内涵,使其有了完全独立的思想艺术特征,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成了一座光辉的丰碑。根据学习鲁迅的杂文以及别人评价鲁迅杂文的资料,本人从几个方面阐述鲁迅杂文的艺术。
一、鲁迅杂文艺术的具体表现鲁迅的杂文具有强烈的战斗性,这种战斗性是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和谐统一。他强调了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了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杂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产物。它是在中国反封建思想的斗争中产生的,是适应解剖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思想表现的思想艺术需要而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他怀着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意识,蕴含着他的严肃、崇高而执著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鲁迅的杂文,正是这样一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这种批评,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鲁迅的形象化手法都表现了贴切、平易、新鲜的特点,无论是哪一个形象都是切合事物的真像,一丝也不走样,贴切形象化的生命,不贴切就失去了形象存在的价值。
二、鲁迅杂文的攻击性 、偏激性和隐蔽性
鲁迅后期杂文在知同代之人论当今之事时,更多地显示出了全面、辨证地看问题的艺术性。比如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忆刘半农君》里,他在肯定刘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的同时,客观地指出了刘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并且“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 鲁迅杂文的感情力量,表现在讽刺上。他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鲁迅的杂文不仅会聚了中国现代杂文的成就,而且,他那长江大河似的手笔,娴熟的艺术辩证法的技巧,以及智者的深沉与战士的热情相交融,艺术家的灵动与思想家的敏锐相统一所达到的境界,已将杂文这一“语言的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个新的高度就是艺术智慧与辩证法的有机融合。特别是后期杂文,在辩证法的熔炼下,不仅论说问题得心应手,严谨顺畅,没有片面性,而且艺术营造也境界超拔。在杂文中,鲁迅将幽默与峭拔,洗炼与细密,老辣与轻灵,热与冷,悲与喜,隐与显等融于一体,将思想的辩证法引入艺术的领域,又以艺术的辩证法丰富、升华思想的辩证法,从而使他写景、记人、谈事,无往不利;议论、叙事、抒情,成文皆美。在鲁迅杂文的风格形态中,这种特点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幽默,是鲁迅杂文重要的风格特色。鲁迅那消纳了古今中外精华的智慧,一旦流淌于杂文艺术的园地,就不免妙趣横生。而这种妙趣横生的智慧中,又处处可见辩证法的灵气。
三、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鲁迅的杂文有很多篇都是从常见的生活现象谈起的,显得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春末闲谈》批判历代统治者的统治理想是:治人于不死不活,不活不死。使得劳动人民只能作为一个奴隶依附于统治者,这种吃不饱、活不好、死不成的生活。而这样的一个大题目却是先从故乡的细蜂腰和小青虫的故事谈;在《灯下漫笔》中所谈到的几千年的反动统治中“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当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个奴隶,并剖析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实际上只有两种时代:“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受惯了奴隶和压迫的人民,是容易满足的。原来人不如狗,得了牛马的待遇,虽不算人,但究竟等于牛马了,升了一格,可以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了。这样的一个现代人身上还存在的毛病,却只是从银元和法币的兑换比率中说起的;《谈皇帝》中所谈到的帝王专制的体制下限制皇帝的无上权威,是不可能的。一个讨论皇权,并号召人民不能只用某种道理来改变帝王专制的大话题,又是从把菠菜叫做“红嘴绿鹦哥”来对付皇帝专制的方法谈起。夏日的细蜂腰、生活中的银元、饭桌上的小菜,从这一件件平常的东西来谈,使得文章显得异常的平易近人。与这种谈话风格相一致的是他的杂文中运用大量的俗语与俗典,大众口语。鲁迅主张:“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 “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使文章更加接近语言,更加有生气”“博采口语,来改革我的文章。”鲁迅对口语的应用,不仅包括他的故乡绍兴方言,如“绣花枕头”,“坐冷板凳”,也有天津话的“青皮”(流氓),北京方言的“他妈的”,“犯不上”等等,这些看似冷辟的土语方言只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就大致可以看懂。他的杂文应用口语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但和时下流行的“快餐文化”绝然不同,他所应用的口语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文章的生气。在《论雷锋塔的倒掉》中最后一段的两个字“活该”更能说明鲁迅对封建统治的痛恨和反封建专制的决心。
四、 鲁迅杂文的特点和艺术性
鲁迅杂文所含甚“杂”,主要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如单从某一篇看,他的杂文所评述的多是具体、细小、平常之事,但汇在一起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象。因此,他的杂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二是鲁迅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三是鲁迅杂文形象性很强,他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他的文体自由多变,短评是他常用的形式。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他的杂文是现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
鲁迅的杂文是他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它记录鲁迅随着时代步伐而不断进步的思想历程,即由一位民主主义战士转变成为共产主义战士。鲁迅的后期,已经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因此在文学上系统地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杂文,无疑是他无与伦比的独创的思想天才和艺术天才的结晶。他运用逻辑思维来揭露事物的矛盾时,经常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正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他用那枝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去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画家。毛泽东同志?在赞扬鲁迅杂文的战斗性的同时,也精确地指出它的形象性的特点。
鲁迅还深刻地指出,这最末的一手,是二丑的特色。这是一种勾魂摄魄的艺术,不仅鲜明、深刻,而且具有典型的意义。《爬和撞》描绘了这样的形象:人们在拼命地往上爬,然而爬的人多,拥挤不堪,于是就“撞”——投机冒险。撞好了,自己就发财显贵。至多不过摔在地上,仍旧可以爬。这样,爬了来撞,撞不好再爬。鲁迅就是这样以活灵活现的形象,概括了当时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概括了某些人的全部人生哲学和经历。他描绘“西崽相”,是“倚徙华洋之间,往来主奴之界”,刻画生在 级社会里而要做超阶级的作家,是“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都是形象逼真,语言精炼而幽默 ,他的杂文善于从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中勾画出事物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历史规律,,包容我们民族的整部历史,充满丰厚有历史感和深刻的历史预见性。 在他的杂文中,还有许多诗意盎然的篇章。
总之,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他的杂文是我国从“五四”到抗日前夕的光辉史诗,也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同封建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投枪、匕首。尤其是他后期的杂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人民战斗的锐利武器。鲁迅在写作过程中的认真构思和锤炼。这种艰苦劳动、精益求精的态度,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学习他杂文的战斗性和艺术表现力,更好地发挥杂文打击敌人、教育人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