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凉山彝族地区学前教育 彝汉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作者】 皇 萍
【机构】 四川省凉山民族师范学校
【摘要】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地处偏远、贫困地带,学前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学前彝汉双语教育是制约民族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的瓶颈之一,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推进彝汉双语教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关键词】凉山彝族地区;双语教学;重要性
【正文】
我国为了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和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融入主流社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尤其是在学前教育这一领域,国家更是非常重视双语教学,比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第三章学前教育第七条中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在本章第二十七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重视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国家对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支持”。由此可见,国家是非常重视学前教育及学前双语教育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地处偏远、贫困地带,学前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学前彝汉双语教育是制约民族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的瓶颈之一,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推进彝汉双语教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凉山彝族地区的学前教育现状及幼儿心理发展特点谈谈彝汉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一、 凉山彝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及学前彝汉双语教育现状
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州,凉山州又有着自身的特殊情况,据2010年统计,凉山州学前教育学龄儿童人数为2.42万,毛入学率仅为16.8%,这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容乐观的现状。凉山彝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比较薄弱,彝族聚居的山区农村,特别是昭觉、布拖、美姑等县,其现代学校教育基本起步于建国以后,学前教育更为落后。在彝汉双语教育方面,目前仍主要通用本民族语言。凉山民族地区的幼儿园主要存在于城市和部分乡镇,幼儿园开展的彝汉双语教学也因当地实际存在两种不同的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在边远山区彝族聚居的乡镇幼儿园,对多数不懂汉语的彝族幼儿实行以彝语为主的教育活动;第二种模式是对平坝和城镇多数不懂彝语的彝族幼儿实行以汉语为主的教育活动。但目前尚未设置培养彝汉双语能力的专门机构,双语师资力量薄弱,双语能力方面的幼小衔接无从谈起,幼儿入园前的生活语言为彝语,部分以彝语为母语的幼儿进入幼儿园后无法适应幼儿园语言环境,学习积极性、自信心受挫,不利于幼儿个体成长。以上情况表明:开展彝汉双语教学是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尽快改变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有效途径,凉山彝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推进彝汉双语教育势在必行。
二、 彝族地区学前彝汉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一)“彝汉双语”教学是促进彝族幼儿学好汉语知识的需要。
汉语是我国的官方语言,是各民族之间交际的工具,在凉山彝族聚居地,彝语作为母语,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幼儿也如此,当他们进入幼儿园后,接触到的汉语让他们倍感陌生,语言环境的陡然转换,让他们的思维发展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所以通过彝汉双语教学,可以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为学好汉语打下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期是掌握母语的准备期,2-4岁时语言表达的发展关键期,这一时期幼儿学习第二语言不必像成人那样要经过母语思维再转换成其他语言的过程,所以此阶段是学习语言及第二语言的关键时期。
(二)凉山彝族地区以母语为主的学前彝汉双语教育的重要性
1、学前彝汉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起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民族教育有了更科学、更深刻的理解,充分考虑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特点,充分认识到民族学前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教育的基础,也是整个民族教育事业的起始阶段。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实施, “一方面,为保护、传承和发扬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提高个民族语言的水平提供了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基础保障,另一方面,还可帮助少数民族儿童在日后接受更高层次的民族教育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凉山彝族地区幼儿主要使用的是母语——彝语,因此,学前阶段以母语为主要教学语言,以本土知识为主要内容,将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民族性,也将为幼儿立足本民族,走向全国、放眼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前彝汉双语教育是培养幼儿学习民族文化兴趣的起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一章第五条也明确提出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这一切都表明了幼儿园教育更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为了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需要让他们有机会探索他们感到好奇的事物,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惊讶、兴奋等愉快的情感体验,因此,选择的活动内容应该有趣、基于儿童的经验并对他们有一定的挑战,采用以母语为主要的教学语言,以地方性知识为主要内容,更有利于幼儿在自己原有经验基础上,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获得这种积极的体验,从而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喜爱、好奇、探索、认可。
3、学前彝汉双语教育是幼儿适应多元社会的基础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境内有汉、彝、藏、蒙古、纳西等10多个民族,各民族以聚居、杂居、散居形式分布,自治州中部的西昌、德昌、会理、会东等同时居住着彝、傣、布依、白、满、等民族,是州内最大的民族杂居区。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各民族要通过不断加强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共享,在与不同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实现民族文化的提升,在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上,也不是仅限于培养适应本民族文化的人才,而是应在面向本民族的基础上,面向全国、面向世界,这才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母语是基础,是民族特征之一,第二语言的掌握是民族之间交往、学习的、自身发展的需要,任何一个民族如不主动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化,那么这个民族的发展将会受到限制。”因此,凉山彝族地区学前彝汉双语教学既为儿童学习、继承、发扬、创新本民族文化打下基础,也为幼儿将来适应多元文化打下基础。
4、学前彝汉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工具,是信息的符号,文化的载体,少数民族幼儿在家中主要使用的是本民族语言,特别是地处凉山偏远山区的彝族聚居地的幼儿,几乎不懂一句汉语,当他们入园后(有的根本就没上过幼儿园就直接上小学),与汉族老师及汉族幼儿的沟通就出现了困难,于是因不会说汉语而导致不敢说、不会说、不愿说,从而产生幼儿语言发展障碍,最终导致幼儿的人际交往及思维发展障碍。如果在学前期不开展幼儿彝汉双语教学,语言交际方面的不适应性会造成彝族幼儿心理上的不适应,从而引发幼儿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开展彝汉双语教育不但为幼儿将来获取更多知识奠定基础,而且还会完善幼儿的性格,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教育、民族平等,制定了民族语言政策,提出解决各民族使用语言文字问题,培养双语人才,提倡相互学习汉语和民族语言。其中,凉山地区彝汉双语教学是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尽快改变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有效途径,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哈经雄.腾星.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王鉴·当前民族教育领域需要重新理解的几个理论问题,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
[3]刘国权·小学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王鉴·龙红芝.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5]沈良杰.谈凉山彝汉双语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凉山大学学报,2001
我国为了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和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融入主流社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尤其是在学前教育这一领域,国家更是非常重视双语教学,比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第三章学前教育第七条中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在本章第二十七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重视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国家对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支持”。由此可见,国家是非常重视学前教育及学前双语教育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地处偏远、贫困地带,学前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学前彝汉双语教育是制约民族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的瓶颈之一,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推进彝汉双语教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凉山彝族地区的学前教育现状及幼儿心理发展特点谈谈彝汉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一、 凉山彝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及学前彝汉双语教育现状
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州,凉山州又有着自身的特殊情况,据2010年统计,凉山州学前教育学龄儿童人数为2.42万,毛入学率仅为16.8%,这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容乐观的现状。凉山彝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比较薄弱,彝族聚居的山区农村,特别是昭觉、布拖、美姑等县,其现代学校教育基本起步于建国以后,学前教育更为落后。在彝汉双语教育方面,目前仍主要通用本民族语言。凉山民族地区的幼儿园主要存在于城市和部分乡镇,幼儿园开展的彝汉双语教学也因当地实际存在两种不同的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在边远山区彝族聚居的乡镇幼儿园,对多数不懂汉语的彝族幼儿实行以彝语为主的教育活动;第二种模式是对平坝和城镇多数不懂彝语的彝族幼儿实行以汉语为主的教育活动。但目前尚未设置培养彝汉双语能力的专门机构,双语师资力量薄弱,双语能力方面的幼小衔接无从谈起,幼儿入园前的生活语言为彝语,部分以彝语为母语的幼儿进入幼儿园后无法适应幼儿园语言环境,学习积极性、自信心受挫,不利于幼儿个体成长。以上情况表明:开展彝汉双语教学是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尽快改变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有效途径,凉山彝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推进彝汉双语教育势在必行。
二、 彝族地区学前彝汉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一)“彝汉双语”教学是促进彝族幼儿学好汉语知识的需要。
汉语是我国的官方语言,是各民族之间交际的工具,在凉山彝族聚居地,彝语作为母语,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幼儿也如此,当他们进入幼儿园后,接触到的汉语让他们倍感陌生,语言环境的陡然转换,让他们的思维发展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所以通过彝汉双语教学,可以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为学好汉语打下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期是掌握母语的准备期,2-4岁时语言表达的发展关键期,这一时期幼儿学习第二语言不必像成人那样要经过母语思维再转换成其他语言的过程,所以此阶段是学习语言及第二语言的关键时期。
(二)凉山彝族地区以母语为主的学前彝汉双语教育的重要性
1、学前彝汉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起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民族教育有了更科学、更深刻的理解,充分考虑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特点,充分认识到民族学前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教育的基础,也是整个民族教育事业的起始阶段。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实施, “一方面,为保护、传承和发扬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提高个民族语言的水平提供了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基础保障,另一方面,还可帮助少数民族儿童在日后接受更高层次的民族教育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凉山彝族地区幼儿主要使用的是母语——彝语,因此,学前阶段以母语为主要教学语言,以本土知识为主要内容,将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民族性,也将为幼儿立足本民族,走向全国、放眼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前彝汉双语教育是培养幼儿学习民族文化兴趣的起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一章第五条也明确提出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这一切都表明了幼儿园教育更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为了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需要让他们有机会探索他们感到好奇的事物,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惊讶、兴奋等愉快的情感体验,因此,选择的活动内容应该有趣、基于儿童的经验并对他们有一定的挑战,采用以母语为主要的教学语言,以地方性知识为主要内容,更有利于幼儿在自己原有经验基础上,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获得这种积极的体验,从而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喜爱、好奇、探索、认可。
3、学前彝汉双语教育是幼儿适应多元社会的基础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境内有汉、彝、藏、蒙古、纳西等10多个民族,各民族以聚居、杂居、散居形式分布,自治州中部的西昌、德昌、会理、会东等同时居住着彝、傣、布依、白、满、等民族,是州内最大的民族杂居区。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各民族要通过不断加强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共享,在与不同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实现民族文化的提升,在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上,也不是仅限于培养适应本民族文化的人才,而是应在面向本民族的基础上,面向全国、面向世界,这才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母语是基础,是民族特征之一,第二语言的掌握是民族之间交往、学习的、自身发展的需要,任何一个民族如不主动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化,那么这个民族的发展将会受到限制。”因此,凉山彝族地区学前彝汉双语教学既为儿童学习、继承、发扬、创新本民族文化打下基础,也为幼儿将来适应多元文化打下基础。
4、学前彝汉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工具,是信息的符号,文化的载体,少数民族幼儿在家中主要使用的是本民族语言,特别是地处凉山偏远山区的彝族聚居地的幼儿,几乎不懂一句汉语,当他们入园后(有的根本就没上过幼儿园就直接上小学),与汉族老师及汉族幼儿的沟通就出现了困难,于是因不会说汉语而导致不敢说、不会说、不愿说,从而产生幼儿语言发展障碍,最终导致幼儿的人际交往及思维发展障碍。如果在学前期不开展幼儿彝汉双语教学,语言交际方面的不适应性会造成彝族幼儿心理上的不适应,从而引发幼儿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开展彝汉双语教育不但为幼儿将来获取更多知识奠定基础,而且还会完善幼儿的性格,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教育、民族平等,制定了民族语言政策,提出解决各民族使用语言文字问题,培养双语人才,提倡相互学习汉语和民族语言。其中,凉山地区彝汉双语教学是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尽快改变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有效途径,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哈经雄.腾星.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王鉴·当前民族教育领域需要重新理解的几个理论问题,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
[3]刘国权·小学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王鉴·龙红芝.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5]沈良杰.谈凉山彝汉双语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凉山大学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