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交际教学法在中小学实施不理想的因素探析
【作者】 杜 飞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第一中学
【正文】
首先,交际法打破了语法教学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从而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的全面掌握。交际法的代表性教材Functions of English编者没把语法讲解内容包括进去,有的尽量减少用于交际的基础知识的讲解。交际法的初衷是想在教学过程中用意念范畴和功能范畴取代传统的语法。然而经过长期的论证和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行不通的。交际教学法的内容往往是语言功能与其语言表达手段的对应数,其功能与功能之间,或单元与单元之间缺乏语法系统性,这种杂乱无章地接触语法的方式会严重影响学习效果,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实上,回避语法是没有道理的,语法知识是交际语言水平的基础,交际中的流利恰当固然重要,但无视语法、错误百出的表达不但引起误解,而且降低运用者的形象,书面表达中尤其如此。即使我们承认Krashen关于语法可分为习得系统和学得系统的论述,承认习得系统启动流利的语言运用,学得系统监控、修改、编辑语言输出,我们也无法否定语法传授的价值。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部分,而构成语言能力的语法自然不可忽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语法规则或语法形式安排在有意义的交际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推导出语法规则,并应用于实际的语言交际中。
其次,交际法对交际能力的界定尚不清楚。既然交际法是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的的,但是,何谓交际能力?目前尚无定论。习得第一语言的人们从婴儿期辨别声音开始到几岁时形成基本的语言交际能力,无时无刻不处在真实、自然、有意义的实际活动中。习得第二语言显然不可能重复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在我国,英语是作为外国语(EFL)来学习的,并没有像某些国家那样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生活环境。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靠课堂教学实现,CLT课堂交际在真实性和自然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自然环境下的真实交际中人们可以自由竞争、主动发话。与之相比,课堂中的所谓交际活动通常有严格的安排,教师指定话轮的先后,或安排双人或小组练习。无论教师给学生多少自由发挥,他们的应对仍然比课堂外的自然语言交际更受限制。因此,交际法不能完全满足英语为外国语(EFL)国家的教学需要。最大的困难在于我国中小学课堂之外没有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课外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使用英语,以此来巩固和加强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也没有足够的动力促使他们使用口头英语,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交流中并不需要用到英语。认为CLT课堂教学能进行完全自然真实的会话是没有道理的。如果错误地认为本族语者有着完善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并由此认为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外语方面具有完美的交际能力会给外语教学带来很大的危害。这种错误的见解有可能导致我们制定出不切实际的外语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再次,这种误解会导致学生、家长、教师、教育职能部门和管理部门、以及社会对外语教育产生过高的、无法实现的期望值,继而产生失望、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例如:学生面对打电话、订房间等社会交际活动训练时往往对目的语国家的交际文化背景等知之甚少,很容易将本国的交际习惯迁移至中介语交际中,也有小心翼翼的学生严格按照课文或教师提供的范本进行一一对应的操练,结果使原具有“交际”特征的教学退至机械的句型操练。另外,我国中小学英语课堂一般都是四五十名学生,仅40分钟一次的英语课堂,能为多少个学生带来多少时间有效的互动交际?大班授课实际上成了交际教学法的致命瓶颈!
再次,交际教学法实施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也是其在我国中小学实施不理想的原因之一。作为一种在西方兴起的教学方法,交际教学法毋庸置疑地在某种程度上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产生于西方的交际教学法移民来中国后,不可避免地会与我国本土文化产生冲突,如交际教学法学生角色转换中西方“个人主义”与东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冲突;教师角色转换中西方教师和学生之间“权利平等”与东方学生对教师“权利距离”价值观的冲突;以及交际教学法包容学生错误与我国对教师“避免不确定性”价值观的冲突,所有这些使得交际教学法在我国中小学推广中,总是争议、争论及挫折不断,没有一种具体的交际教学方式可以声称找到了一个可被广泛接受的令人满意的模式。
最后,交际法单纯围绕概念功能(如时间、序列、质量、位置和频率等)设计的教学大纲也使它面临诸多理论问题。还有交际法中基于交际原则、任务原则和意义原则的学习理论还缺乏心理语言学依据和科学实证研究支撑。在语言学习中,概念功能与语法体系孰轻孰重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如何科学系统地统计语言功能项目,怎样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目前也尚无定论。
回顾交际法的历史发展,我们应该得出这样的认识:交际教学法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交际教学法在我国中小学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在于交际法本身,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绝对不变的,各种教学方法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能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交际教学法也不例外。随着学习者和环境的改变,我们应该对交际教学法进行必要的改良和进化,以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误解或歪曲,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交际教学法的实施只有与中国学习者的矛盾特殊性相结合,只有与中国文化教育背景的矛盾特殊性相结合,与中国英语教学的教学环境、课程设置、考试体系、师资水平等结合起来,才能放射出灿烂持久的光芒,才能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交际教学法自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我国,便在中小学外语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中小学外语教学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时间“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呼声日渐增高,同时在对交际法不甚了解的普通英语教师间又存在着一种误区:“交际能力”只能由交际教学法才能培养出来,交际法是最先进、最完美、且是惟一正确的英语教学方法和语言学习方法,不用交际法就意味着落后。然而,实际上交际法一般只有在公开课、示范课、评比课或汇报课等具有表演性质的课堂上,以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交际法提倡的形式出现,而在平时的课堂上却几乎看不到交际法的影子。交际教学法“雷声大,雨点小”,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也就是说,交际法在我国中小学外语教学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来源于交际法自身的弱点与缺陷?。
由于交际教学法产生的背景是为经济服务,而不是为基础教育构建的,当然就不是为学校里的外语教学而设计的,所以,它追求的理想与外语教学有一定的差距,本身有一些弱点与缺陷。首先,交际法打破了语法教学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从而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的全面掌握。交际法的代表性教材Functions of English编者没把语法讲解内容包括进去,有的尽量减少用于交际的基础知识的讲解。交际法的初衷是想在教学过程中用意念范畴和功能范畴取代传统的语法。然而经过长期的论证和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行不通的。交际教学法的内容往往是语言功能与其语言表达手段的对应数,其功能与功能之间,或单元与单元之间缺乏语法系统性,这种杂乱无章地接触语法的方式会严重影响学习效果,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实上,回避语法是没有道理的,语法知识是交际语言水平的基础,交际中的流利恰当固然重要,但无视语法、错误百出的表达不但引起误解,而且降低运用者的形象,书面表达中尤其如此。即使我们承认Krashen关于语法可分为习得系统和学得系统的论述,承认习得系统启动流利的语言运用,学得系统监控、修改、编辑语言输出,我们也无法否定语法传授的价值。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部分,而构成语言能力的语法自然不可忽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语法规则或语法形式安排在有意义的交际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推导出语法规则,并应用于实际的语言交际中。
其次,交际法对交际能力的界定尚不清楚。既然交际法是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的的,但是,何谓交际能力?目前尚无定论。习得第一语言的人们从婴儿期辨别声音开始到几岁时形成基本的语言交际能力,无时无刻不处在真实、自然、有意义的实际活动中。习得第二语言显然不可能重复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在我国,英语是作为外国语(EFL)来学习的,并没有像某些国家那样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生活环境。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靠课堂教学实现,CLT课堂交际在真实性和自然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自然环境下的真实交际中人们可以自由竞争、主动发话。与之相比,课堂中的所谓交际活动通常有严格的安排,教师指定话轮的先后,或安排双人或小组练习。无论教师给学生多少自由发挥,他们的应对仍然比课堂外的自然语言交际更受限制。因此,交际法不能完全满足英语为外国语(EFL)国家的教学需要。最大的困难在于我国中小学课堂之外没有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课外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使用英语,以此来巩固和加强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也没有足够的动力促使他们使用口头英语,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交流中并不需要用到英语。认为CLT课堂教学能进行完全自然真实的会话是没有道理的。如果错误地认为本族语者有着完善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并由此认为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外语方面具有完美的交际能力会给外语教学带来很大的危害。这种错误的见解有可能导致我们制定出不切实际的外语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再次,这种误解会导致学生、家长、教师、教育职能部门和管理部门、以及社会对外语教育产生过高的、无法实现的期望值,继而产生失望、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例如:学生面对打电话、订房间等社会交际活动训练时往往对目的语国家的交际文化背景等知之甚少,很容易将本国的交际习惯迁移至中介语交际中,也有小心翼翼的学生严格按照课文或教师提供的范本进行一一对应的操练,结果使原具有“交际”特征的教学退至机械的句型操练。另外,我国中小学英语课堂一般都是四五十名学生,仅40分钟一次的英语课堂,能为多少个学生带来多少时间有效的互动交际?大班授课实际上成了交际教学法的致命瓶颈!
再次,交际教学法实施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也是其在我国中小学实施不理想的原因之一。作为一种在西方兴起的教学方法,交际教学法毋庸置疑地在某种程度上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产生于西方的交际教学法移民来中国后,不可避免地会与我国本土文化产生冲突,如交际教学法学生角色转换中西方“个人主义”与东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冲突;教师角色转换中西方教师和学生之间“权利平等”与东方学生对教师“权利距离”价值观的冲突;以及交际教学法包容学生错误与我国对教师“避免不确定性”价值观的冲突,所有这些使得交际教学法在我国中小学推广中,总是争议、争论及挫折不断,没有一种具体的交际教学方式可以声称找到了一个可被广泛接受的令人满意的模式。
最后,交际法单纯围绕概念功能(如时间、序列、质量、位置和频率等)设计的教学大纲也使它面临诸多理论问题。还有交际法中基于交际原则、任务原则和意义原则的学习理论还缺乏心理语言学依据和科学实证研究支撑。在语言学习中,概念功能与语法体系孰轻孰重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如何科学系统地统计语言功能项目,怎样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目前也尚无定论。
回顾交际法的历史发展,我们应该得出这样的认识:交际教学法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交际教学法在我国中小学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在于交际法本身,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绝对不变的,各种教学方法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能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交际教学法也不例外。随着学习者和环境的改变,我们应该对交际教学法进行必要的改良和进化,以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误解或歪曲,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交际教学法的实施只有与中国学习者的矛盾特殊性相结合,只有与中国文化教育背景的矛盾特殊性相结合,与中国英语教学的教学环境、课程设置、考试体系、师资水平等结合起来,才能放射出灿烂持久的光芒,才能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