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数学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浅谈

【作者】 米娜·阿里

【机构】 新疆伊犁霍城县水定镇中心学校

【摘要】很多时候责怪学生读不懂题,其实是我们教师没有给学生如何理解题目的方法,没有让他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导致的错误。要提高学生数学理解力,我认为我们教师首先要思想上重视,多从行为上示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从中习得方法,形成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阅读
【正文】
  阅读是学生走进文本、拓展视界、锻炼思维、提升素养的有效手段,在人一生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然而,我们很多教师都只认为语文阅读重要,对数学阅读不予重视,导致学生对数学基本题目都理解不明,把握不住重点,分清不了主次。这不能不怪数学阅读教学工作的不到位。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理解力,我们不能忽视数学阅读。
  一、提高学生数学阅读的认识,教师作好表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提高学生数学理解力,必然要求学习主体的自身参与。数学不能永远由教师传授,真正好的数学素养需要学生自身建构。而小学生自学能力差,自主阅读意识也不浓,需要教师的激趣和引领。如果教师对数学阅读不加重视,学生更会不理不问。所以,我认为教师必须做好表率,高度重视数学阅读,并用自身实践带动学生深入阅读“深水区”去学习、去体会,追求数学的自读自悟,获得良好成功体验。现在,有很多教师习惯把题目一出示,然后指名读题或者自己直接泛读一遍,紧接着就让学生“做题”。读一、两遍就能解题,可恐怕要求太高了吧。这样做,不但学生不能理解,还使学生养成读一遍就动手的作业习惯。所以,平常教学,教师应做好多读、熟读的示范,不能因为自己已理解了就认为学生也熟悉了。如在《圆柱的认识》一课中,对“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这句话的理解,通过阅读先抓住“完全相同”这个关键词,又通过与“面积相同”、“形状相同”等知识的比较后就真正地理解圆柱的概念。
  二、教给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细化阅读要求
  小学生不仅不重视数学阅读,更没有数学阅读的方法,不知道【“读什么”,更不知道“怎样读”,达到什么要求。所以,我们应注重方法培养,让学生带着要求阅读。
  (一)让学生带着“疑”阅读。学起于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对教学具有非常重要指导作用;也有近人授给我们的教学方法,学生无疑须教有疑。这都说明让学生带着“疑”阅读的重要性。实践证明,“疑”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还能培养探究兴趣和思维。所以,让学生阅读就一定要让他们带着问题读,而不是漫无目的。我们知道,数学抽象而严谨,逻辑性强,教材上的概念、法则、定理、定律等内容虽句短字少,但字字精辟,蕴含着重要信息,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字,需要学生仔细揣摩才能得到理解与体会。而学生阅读时往往轻描淡写,象一般文字那样去阅读,就不会获得深刻理解。所以,在提出读的要求之前,我们要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只有明白了阅读原因,才会带着问题去读,有意识地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盲目地莫名其妙地读书。只有老师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能慢慢地形成“在读的过程中思考”的良好习惯,而不致于常常机械地朗读。
  (二)让学生抓住关键字阅读。数学阅读虽然材料不多,但很多内容是浓缩了的“精华”,需要整体把握,重点对待,特别是那些容易混淆的关键字、词,如分数应用题中的“占”、“相当于”、“等于”三个词的意思,“提升到”、“提升了”的区别等词义的处理。这些词语看似一字之差,却在做法上千差万别。所以,我们教学让学生数学阅读时,就应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品质,注意抓住关键字理解,而这种品质需要从小培养和熏陶。为此,在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如在“平行线的概念”教学中,教材上定义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读几遍,抓住重点,用“圈一圈,点一点”等方式勾出关键词。通过对“同一、不相交、两条”的关键词的点画和联想,让学生理解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讲某一条直线就是平行线;在指出“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时,可以借助实物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不相交”的正确含义则可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和删减,使学生产生更直观、深刻的印象。简言之,就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推敲语言文字的关键词句,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让孩子学会字字斟酌、句句理解,真正弄清数学语言的深刻含义。
  (三)将数学阅读与运用相结合。阅读是理解的前提,运用是理解的深化。将阅读和运用结合起来就是为了阅读所获得的感性认识经过拓展运用发生质的飞跃,形成理性知识,内化为素养技能。
  三、加强学生数学阅读的评价,注重激励表扬
  数学语言因逻辑而严谨,因抽象而枯燥,许多小学生感觉不到数学阅读的生动有趣,因而不愿读。没有读的继续,便没有理解的深入。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读起来,多读、反复读、理解地读,读到熟记在心。在万千方法中,我认为加强阅读评价是行之有效的,特别是激励表扬的评价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强劲之力。这样的评价,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数学阅读的肯定,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阅读的成功和快乐,让学生产生积极、自信、乐观的学习态度。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数学阅读作为一种教学行为,我们也应注重激励评价,建立多元评价方案形成多样评价体系,在抓好结果评价时,更注重过程评价,特别是学生阅读后的及时评价,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魅力。
  总之,要提高学生数学理解力,必须加强数学阅读。作为教师,首先要思想上重视,多从行为上示范,不能责怪学生读不懂题,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没有给学生如何理解题目的方法,没有让他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导致的错误。所以,数学阅读我们不但不能低估更不能忽视,必须从现在做起。落实到日常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