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渐进式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作者】 莫光霞

【机构】 贵州省都匀经济开发区匀东镇营盘小学



【正文】

  

      多少年来,作文教学常常令教者和学生望而生畏。学生要么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要么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教者也往往煞费苦心,却事半功倍。长此以往,教者困惑,学者厌学,势必影响到语文教学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而如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自然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一个重要课题。那怎样进行作文教学才能让学生不认为写作文是一种苦事、难事,能够文通句达地写出较好的习作呢?经过认真思索、研究与试验,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点: 

  一、第一步:会说是写作的前提 
  有不少小学生认为写作文难,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如何让小学生乐意写作文,写出好作文,提高写作能力呢?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会说、敢说。
  小学生喜欢海阔天空地说,我们可以以“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作文教学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顺其自然,并让他们比一比谁说得通顺、连贯、形象、生动。也可以选择适合小学生的语言,设计一些说话练习,要求学生仿写。
  二、第二步:会看是写作的基础 
  素材是未经提炼加工的写作材料,是作文的物质基础,犹如木之本,水之源。俗话说:“巧妇难作无米之炊。”这就是说没有材料,即使是能工巧匠,也无法造出精美的器物。儿童心理学表明:学生写作,首先必须拥有写作文的有关的材料、中心思想、段落层次、语言表达……一切都无法从头谈起。所以学生作文要有雄厚的材料。 
  1、引导学生善于观察。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任何生动形象的语言,应该说也都来源于生活。因此,让小学生体验生活,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勤观察、善观察的好习惯,是丰富学生作文语言的基础。现在有些学生由于对写作对象不熟悉,写作时常常无话可写或无真话可写,就根本谈不上语言的生动丰富了。我在安排学生作文时,一定先安排他们观察对象,体验生活。
  2、指导学生阅读 
  读书是学生摄取知识、丰富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要指导学生的阅读,要同时把好课内与课外两关。在课内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尤其是读好课文中的读写例话,它会告诉我们作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同时还要搞好课外阅读。除了搞好与教材配套的课外书外,还要有选择的阅读一些报纸杂志,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吸收营养。学生作文无话可写,也与平时很少课外阅读有关。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多看适合这个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的阅读材料和各种书籍,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只要对他们有利,多看看无妨。要求摘录好词、好句,为自己习作时灵活运用。对能灵活运用这些好词、好句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爱读书,养成的良好的练笔习惯。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名著名篇,读后把好词、妙语、佳段摘录下来,进行整理积累。同时,要求学生背诵记忆好词好句,学习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并学会品读赏析。写作文时则时时提醒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句子”。这样,学生的作文便会由空洞乏味向生动具体发展。此外,还可建议学生把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有趣的对话或者讨论、争辩的原话及时地记录下来。这对于学生了解不同的人物说不同的话,写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有很大的帮助。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有计划地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课外活动,寓作文教学于实践活动之中。
  三、第三步:会写是关键 
  (一)解放心灵,在乐于表达的过程中培养个性作文的思想。 
  1、重视激发习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从低年级写句子、写话开始,就要激发兴趣,使每个学生在练笔时,都有一种欲望,一种冲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样,写话、习作成为一种乐事,而不再是负担。各年段教师,都要重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并想方设法将习作兴趣长久地保持。这是教师要花心思的经常要做的工作。 
  2、应消除顾忌,让学生说出真心话。当前小学生普遍认为作文是应付的,老师要求写什么,我就得写什么。因此,作文是封闭的,不是开放的,这就造成学生习作的种种顾忌:怕离题,老师不高兴;怕材料不新,老师不给高分;怕字数不够,老师会批评……总之,学生是在绞尽脑汁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因此,交上来的作文是真心话很少。要让学生的作文富有个性,必须做到“我手写我心”。
  3、应打开心扉,让学生说出真感觉。小学生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敢想敢说,可在作文时,却表现为思路狭窄,作“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碎铅笔头”状。即使写出来,往往也是如出一辙,千人一面,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让学生走出“与众不同会遭人讥笑”的心理误区,要有一颗包容之心,能容纳下学生的奇谈怪想、异想天开,不能对他们某些超出常情、有违现实的前卫想法一概否定,视为异端,从而一棍子打死,我们应积极肯定、接纳并加以引导。我们要让学生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所说,写自己所写,走出人为的误区,摒弃那些陈词滥调,做到思路开阔,构思新颖奇特,写出极富个性的作文来。
  (二)自由表达,在不吐不快的过程中扫除个性作文的障碍。 
  “语文教育应给孩子以梦”(钟理群语)。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理性认识排挤了感性体验,被动接受压抑了个性自由,孩子的梦被肢解得体无完肤,以至出现了一批“目光呆滞、反应迟钝、老态龙钟”的儿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深思。童年是多梦的季节,孩子们是梦的公主、王子,他们的心中充盈着激情与幻想:“让老鼠成为猫的好朋友。”“我们坐着月亮船在银河中穿梭。”……儿童的多彩梦就如轻盈的蒲公英,乘着风儿的翅膀遨游天地才是最大的心愿,而我们——教师就应在作文课堂放飞孩子的梦想!而作文课,似乎生来就是为放飞儿童的多彩梦而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