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作者】 贾新军
【机构】 新疆石河子150团小学
【摘要】信息技术进课堂,与学科教学整合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但需要教师较强的信息化素养作支撑,具备“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有了这种知识与能力,信息技术手段才能为小学数学高效教学服务。【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整合;有效
【正文】
随着科技发展,信息技术入驻校园、与课堂教学整合就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特别是在“班班通”工程全面落实的背景下,不仅给小学数学更新教学手段指明了方向,充实了内涵,还带来了优秀的教学资源,为小学数学创建高效课堂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实践中,我们也不乏看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中存在的“乱用”、“滥用”等现象,这不仅达不到应有效果,反而还使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关于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问题还需要我们着力研究。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虽只是一种手段,但与其他如挂图、投影仪等直观载体却有本质区别。因它集图像、动画、文本、视频、声音等多种介质于一体,能营造图文并茂、影像辉映的教学情境,深受教师一线教师青睐与热衷,因而容易出现应用不合理现象。
(一)喧宾夺主。课堂的主角是谁?从教上说是教师,从学上说是学生。而个别教师由于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手段,把整个教学过程都归结为一个课件,从导入到结束,统统由课件呈现与引领。这样设计,无疑消弱了两主体的作用,把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变成了放电影与看电影的过程,扼杀了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能动性。这种教学就成了反宾为主,进行了“满屏灌”。
(二)追求形式。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存在这样的误区,为了追求教学手段现代化而忽视实用价值,忽视了对学情的分析、教材的研究、违背了使用多媒体的初衷。有的教师片面追求画面的华丽,动画的精致,而忽视了其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好知识服务的宗旨,甚至给学生学习新知带来干扰。如有的教师把应该让学生操作活动变成了多媒体演示,结果事倍功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无法生成。有效课堂是充分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完美结合。预设是前提,生成是师生互动中出现的新的意外谈资。多媒体只能对预设进行整合,而无法产生生成性资源。也就是说,如果过度依赖多媒体,课堂就只能被多媒体“一牵到底”,全按预设进行,师生突然灵感和智慧碰撞而意外生成的就没有降临可能。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策略
信息技术进课堂,与学科教学整合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但需要教师较强的信息化素养作支撑,有较强的多媒体操作能力、教学法知识和学科知识。只有具备这样的整合能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才有了可能,也才会从中找到实践策略。
(一)导入激趣,开启新课学习之旅。常言道:“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大凡优秀教师都特别注重先声夺人的开课设计,想方设法在课伊始时达到激趣煽情的目的。虽然很多方法可以实现,但多媒体创设情境绝对是个良好策略。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应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比教师口头渲染的情境更能打动学生,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因为它能营造图文并茂、影音辉映的情境,能促进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参与。因而,在激趣煽情方面就更胜一筹,更能起到聚焦学生视野,引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导入效果。
(二)“克难破重”,新知教学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我们新知教学的追求,是教师为之努力的目标所在。在传统教学中,为了达成此目标,教师往往历数周折,但在今天多媒体的辅助下,就显得轻而易举,快速实现“克难破重”目的。这是因为多媒体可以把新知分解成多个知识点加以呈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加以引领,做到层层深入,就能更细致地呈现教的过程和学的方法,这样就更容易让学生达到准确理解地目的。
(三)内化技能,多种练习可供选择。数学课堂的巩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虽然这个环节在新课改中有不同说法,但实质是不变的,其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消化知识,把建构的知识内化为能力(现在也有专家认为是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传统教学中,由于呈现手段单一,只能靠教师手抄在黑板上,这种大量耗时的行为不可能在有限课堂时间内反复出现,因而“一刀切”的作业要求也就在所难免。而在多媒体的今天,这一不利因素被彻底改变,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学力,预设多种难度不一的实践练习,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实际练习需求,又能满足学生成功学习需要,体验学习快乐。而且,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好,是传统练习方法无法比拟的。不仅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还能通过通过带有娱乐性的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减负提效”之目的。另外,我们可以在练习中编写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的表扬和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总之,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使数学变得形象生动,还能让学生的思维紧紧围绕着寻求新知识的结合点展开,使他们在探求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数学、探索科学的强烈兴趣。不过,它也存在两面性,我们在“扬长”时,也不能忘了“避短”,要把上文提到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好好研究与实践,方能走出一条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高效之路来。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14年。
[2]张金宁,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初中数学教学刍议[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年。
[3]祝智庭,CAI 的教学策略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
随着科技发展,信息技术入驻校园、与课堂教学整合就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特别是在“班班通”工程全面落实的背景下,不仅给小学数学更新教学手段指明了方向,充实了内涵,还带来了优秀的教学资源,为小学数学创建高效课堂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实践中,我们也不乏看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中存在的“乱用”、“滥用”等现象,这不仅达不到应有效果,反而还使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关于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问题还需要我们着力研究。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虽只是一种手段,但与其他如挂图、投影仪等直观载体却有本质区别。因它集图像、动画、文本、视频、声音等多种介质于一体,能营造图文并茂、影像辉映的教学情境,深受教师一线教师青睐与热衷,因而容易出现应用不合理现象。
(一)喧宾夺主。课堂的主角是谁?从教上说是教师,从学上说是学生。而个别教师由于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手段,把整个教学过程都归结为一个课件,从导入到结束,统统由课件呈现与引领。这样设计,无疑消弱了两主体的作用,把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变成了放电影与看电影的过程,扼杀了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能动性。这种教学就成了反宾为主,进行了“满屏灌”。
(二)追求形式。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存在这样的误区,为了追求教学手段现代化而忽视实用价值,忽视了对学情的分析、教材的研究、违背了使用多媒体的初衷。有的教师片面追求画面的华丽,动画的精致,而忽视了其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好知识服务的宗旨,甚至给学生学习新知带来干扰。如有的教师把应该让学生操作活动变成了多媒体演示,结果事倍功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无法生成。有效课堂是充分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完美结合。预设是前提,生成是师生互动中出现的新的意外谈资。多媒体只能对预设进行整合,而无法产生生成性资源。也就是说,如果过度依赖多媒体,课堂就只能被多媒体“一牵到底”,全按预设进行,师生突然灵感和智慧碰撞而意外生成的就没有降临可能。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策略
信息技术进课堂,与学科教学整合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但需要教师较强的信息化素养作支撑,有较强的多媒体操作能力、教学法知识和学科知识。只有具备这样的整合能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才有了可能,也才会从中找到实践策略。
(一)导入激趣,开启新课学习之旅。常言道:“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大凡优秀教师都特别注重先声夺人的开课设计,想方设法在课伊始时达到激趣煽情的目的。虽然很多方法可以实现,但多媒体创设情境绝对是个良好策略。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应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比教师口头渲染的情境更能打动学生,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因为它能营造图文并茂、影音辉映的情境,能促进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参与。因而,在激趣煽情方面就更胜一筹,更能起到聚焦学生视野,引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导入效果。
(二)“克难破重”,新知教学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我们新知教学的追求,是教师为之努力的目标所在。在传统教学中,为了达成此目标,教师往往历数周折,但在今天多媒体的辅助下,就显得轻而易举,快速实现“克难破重”目的。这是因为多媒体可以把新知分解成多个知识点加以呈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加以引领,做到层层深入,就能更细致地呈现教的过程和学的方法,这样就更容易让学生达到准确理解地目的。
(三)内化技能,多种练习可供选择。数学课堂的巩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虽然这个环节在新课改中有不同说法,但实质是不变的,其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消化知识,把建构的知识内化为能力(现在也有专家认为是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传统教学中,由于呈现手段单一,只能靠教师手抄在黑板上,这种大量耗时的行为不可能在有限课堂时间内反复出现,因而“一刀切”的作业要求也就在所难免。而在多媒体的今天,这一不利因素被彻底改变,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学力,预设多种难度不一的实践练习,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实际练习需求,又能满足学生成功学习需要,体验学习快乐。而且,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好,是传统练习方法无法比拟的。不仅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还能通过通过带有娱乐性的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减负提效”之目的。另外,我们可以在练习中编写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的表扬和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总之,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使数学变得形象生动,还能让学生的思维紧紧围绕着寻求新知识的结合点展开,使他们在探求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数学、探索科学的强烈兴趣。不过,它也存在两面性,我们在“扬长”时,也不能忘了“避短”,要把上文提到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好好研究与实践,方能走出一条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高效之路来。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14年。
[2]张金宁,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初中数学教学刍议[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年。
[3]祝智庭,CAI 的教学策略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