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摭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 张 弓 林 红
【机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
【摘要】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使他们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要想实现这个宏伟的“育人”目标,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宽松、愉快、向上的成长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和兴趣,在教学“互动”中,要全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内容并与学生广泛交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深入开展主题化学实践活动,用化学实验等方式巩固教学成果。教师在化学命题时,要突出化学的思想性、生活性和环保性,使学生更加关注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关键词】化学教学;情感教育;育人目标;教育心态;社会发展
【正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化学知识的“变化”越来越快,要想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就必须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密切化学与生活的关系,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增加他们的生活体验,激励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化学,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这些积极的情感教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学科教育的前提,情感体验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大胆质疑的精神的基础,使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将起着引领、定向的作用。
一、要研究情感教育中的积极因素
1、对学生“理智感”的教育
理智感是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的情感体验,它与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等相联系。[1] 初中化学教学对学生“理智感”的教育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学生今后对化学学习的顺利程度。有人说,学习化学如同学习另一门外语,也有人说,学化学就好像学“天书”,只知道学什么,不知道为什么。
这说明学习化学具有抽象性,学生要理智地对待这一学科,注重自己的生活实践,强调化学要从生活世界到科学世界,增强化学与社会、技术、生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努力拓宽活动与探究的空间。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激起学生对化学的探索欲望,正确理解和把握初中化学课程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2、对学生“道德感”的教育
道德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评价自己和他人言行时的情感体验。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但也存在逆反性。像“硫酸泼熊”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的议论至今未休,人与动物怎样和平相处,难道棕熊就没有情感吗?从这件事看来,对学习化学的学生进行“道德感”教育很有必要。
道德感不是一个知识性问题,它是社会现象的某种反应。复旦投毒案(2014)发生在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身上,令人惋惜,深感遗憾。凶手能不知道“N-二甲基亚硝胺”对人体的危害性吗?不言而喻。医学研究人员,多数将来面对的是需要“帮扶”的患者,更需要“道德感“的支撑,医德是道德感的具体表现,由此看来,失去“道德感”的人,所学的化学知识有可能成为变相害人的武器,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愿“道德感”的形成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3、对学生“审美感”的教育
审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审美感有较强的直观性,我们在重大节日里燃放礼花,天空中会呈现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色彩,其实,这里蕴含着激烈的化学变化,我们之所以对学生进行“审美感”的教育,是因为化学能给人们的生活创造更多的幸福和欢乐,不断改变人们的视觉。
在一般人的眼中,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里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高楼大厦、车辆人群、广袤田野、艳阳普照等,但在学习化学人的眼里,对世界的构成有了细腻的认识,思维也由宏观变成微观,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这个奇妙的世界随时随地吸引着我们的眼球,使我们有了进一步的思索和发现,对学生“审美感”的教育在化学学科中凸显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学习化学美哉!壮哉!
二、要为学生的情感教育创造条件
1、教师要具有阳光的教育心态
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既然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心里就应该装着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拉近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呈现阳光的教育心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化学是一门相对抽象的自然科学。学生的理解程度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表现优劣都要耐住性子,尽量鼓励他们适应课程变化,全力帮助他们先入门,这是学习化学的第一步,还要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在学生始学化学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多关心他们,主动与学生建立联系,共同走进师生“互动”的情感教育世界。
2、教师的角色要发生根本性转变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转变,从“前台”走向“后台”,成为学生学习的“顾问”。
教师地位和角色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不重要了,而是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课下要做的工作就更广阔了,所以无论怎么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总是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服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益处。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3、教师要用渊博的知识影响学生
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是吸引学生的法宝。实践证明,教师只有掌握所教学科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教学“互动”中旁征博引、挥撒“任性”、得心应手,如果专业知识掌握不足,在师生探讨中就会出现捉襟见肘、“青黄不接”、敷衍了事的尴尬场面,有时还会让教师没有面子,慢慢的教师会在学生中失去威信,所以教师必须有广博的文化素养,服务学生才能左右逢源,融会贯通,游刃有余,从而用丰富多彩的知识影响每一位学生。
一位知识渊博的教师,还善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他就会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大批学生,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在尊敬老师的同时,也尊敬老师的学问,在老师的指引和教育下,学生毕生都会崇拜真理和科学,以致于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三、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
1、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内容
初中化学教材的很多章节都表现出对学生科学价值观的教育,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情感处理,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内容。例如,对于自然界中的水这部分内容,教材通过一组水污染照片,向学生宣传水污染造成的危害,以引起其对水资源保护的关注,增强节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保护水资源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行动才能形成有效合力。
这个案例突出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关爱,现在,国家把生态建设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上,花大力气治理污染,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身边的河流(鸡西穆棱河段)仔细观察,做好记录,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逐步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互利使用化学资源的观念。在挖掘教材的情感内容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认知,促使学生触景生情,加强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责任感等人文精神教育,达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渗透与融合。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生活实际、人与自然的关系,选取最基本的、最适合的、最有效的学生发展需求的化学知识,以及在社会实践中生存、生长、生活所需要的应用技能与技巧,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规模、技术研究、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和兴趣。
学生是独立的人,是正在发展的人,他们能否快乐、健康、自由地成长,这与教育研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化学老师,更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挖掘学生巨大发展潜能,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化学应用与处理习惯,确定积极、乐观、有趣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当今社会互相联系的视角认识化学,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了解化学,使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发现化学在促进社会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3、在“互动”中加强情感交流
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要多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他们身边,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判断、理解兴趣,培养学生以化学的眼光分析和解决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将课堂变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平台,使师生在交流中提高情感境界,让“教学相长”在这里发扬光大。
师生关系是教学系统中不可忽视的要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允许学生表露自己的情感,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教师都应该保持心平气和的态度,给学生保留一块感情释放的“基地”,然后查摆现象,分析原因,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为教学“互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要在校外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
1、发挥课外小组合作的功能
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常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全面把握每个小组的构成人数、性别组合、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学习水平、学习能力、个性特征等因素。小组长一般都选定活跃分子,善于关心、支持和理解他人,这种安排有利于小组的建设与发展,对于调动小组中的弱势群体积极参与讨论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组成员之间讨论交流、合作探索、大胆质疑,能创造良好的学习研究意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友谊的情绪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养,求得认知的统一、思想的共鸣、智慧的开发。彼此在长期的合作中,建立了真挚情感,打造了团队力量,开拓了科学视野。由此可见,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合作过程也是情感教育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意识、组织意识、技能意识和民主意识。
2、搞好主题性化学实践活动
主题性化学实践活动,就是指那些有一定思维深度的,有明确的主题和活动目的,往往需要同学间合作或较长时间的探索才能完成的实践活动。[2] 这些活动都是开放性的,一般都是小组活动,活动的场所多在校外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活动时间不受课时单位的限制,活动的内容都是从校内外活动环境中选取的,具有时代性、实用性和不确定性。
主题性化学实践活动应遵循的步骤。一是进行活动主题的设计,要求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起点,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与学生的生活中的某种事物相联系。二是活动目标的设计,这种目标只是一个宽泛的一般性目标,给师生以方向性和价值性指导。三是活动内容和方式的设计,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去组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以学生的生活体验、社会经历和人际交往为依据。四是活动评价的设计,评价要注意活动本身达到的效果,以调节活动开展的过程。教师要在每个步骤设计中巧妙的渗透情感教育。
3、利用课外实验巩固课堂内容
由于课堂教学受时间的限制,可以在课下多做与教学有关的实验,以巩固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在实验中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化学实验要面对全体学生,在内容安排上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从一些常见的事物入手,了解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比如,“碘遇淀粉变蓝”的实验,通过色彩斑斓的化学物质和丰富多彩的化学变化,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既有探索性又有趣味性,对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很大益处。
趣味实验以生动、形象、鲜明、神奇著称,通过实验让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从而将实验的兴趣转化为学习兴趣,创造性的运用化学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探索化学问题。在实验中,可以让学生积累更丰富、更细致、更实用的感性材料,验证、拓宽、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五、要在化学命题中注重情感教育
1、命题要突出化学的思想性
一个优秀的化学教师,在命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命题的思想性放在优先地位,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将来为谁服务、怎样服务、为何服务,从而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使情感教育在教师的命题中得到进一步升华。教师在选择情感素材的问题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使学生在问题思考、分析和处理中获得生活体验,学生通过考场上的自我判断活动,完成对化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直接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表现出智慧的强大爆发力。
考生在审题中会逐渐成熟,在考验中会发展壮大,在“考”的历炼中使他们获取到最有价值、最有发展、最有创新动力的化学知识。教师命题的用意,容易使学生进入情感教育包围圈,禁不住用真情实感表露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坚强决心,又一次表述了向上的思想倾向,搭起了每个学生与新理念碰撞的平台,思想的火花点燃了未来的希望。
2、命题要反应化学的生活性
化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化学“变化”,人们的生活就会暗然失色,所以化学的命题要反应出生活性。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食醋、肥皂、香料、果汁、洗发剂等,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提高情感教育质量,要求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分析、对比、计算等,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搭桥铺路。
从生活的角度看化学问题,着实能让人们对化学学科刮目相看。教师命题不是想考倒学生而是想提示学生,什么化学知识最有用、最重要、最前沿。学生如果领会了老师命题的良苦用心,本身就是巨大的进步。比如,平时我们用水壶烧水,常常会形成水垢,怎么去妥善处理,可以作为命题的“元素”。促进学生有意识地了解生活、热爱生活、追求生活,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深化,对师生共同研究化学有百益而无一害。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要不断扩大开放的视角,教师有责任在命题中关注化学的热点问题,使学生不断获得化学学科浓厚的生活气息。
3、命题要强调化学的环保性
阴霾天气、水体污染、土壤硬结、有害装修等都属于与生态保护有关的化学问题,要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两会”期间(2015),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已成为热点话题,国家环保部重点强调实施好“水十条”,抓紧编制“土十条”,逐渐推动土壤污染的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的命题更要给学生传递一个信号,“低碳环保”已成为人们未来生活追求的方向。
教师在命题把握上要趋于开放性,鼓励学生更多地了解与“环保项目”有关的问题,保证命题的主题鲜明、具体、生动,使学生有正确的价值体验。例如,黑龙江桦南县引进一个环保项目,使秸杆从此变废为宝,卸下了困扰政府和百姓多年的“一块心病”。类似的环保案例都应该在试题中标志性的体现,既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的情怀,又凸显了化学命题的环保性。
总而言之,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要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内心体验、打开学生心灵世界。利用各种可行性条件,抓住化学知识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形成师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理解和思考更加深入,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学生在各自体验和互相启发中,将找到前行的方向,更加坚定了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强化了学生思维的敏感性、广阔性和深刻性,情感教育力量由此形成,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志. 学校心理学教程[M].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14.11(32-33)
[2]张行涛. 新课程教学法[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3 (851-86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化学知识的“变化”越来越快,要想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就必须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密切化学与生活的关系,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增加他们的生活体验,激励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化学,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这些积极的情感教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学科教育的前提,情感体验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大胆质疑的精神的基础,使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将起着引领、定向的作用。
一、要研究情感教育中的积极因素
1、对学生“理智感”的教育
理智感是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的情感体验,它与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等相联系。[1] 初中化学教学对学生“理智感”的教育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学生今后对化学学习的顺利程度。有人说,学习化学如同学习另一门外语,也有人说,学化学就好像学“天书”,只知道学什么,不知道为什么。
这说明学习化学具有抽象性,学生要理智地对待这一学科,注重自己的生活实践,强调化学要从生活世界到科学世界,增强化学与社会、技术、生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努力拓宽活动与探究的空间。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激起学生对化学的探索欲望,正确理解和把握初中化学课程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2、对学生“道德感”的教育
道德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评价自己和他人言行时的情感体验。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但也存在逆反性。像“硫酸泼熊”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的议论至今未休,人与动物怎样和平相处,难道棕熊就没有情感吗?从这件事看来,对学习化学的学生进行“道德感”教育很有必要。
道德感不是一个知识性问题,它是社会现象的某种反应。复旦投毒案(2014)发生在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身上,令人惋惜,深感遗憾。凶手能不知道“N-二甲基亚硝胺”对人体的危害性吗?不言而喻。医学研究人员,多数将来面对的是需要“帮扶”的患者,更需要“道德感“的支撑,医德是道德感的具体表现,由此看来,失去“道德感”的人,所学的化学知识有可能成为变相害人的武器,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愿“道德感”的形成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3、对学生“审美感”的教育
审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审美感有较强的直观性,我们在重大节日里燃放礼花,天空中会呈现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色彩,其实,这里蕴含着激烈的化学变化,我们之所以对学生进行“审美感”的教育,是因为化学能给人们的生活创造更多的幸福和欢乐,不断改变人们的视觉。
在一般人的眼中,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里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高楼大厦、车辆人群、广袤田野、艳阳普照等,但在学习化学人的眼里,对世界的构成有了细腻的认识,思维也由宏观变成微观,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这个奇妙的世界随时随地吸引着我们的眼球,使我们有了进一步的思索和发现,对学生“审美感”的教育在化学学科中凸显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学习化学美哉!壮哉!
二、要为学生的情感教育创造条件
1、教师要具有阳光的教育心态
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既然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心里就应该装着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拉近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呈现阳光的教育心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化学是一门相对抽象的自然科学。学生的理解程度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表现优劣都要耐住性子,尽量鼓励他们适应课程变化,全力帮助他们先入门,这是学习化学的第一步,还要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在学生始学化学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多关心他们,主动与学生建立联系,共同走进师生“互动”的情感教育世界。
2、教师的角色要发生根本性转变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转变,从“前台”走向“后台”,成为学生学习的“顾问”。
教师地位和角色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不重要了,而是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课下要做的工作就更广阔了,所以无论怎么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总是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服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益处。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3、教师要用渊博的知识影响学生
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是吸引学生的法宝。实践证明,教师只有掌握所教学科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教学“互动”中旁征博引、挥撒“任性”、得心应手,如果专业知识掌握不足,在师生探讨中就会出现捉襟见肘、“青黄不接”、敷衍了事的尴尬场面,有时还会让教师没有面子,慢慢的教师会在学生中失去威信,所以教师必须有广博的文化素养,服务学生才能左右逢源,融会贯通,游刃有余,从而用丰富多彩的知识影响每一位学生。
一位知识渊博的教师,还善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他就会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大批学生,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在尊敬老师的同时,也尊敬老师的学问,在老师的指引和教育下,学生毕生都会崇拜真理和科学,以致于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三、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
1、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内容
初中化学教材的很多章节都表现出对学生科学价值观的教育,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情感处理,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内容。例如,对于自然界中的水这部分内容,教材通过一组水污染照片,向学生宣传水污染造成的危害,以引起其对水资源保护的关注,增强节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保护水资源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行动才能形成有效合力。
这个案例突出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关爱,现在,国家把生态建设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上,花大力气治理污染,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身边的河流(鸡西穆棱河段)仔细观察,做好记录,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逐步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互利使用化学资源的观念。在挖掘教材的情感内容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认知,促使学生触景生情,加强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责任感等人文精神教育,达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渗透与融合。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生活实际、人与自然的关系,选取最基本的、最适合的、最有效的学生发展需求的化学知识,以及在社会实践中生存、生长、生活所需要的应用技能与技巧,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规模、技术研究、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和兴趣。
学生是独立的人,是正在发展的人,他们能否快乐、健康、自由地成长,这与教育研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化学老师,更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挖掘学生巨大发展潜能,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化学应用与处理习惯,确定积极、乐观、有趣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当今社会互相联系的视角认识化学,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了解化学,使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发现化学在促进社会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3、在“互动”中加强情感交流
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要多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他们身边,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判断、理解兴趣,培养学生以化学的眼光分析和解决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将课堂变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平台,使师生在交流中提高情感境界,让“教学相长”在这里发扬光大。
师生关系是教学系统中不可忽视的要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允许学生表露自己的情感,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教师都应该保持心平气和的态度,给学生保留一块感情释放的“基地”,然后查摆现象,分析原因,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为教学“互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要在校外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
1、发挥课外小组合作的功能
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常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全面把握每个小组的构成人数、性别组合、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学习水平、学习能力、个性特征等因素。小组长一般都选定活跃分子,善于关心、支持和理解他人,这种安排有利于小组的建设与发展,对于调动小组中的弱势群体积极参与讨论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组成员之间讨论交流、合作探索、大胆质疑,能创造良好的学习研究意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友谊的情绪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养,求得认知的统一、思想的共鸣、智慧的开发。彼此在长期的合作中,建立了真挚情感,打造了团队力量,开拓了科学视野。由此可见,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合作过程也是情感教育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意识、组织意识、技能意识和民主意识。
2、搞好主题性化学实践活动
主题性化学实践活动,就是指那些有一定思维深度的,有明确的主题和活动目的,往往需要同学间合作或较长时间的探索才能完成的实践活动。[2] 这些活动都是开放性的,一般都是小组活动,活动的场所多在校外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活动时间不受课时单位的限制,活动的内容都是从校内外活动环境中选取的,具有时代性、实用性和不确定性。
主题性化学实践活动应遵循的步骤。一是进行活动主题的设计,要求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起点,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与学生的生活中的某种事物相联系。二是活动目标的设计,这种目标只是一个宽泛的一般性目标,给师生以方向性和价值性指导。三是活动内容和方式的设计,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去组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以学生的生活体验、社会经历和人际交往为依据。四是活动评价的设计,评价要注意活动本身达到的效果,以调节活动开展的过程。教师要在每个步骤设计中巧妙的渗透情感教育。
3、利用课外实验巩固课堂内容
由于课堂教学受时间的限制,可以在课下多做与教学有关的实验,以巩固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在实验中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化学实验要面对全体学生,在内容安排上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从一些常见的事物入手,了解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比如,“碘遇淀粉变蓝”的实验,通过色彩斑斓的化学物质和丰富多彩的化学变化,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既有探索性又有趣味性,对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很大益处。
趣味实验以生动、形象、鲜明、神奇著称,通过实验让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从而将实验的兴趣转化为学习兴趣,创造性的运用化学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探索化学问题。在实验中,可以让学生积累更丰富、更细致、更实用的感性材料,验证、拓宽、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五、要在化学命题中注重情感教育
1、命题要突出化学的思想性
一个优秀的化学教师,在命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命题的思想性放在优先地位,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将来为谁服务、怎样服务、为何服务,从而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使情感教育在教师的命题中得到进一步升华。教师在选择情感素材的问题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使学生在问题思考、分析和处理中获得生活体验,学生通过考场上的自我判断活动,完成对化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直接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表现出智慧的强大爆发力。
考生在审题中会逐渐成熟,在考验中会发展壮大,在“考”的历炼中使他们获取到最有价值、最有发展、最有创新动力的化学知识。教师命题的用意,容易使学生进入情感教育包围圈,禁不住用真情实感表露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坚强决心,又一次表述了向上的思想倾向,搭起了每个学生与新理念碰撞的平台,思想的火花点燃了未来的希望。
2、命题要反应化学的生活性
化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化学“变化”,人们的生活就会暗然失色,所以化学的命题要反应出生活性。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食醋、肥皂、香料、果汁、洗发剂等,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提高情感教育质量,要求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分析、对比、计算等,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搭桥铺路。
从生活的角度看化学问题,着实能让人们对化学学科刮目相看。教师命题不是想考倒学生而是想提示学生,什么化学知识最有用、最重要、最前沿。学生如果领会了老师命题的良苦用心,本身就是巨大的进步。比如,平时我们用水壶烧水,常常会形成水垢,怎么去妥善处理,可以作为命题的“元素”。促进学生有意识地了解生活、热爱生活、追求生活,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深化,对师生共同研究化学有百益而无一害。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要不断扩大开放的视角,教师有责任在命题中关注化学的热点问题,使学生不断获得化学学科浓厚的生活气息。
3、命题要强调化学的环保性
阴霾天气、水体污染、土壤硬结、有害装修等都属于与生态保护有关的化学问题,要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两会”期间(2015),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已成为热点话题,国家环保部重点强调实施好“水十条”,抓紧编制“土十条”,逐渐推动土壤污染的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的命题更要给学生传递一个信号,“低碳环保”已成为人们未来生活追求的方向。
教师在命题把握上要趋于开放性,鼓励学生更多地了解与“环保项目”有关的问题,保证命题的主题鲜明、具体、生动,使学生有正确的价值体验。例如,黑龙江桦南县引进一个环保项目,使秸杆从此变废为宝,卸下了困扰政府和百姓多年的“一块心病”。类似的环保案例都应该在试题中标志性的体现,既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的情怀,又凸显了化学命题的环保性。
总而言之,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要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内心体验、打开学生心灵世界。利用各种可行性条件,抓住化学知识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形成师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理解和思考更加深入,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学生在各自体验和互相启发中,将找到前行的方向,更加坚定了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强化了学生思维的敏感性、广阔性和深刻性,情感教育力量由此形成,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志. 学校心理学教程[M].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14.11(32-33)
[2]张行涛. 新课程教学法[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3 (851-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