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让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作者】 朱明芝

【机构】 新疆石河子121团第一小学

【摘要】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应该把课堂“看作是组织儿童儿童本身的校内外生活的基本形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把抽象而枯燥的说教活动转化为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显然这是让学生的品德学习回归生活的前提。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浅探
【正文】
  我们要让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最终回归生活,要让学生享受丰富的品德课堂生活。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前提是课程内容来源于生活,如何让学生享受丰富的品德课堂生活,在课堂中如何做到回归生活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让品德学习走向生活
  1、调动生活积累,创设生活情境。品德来源于生活,人们对品德的敏锐感受是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教学时我们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感受来创设情境。我们的品德教材内容有相当一部分可以在当时的环境中找到或随机创设出模拟情境,如在教学《环保小卫士》一课时,我让学生们观察我们的教室,同学们一下就发现好几处环保问题。“都快中午了,教室里的灯还亮着!”“纸屑随处可见”“桌上、墙壁都有乱涂乱画的痕迹”。随机体验由教室转向了校外、公共场所。“一次性纸杯子饮水太浪费了”、“工厂的大烟囱冒出了黑烟”等等,我及时引导学生自主判断,付诸行动。还由此收集了一些环保小诗,如:“随手关灯——光明就会在身边;节约用水——心海才不会干涸;种一棵小树——选就一片绿……。”很快教室里的纸屑少了,长明灯的概率小了,学生们还成立了校园护卫小队……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环保行动屡见不鲜。
  2、再现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品德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品德行为,用生活中的实际情形生动地展示课文中所描绘的内容。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情境再现”,如在上《劳动不分贵贱》时,分别让学生选择职业进行表演,角色表演把课堂要成真正意义的生活交流场所。他们有的表演了脑力劳动者,有的表演了挣钱多的劳动。在这一系列表演后激起学生们对“劳动的贵贱”的辨论,有拿社会的见闻反驳的,有拿生活中父母的“实惠教育”论证的。有的早捷足先登拿课文内容辨论开了。显然,在品德教学的课堂上让学生与周围的生活世界建立起了实际关系。
  3、拓展生活,创设生活情境。从认知、思维、记忆的角度来说,只有研究对象越具体,人的认识才会越深刻,有些东西一旦抽象了,学生往往也是滞留在课文表面,而无法去领悟里面的真正内涵,目标的达成也无从谈起。如《小学生要学法守法》一课,课文就简单地以“什么是法律”?“什么叫违法犯罪?”“我们小学生为什么也要学法守法?”这三个问题的解答比较抽象地让学生接受“小学生要学法守法”,学生印象不深,兴趣也不浓,更谈不上形成学法守法意识了。所以我在教学前,收集整理了一些身边司空见惯,但没引起大家足够重视的违法现象,并组织学生观看经典影片《少年犯》之后,我们再讨论并反思自己以往的行为,社会上的一些行为。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很好地、有效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二、师生互动让品德学习充满愉悦
  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基础愉悦而活跃的精神世界,只有在学生不感到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时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只有师生双方达到和谐、互动、统一的境界才能让品德学习充满愉悦,回归生活。
  1、双方和谐。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让品德学习充满愉悦的基础,也是拓展学生精神生活空间的基本要求,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对学生课堂精神生活具有发展意义,那么,如何建立这种关系呢?我认为当前教师要做到四让:让学生提出疑惑之处;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与伙伴商讨意见相左之处;让学生敢于对老师说“NO”。让学生树立起民主、平等的意识,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教学氛围,从而让品德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2、双向互动。从生活主体主动建构的角度来说,在品德课堂中,只有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才能让学生热情地参与课堂生活。
  3、双序统一。品德课堂回归生活,回归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是为更好地达到教学要求。
  三、强化体验,让学生心灵得到解放
  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关键品德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建立在儿童的生活基础之上的课程。无论是经验的积累,自我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品德的形成,还是对社会生活的理解,都需要学生自己直接地去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切实地去和周围的自然、社会、人、物、发生实际地接触和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这一要求不是仅仅依靠课堂上单方面的传授或形式上的手脑活动就能获得的。很多时候,它都要求我们能和孩子们一起走出课堂,为自己打开一个宽阔的生活空间,然后再在这多彩的人生舞台中去实践,去体验、去发现、去获取。
  如在《春天来了》主题活动中,要求让学生了解春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丽,而春天的变化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呈现出来的,更不是孩子们坐在教室里或呆在家里就能观察到的,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了解到春天的变化,都参与到探秘春天的活动中去,我把观察、活动的场地扩展到了田野、市场、商店、公园、花木园林之中,让他们在动物、植物、人类生活等大干世界的点滴变化中去寻找、去发现、去体验。他们在春风中奔跑,和小草低语,在草地中寻觅小生灵的足迹……在这片广阔的开放天地,春天毫无保留地向孩子们敞开了胸怀,绽放了它的美丽,大自然也悄悄地向孩子们诉说了自己的秘密,在与春天的亲密接触中,孩子们对春天的认识,对自然的热爱不断地积累延伸。这种超越时空的形式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解放,孩子们忘我地投入到了发现的快乐中、获得的快乐中,体验的快乐中。此时此刻,已经不是体验活动激励了他们,而是他们转动了这块最广阔的生活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