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造句训练中的创新思维培养例谈
【作者】 罗莉萍
【机构】 四川省会理县甸沙关学校
【正文】
学生造句时,往往受知识面、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的影响,思路狭窄,内容单调。为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事先得有个周密的考虑,要善于指导,打开学生的思路。记得一次,我请学生用“一……就……”造句,学生随即就造了一些句子,如“上课铃一响,我就跑进教室准备上课。”“我一回到家,就忙着做作业。”等。按语法结构来分析,它们完全正确,但让人感到乏味,内容总是跑不出“自己”的圈子。这时,我就启发:出了讲我们自己的事外,还能说出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吗?学生脑子一转,马上就来了一些新句子,如“早上六点钟一到,爷爷就去公园锻炼身体。”“晚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一开始,爸爸就会放下手里的一切事情,一心一意地看新闻节目。”我又提示:除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还能说些距离我们远些的事吗?立即又有一些句子冒出来了,“新中国一成立,中国人民就翻身做主人了。”“发生火灾时,一拨打119电话,消防队叔叔就会马上赶到。”“一听到朱德的部队要来了,敌人就像惊弓之鸟纷纷逃跑。”我还不满足,又提出要求能跳出人的圈子,说说动物,植物,美丽的大自然吗?学生沉思起来,然后纷纷举手抢着要发言。他们因受到了启发而兴奋不已,造出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好句层出不穷。又如用“津津有味”造句时,我先指导学生知道它的意义、用途,可以用在哪些方面(如津津有味地吃、看、读、唱……),再指导学生把平时生活中听到、见到、经历过的事讲出来,还提示他们把平时在报刊杂志、电视媒体等方面所获取的信息拿来为自己造句服务,努力拓宽思维,发展思维的广阔性。
二、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造句时,往往受例句的影响,思维形成定势,在训练中,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求新求异。我们在指导学生造句时,要让学生知道某个词语即使用在同一方面的句子中,也可以用不同形式,不同结构来表现。句子的表现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同样一个思想内容,可以由不同的句式来表现;同一个词语,在句子中可以处在不同的位置;同一个词语,可以用来构成不同结构形式的句子,当然起作用也往往各不相同。如:“几位可爱的小姑娘,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欢快地跳着。”可改写成“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几位可爱的小姑娘欢快地跳着。”“几位可爱的小姑娘欢快地在绿油油的草地上跳着。”“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欢快地跳着的几位小姑娘,真可爱!”“几位小姑娘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欢快地跳着,难道不可爱吗?”等等。教师只要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就能冲破“范句”模式,思维发散的范围就广,维度多向,思路灵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此类训练,学生就能造出各式各异的句子,思维也就越来越灵活了。
三、堵“捷径”,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许多学生造句时,往往重复用现成的材料,比如,先后用“只要……就……”,“如果……就……”,“因为……所以……”造句,有些学生就这样来应付:
①只要你上课认真听讲,就能取得好成绩。
②如果你上课认真听讲,就能取得好成绩。
③因为你上课认真听讲,所以能取得好成绩。
以“认真听讲”一灌到底,明显地存在着一种“惰性”。他们这样以不变应万变,架轻就熟走“捷径”,不想另辟途径,另寻门路,长期下去,不利创新能力的发展。面对这一情况,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
在指导造句时,规定常用的内容不能重复出现,书上和师生的“范句”不能造。采取措施堵住“捷径”,杜绝用现成的材料造句,学生的思维就能拓展开来,智慧的火花就能迸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新颖独特的句子就会不断涌现。再则对于有独创性的句子,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加以鼓励,以便更有利地点燃学生的独创思维火花。
四、恰当评价,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有些学生在造句中只求“对”不求“好”,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他们为了不扣分,就找窍门,不造复句,只造一些保险的单句,这势必影响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对此,教师就不能单以“对”“错”来评判,应以“优”“劣”来评价,把好的差的区别开来。如用“津津有味”造句时,有“我津津有味地看电视。”之类的单句,也有“电视正播放《西游记》,你看那美猴王或上天或入地,或降妖或除怪,多么勇敢机智,我看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像这样的两个句子,如果前句可以得满分,后句该得多少分呢?我认为还是等级(优、良、中、差)来评价比较恰当。这样得“优”的同学积极性会更高,思维也会更活跃,得良的同学,为了能得“优”,他们也一定会开拓思路,积极思考,造出一些比较流畅的复句,有利于思维的拓展。另外,在造句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有漏洞的句子。比如又一次,我们用“每当……就……”造句,一学生说:“每当六点半的时候,我就起床上学去。”他一说完,马上有另一学生质疑:“如果是双休日、假期,你也六点半去上学吗?”一经提醒,那学生改说为“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只要有课,每当六点半,我就准时去上学去。”人家一说完,马上能听出其缺陷,人家一提示,就能纠正,可见思维是多么敏捷。这时,其他同学也会从中得到启发:造句时,前后意思要连贯,思维要严密。造句交流时,鼓励学生认真听,适时评议,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可真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见,不管在语文训练的哪一个环节,只要教师加以重视,方法得当,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能起积极的作用。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品质中的核心因素,创新思维具有广阔性、流畅性、独创性和灵活性的特征。在此,我试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造句训练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谈些粗浅的体会。
一、拓展思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学生造句时,往往受知识面、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的影响,思路狭窄,内容单调。为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事先得有个周密的考虑,要善于指导,打开学生的思路。记得一次,我请学生用“一……就……”造句,学生随即就造了一些句子,如“上课铃一响,我就跑进教室准备上课。”“我一回到家,就忙着做作业。”等。按语法结构来分析,它们完全正确,但让人感到乏味,内容总是跑不出“自己”的圈子。这时,我就启发:出了讲我们自己的事外,还能说出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吗?学生脑子一转,马上就来了一些新句子,如“早上六点钟一到,爷爷就去公园锻炼身体。”“晚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一开始,爸爸就会放下手里的一切事情,一心一意地看新闻节目。”我又提示:除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还能说些距离我们远些的事吗?立即又有一些句子冒出来了,“新中国一成立,中国人民就翻身做主人了。”“发生火灾时,一拨打119电话,消防队叔叔就会马上赶到。”“一听到朱德的部队要来了,敌人就像惊弓之鸟纷纷逃跑。”我还不满足,又提出要求能跳出人的圈子,说说动物,植物,美丽的大自然吗?学生沉思起来,然后纷纷举手抢着要发言。他们因受到了启发而兴奋不已,造出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好句层出不穷。又如用“津津有味”造句时,我先指导学生知道它的意义、用途,可以用在哪些方面(如津津有味地吃、看、读、唱……),再指导学生把平时生活中听到、见到、经历过的事讲出来,还提示他们把平时在报刊杂志、电视媒体等方面所获取的信息拿来为自己造句服务,努力拓宽思维,发展思维的广阔性。
二、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造句时,往往受例句的影响,思维形成定势,在训练中,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求新求异。我们在指导学生造句时,要让学生知道某个词语即使用在同一方面的句子中,也可以用不同形式,不同结构来表现。句子的表现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同样一个思想内容,可以由不同的句式来表现;同一个词语,在句子中可以处在不同的位置;同一个词语,可以用来构成不同结构形式的句子,当然起作用也往往各不相同。如:“几位可爱的小姑娘,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欢快地跳着。”可改写成“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几位可爱的小姑娘欢快地跳着。”“几位可爱的小姑娘欢快地在绿油油的草地上跳着。”“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欢快地跳着的几位小姑娘,真可爱!”“几位小姑娘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欢快地跳着,难道不可爱吗?”等等。教师只要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就能冲破“范句”模式,思维发散的范围就广,维度多向,思路灵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此类训练,学生就能造出各式各异的句子,思维也就越来越灵活了。
三、堵“捷径”,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许多学生造句时,往往重复用现成的材料,比如,先后用“只要……就……”,“如果……就……”,“因为……所以……”造句,有些学生就这样来应付:
①只要你上课认真听讲,就能取得好成绩。
②如果你上课认真听讲,就能取得好成绩。
③因为你上课认真听讲,所以能取得好成绩。
以“认真听讲”一灌到底,明显地存在着一种“惰性”。他们这样以不变应万变,架轻就熟走“捷径”,不想另辟途径,另寻门路,长期下去,不利创新能力的发展。面对这一情况,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
在指导造句时,规定常用的内容不能重复出现,书上和师生的“范句”不能造。采取措施堵住“捷径”,杜绝用现成的材料造句,学生的思维就能拓展开来,智慧的火花就能迸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新颖独特的句子就会不断涌现。再则对于有独创性的句子,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加以鼓励,以便更有利地点燃学生的独创思维火花。
四、恰当评价,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有些学生在造句中只求“对”不求“好”,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他们为了不扣分,就找窍门,不造复句,只造一些保险的单句,这势必影响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对此,教师就不能单以“对”“错”来评判,应以“优”“劣”来评价,把好的差的区别开来。如用“津津有味”造句时,有“我津津有味地看电视。”之类的单句,也有“电视正播放《西游记》,你看那美猴王或上天或入地,或降妖或除怪,多么勇敢机智,我看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像这样的两个句子,如果前句可以得满分,后句该得多少分呢?我认为还是等级(优、良、中、差)来评价比较恰当。这样得“优”的同学积极性会更高,思维也会更活跃,得良的同学,为了能得“优”,他们也一定会开拓思路,积极思考,造出一些比较流畅的复句,有利于思维的拓展。另外,在造句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有漏洞的句子。比如又一次,我们用“每当……就……”造句,一学生说:“每当六点半的时候,我就起床上学去。”他一说完,马上有另一学生质疑:“如果是双休日、假期,你也六点半去上学吗?”一经提醒,那学生改说为“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只要有课,每当六点半,我就准时去上学去。”人家一说完,马上能听出其缺陷,人家一提示,就能纠正,可见思维是多么敏捷。这时,其他同学也会从中得到启发:造句时,前后意思要连贯,思维要严密。造句交流时,鼓励学生认真听,适时评议,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可真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见,不管在语文训练的哪一个环节,只要教师加以重视,方法得当,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能起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