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阿纳尔·叶留斯孜

【机构】 新疆伊犁州昭苏县阿克达拉乡上克孜莫依纳克教学点

【摘要】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其他科学文化的主要工具,是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语言工具。文章是笔者根据课堂教学经验所谈的体会,分别从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出在对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
【正文】
  语言教育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关系到作为个体的人的基本素质的养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了自己的强盛,需要不断地学习、吸收其它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丰富本民族的文化宝库。作为中国的通用语——汉语在社会交际和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学会汉语、学好汉语,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掌握较多的汉语,才能较好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更好地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更好地加强各民族间的团结和交往。这对于开发大西北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下面笔者根据有限的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经验,在此谈点体会和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一、在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在我校教学对象主要是南北疆各地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大都对汉语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汉语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汉语的基本知识。一个合格的汉语教师不但应该掌握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五个基本内容的汉语基本知识,还应该了解汉语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对现代汉语的规律性要有理性的认识,不但应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例如,“二”和“2”怎么区别?为什么“减少了三倍”是错误的?为什么我们可以说“恢复疲劳?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合格的汉语教师对它们的认识应该上升到理论高度,讲出规律性来。
  从事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的教师还必需熟悉我国的方言知识。我国是一个方言众多的国家,分为八大方言区,汉语方言之多,远远超过欧洲语言的总和,方言方音差距之大,也远远超过欧洲的许多语言。波兰人和俄国人之间可以用各自的母语进行某些基本的交流,而广东人和东北人用各自的方言交谈,则几乎无法沟通。有的方言区zh、ch、sh和z、c、s不分,有的方言区n、l不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方言,在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方言知识,讲清楚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不仅可以使汉语课上得生动、活泼,而且可以加深对汉语的理解。
  二、在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中要活用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运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的重点,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是一个出色的课堂教学组织者,要采取十分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创造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自觉性。
  (一)注重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课堂教学犹如一项建设工程,要有计、有蓝图,教师要事先进行一番设计。主要包括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复习、导入、朗读、讲解、训练、作业等教学链的安排和衔接。问题的设计:提问的方式和方法。练习的设计:练习的方式和插入练习的时机。例句的设计:举例的方式,是演绎法还是归纳法。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教学顺利而有效进行,教学严谨而有序,不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尤其对笔者这样教学经验不足的新手来说,探讨课堂教学的设计也不失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启发。
  (二)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汉语难、说汉语难的特点,笔者经常开展一些几分钟的活动,如复述课文比赛,看教师的表情、手势说几句话,每日新闻小报道,摘抄课文中的名言警句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既增长了见识、增强了语言运用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同时也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例如,笔者在教《爱,让生命延续》一课时,除了引导学生读懂、理解课文之外,还渗透了爱的情感教育。笔者提问:“为什么爱能让生命延续呢?如果你是那个生病的人在得到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的帮助后,你会怎样呢?”学生答——“有爱就有阳光。”“有爱,才组成了我们和睦的大家庭。”“我们是在党的大爱、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慈爱中长大的”……接着笔者总结:“从这篇课文中,我们知道了:你、我、他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中国。只有56个民族团结一心,我们才是幸福的。一个人的生命不只是属于自己的,而应该用自己的生命为更多的人谋利益,使它不断延续下去。”这时学生明白了一个人活着的意义。这节课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还提高了语言的运用能力,同时还参透了爱的教育,潜移默化地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三)注重增加文化知识的讲解。很多学生对汉文化是非常感兴趣的,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适度加入汉文化的知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讲解“恐怕”这个生词的时候,所举的例句是“冬至过后,天气恐怕会更冷。”笔者上课时恰逢冬至,所以给学生稍带讲了一下和冬至有关的知识。比如冬至是“冬天到来”的意思,冬至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冬至这天,我们会吃羊肉和饺子,吃羊肉是为了保暖,吃饺子是因为有一种说法,冬至这天吃饺子,耳朵就不会被冻下来。学生对这样的文化知识的插入很感兴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为了提高学生语言实践的水平,我还在教学中着重构建了结构和情景相结合的体系。每课都设置一个取自日常生活的情景,学生在平时遇到类似的语言情景,便会想起与之相应的语言材料,而加以运用,以避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弊病。创设的语言情景都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们会感到熟悉、亲切、从而产生运用汉语交际的欲望,增加说汉语的自觉性。
  三、结语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想自如地运用汉语交际,就要有意识地到校园中、到城市里、到语言的“江河湖海”里去。新疆有着天然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汉语、了解汉族文化的优越条件,时时处处都有训练交际能力的机会。语言具有工具性,它的教与学都很重要,是有章可依,有法可循的。只要我们不断地研究问题、探索方法、总结经验,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就会更进一步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