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作者】 罗兴斌
【机构】 四川省德昌县阿月中心校
【正文】
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的积淀,教师的总体素质现状堪忧。主要表现在:1、敬业精神差,缺乏教改的积极性。由于农村教育条件较差,加之教师待遇又相对较低,有能力和有关系的教师都拥进了城市,留下来的老师心里反差大,因而失去了献身农村教育事业之心,抱着当天和尚撞天钟的想法,自然无心真正投入新教改教育研究之中。2、知识层面不高,教学方法陈旧,思想僵化。农村教师因为种种原因,来源渠道广,学历参差不齐。一些教师知识老化,学习吃力;一些教师凭经验教学,形成定势,固步自封;大家沿袭传统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易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思想。这个问题像瓶颈一样制约着新教程改革的发展,十分严重。3、领导缺乏创新意识,不能够带领全体教师有效地进行教育研究。长期以来,我们推行的教育教学评价一直是终结性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即一切只看分数。因此,学校领导重政绩,一切只看分数,轻视了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学校教研工作流于形式,有其形无其实,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外表好看而没有目的没有实效的花瓶现象。继续教育也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学习,一种交培训费拿合格证的学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素质的提高。4、学校教育经费紧张,师资紧缺,不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近年来,由于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的紧张,加之学校教师少,走一个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因此,教师们要走出去学习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至少有百分之七十的老师,一年不能够有一次县内的听课学习机会,更不敢奢望到名校听名师讲课了。5、农村素质教育环境相对较差。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大都把教育看成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就是老师的事了,他们看的只是成绩,只有分数,对子女教育缺乏应有的理解与配合,更不用说在家中对子女学习进行适当的帮助和辅导了。这种教育环境和城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对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是极大的挫伤,也制约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办法
农村教师的素质现状表明,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已经成为农村新教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才能尽快而有效地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呢?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继续学习,提高文凭等,可是我们的许多教师不都继续深造了么?有多大效果呢?笔者认为,提高教师素质还得从教师的教学素质抓起,提高他们的教育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从而带动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笔者在近两年的工作中,做了一些尝试探索,不妨与大家共研。
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领导集体。新教程改革既是一次思想上的革命,又是一次实践上的革命,在改革的进程中必然要经历许多的磨练与挫折。如果我们的领导们不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不是学校改革的设计者、带头人,那么我们的教师无论怎样努力,改革又能有多大的成效呢?因此学校的领导班子应该是一支团结创新向上的集体,他们必须具有一定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深谙教学,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同时较强的改革与创新精神;还要具有团结全体教师的能力和一定的管理水平。学校领导班子要以自身的人格团结教师,以自身的行动感染教师,以自身的实践鼓舞教师。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们才会大胆地投入到改革中去,才能掀起轰轰烈烈的改革热潮。当教师们真正全身心地投入新教程改革中,自身的学习钻研就能提高他们的素质。
二、是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研究环境,小学校大教研。长期以来,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学习,读读书报,流于形式,和教师的需要脱节。因此这种教研对教师来说是被动的学习,是毫无意义的。这各教学研究的症结所在是脱离教师的实际需求,没有目标,没有计划。因而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研究环境,首先就得反其道而行之,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确立一个研究课题,让研究的内容贴近教师,贴近教学,让教师有一种亲近感,容易激发教师的研究兴趣。其次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话计划,让课题研究按照既定的目标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推进。第三要下达教研目标,目标包括学校总目标和个人目标,使教师对自己在课题研究工作上的作用和地位有明确的定位。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对自身研究的课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教师们眼里,研究是为了教学的需要,学习是为了自身的需要,研究不在是专家学者们特权,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可能从经验型教师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小学校同样可以办大教育。在这种自下而上的学习环境里,教师的教学素质就能有一次较大的飞跃。
三、要加强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我们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来提高教师的素质,就是要在用理论指导教改,把教改经验上升为理论再在实践中指导教学的过程中来提高教师的素质,因此加强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与研究能力,就显得十分的必要了。我们的教师在学习中进行改革,在改革中进行研究,又在研究中进行学习,学、改、研的结合,让教师完成了一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全面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与能力。
此外,提高教师的素质的方法还有许多,比如让教师走出去看看,教师的自学,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学习等。但我认为最有效也最有必要的就是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小学校大教研”。如果我们每一所农村学校都能营造出“小学校大教研”的氛围,那教师的整体素质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不是指日可待了吗?
新教改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行,新的教育思想理念也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大家都很乐观,似乎只要接受了新教改思想,使用了新教材,学习了新教法,就算进行了新教改,自然成功也就指日可待了。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明白新教改不仅是一次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转变,更是一次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是新教改的实施者、研究者、开发者、创新者,是实施新教改的中坚力量和主体,只有教师群体具有过硬的综合素质,新教程的改革才能得以顺利地实施、开发与创新,也才能保障改革的成功。因此,提高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关系新教改成败的严峻问题。而在占有我国最广大地域的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尤显突出。
农村学校教师素质现状及成因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的积淀,教师的总体素质现状堪忧。主要表现在:1、敬业精神差,缺乏教改的积极性。由于农村教育条件较差,加之教师待遇又相对较低,有能力和有关系的教师都拥进了城市,留下来的老师心里反差大,因而失去了献身农村教育事业之心,抱着当天和尚撞天钟的想法,自然无心真正投入新教改教育研究之中。2、知识层面不高,教学方法陈旧,思想僵化。农村教师因为种种原因,来源渠道广,学历参差不齐。一些教师知识老化,学习吃力;一些教师凭经验教学,形成定势,固步自封;大家沿袭传统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易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思想。这个问题像瓶颈一样制约着新教程改革的发展,十分严重。3、领导缺乏创新意识,不能够带领全体教师有效地进行教育研究。长期以来,我们推行的教育教学评价一直是终结性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即一切只看分数。因此,学校领导重政绩,一切只看分数,轻视了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学校教研工作流于形式,有其形无其实,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外表好看而没有目的没有实效的花瓶现象。继续教育也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学习,一种交培训费拿合格证的学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素质的提高。4、学校教育经费紧张,师资紧缺,不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近年来,由于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的紧张,加之学校教师少,走一个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因此,教师们要走出去学习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至少有百分之七十的老师,一年不能够有一次县内的听课学习机会,更不敢奢望到名校听名师讲课了。5、农村素质教育环境相对较差。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大都把教育看成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就是老师的事了,他们看的只是成绩,只有分数,对子女教育缺乏应有的理解与配合,更不用说在家中对子女学习进行适当的帮助和辅导了。这种教育环境和城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对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是极大的挫伤,也制约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办法
农村教师的素质现状表明,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已经成为农村新教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才能尽快而有效地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呢?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继续学习,提高文凭等,可是我们的许多教师不都继续深造了么?有多大效果呢?笔者认为,提高教师素质还得从教师的教学素质抓起,提高他们的教育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从而带动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笔者在近两年的工作中,做了一些尝试探索,不妨与大家共研。
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领导集体。新教程改革既是一次思想上的革命,又是一次实践上的革命,在改革的进程中必然要经历许多的磨练与挫折。如果我们的领导们不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不是学校改革的设计者、带头人,那么我们的教师无论怎样努力,改革又能有多大的成效呢?因此学校的领导班子应该是一支团结创新向上的集体,他们必须具有一定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深谙教学,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同时较强的改革与创新精神;还要具有团结全体教师的能力和一定的管理水平。学校领导班子要以自身的人格团结教师,以自身的行动感染教师,以自身的实践鼓舞教师。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们才会大胆地投入到改革中去,才能掀起轰轰烈烈的改革热潮。当教师们真正全身心地投入新教程改革中,自身的学习钻研就能提高他们的素质。
二、是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研究环境,小学校大教研。长期以来,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学习,读读书报,流于形式,和教师的需要脱节。因此这种教研对教师来说是被动的学习,是毫无意义的。这各教学研究的症结所在是脱离教师的实际需求,没有目标,没有计划。因而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研究环境,首先就得反其道而行之,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确立一个研究课题,让研究的内容贴近教师,贴近教学,让教师有一种亲近感,容易激发教师的研究兴趣。其次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话计划,让课题研究按照既定的目标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推进。第三要下达教研目标,目标包括学校总目标和个人目标,使教师对自己在课题研究工作上的作用和地位有明确的定位。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对自身研究的课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教师们眼里,研究是为了教学的需要,学习是为了自身的需要,研究不在是专家学者们特权,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可能从经验型教师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小学校同样可以办大教育。在这种自下而上的学习环境里,教师的教学素质就能有一次较大的飞跃。
三、要加强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我们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来提高教师的素质,就是要在用理论指导教改,把教改经验上升为理论再在实践中指导教学的过程中来提高教师的素质,因此加强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与研究能力,就显得十分的必要了。我们的教师在学习中进行改革,在改革中进行研究,又在研究中进行学习,学、改、研的结合,让教师完成了一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全面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与能力。
此外,提高教师的素质的方法还有许多,比如让教师走出去看看,教师的自学,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学习等。但我认为最有效也最有必要的就是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小学校大教研”。如果我们每一所农村学校都能营造出“小学校大教研”的氛围,那教师的整体素质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不是指日可待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