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生活融入信息技术
【作者】 吴广茜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
【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具体的操作技能,而忽略学生的实际需要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对信息技术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堂中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教学资源,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把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应用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融合各种细节,让生活融入信息技术课堂,让信息技术走进生活,营造生机盎然、和谐向上、人文交融的课堂。【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生活化;和谐
【正文】
在传统计算机教学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演变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逐步摆脱了基于“工具论”、“技能论”的简单训练,强调面向问题解决的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而现今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只注重于传授具体的枯燥的操作过程,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及需要。以致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时我行我素,纪律状况不胜人意,使人颇为头痛。为此,我以为:信息技术本来就不是单纯的计算机课,不应该只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操作步骤和操作过程,更多的应该包含人的生活需求中许多有“灵”、有“血”、有“肉”的东西。于是,我尝试在自己的课堂上寻求各种创新和突破,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关对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方面的所有点点滴滴,试图让生活融入信息技术课堂,让信息技术走进生活,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提供生活材料,创建生机盎然的课堂
从平时的信息技术课以及各级各类的信息技术课听课中,我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普遍存在:课堂上的很多时间,相当一部分学生差不多没有抬起头看大屏幕上教师的操作,都忙活自己的事。真可谓:教师讲得口干唇燥,学生只忙聊天上网。本来是一门趣味性很浓的课,为什么得到的是这样一种尴尬的结果?我觉得,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学生缺乏自控能力,而且还与课堂教学内容乏味,不贴近学生实际等因素有关。如果能给学生提供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和喜好的,丰富、健康的教学资源,那么课堂上的情形将会大不一样。事实上,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学资源随处可见。游戏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认识和开发,我的理想是,信息技术课堂也能像游戏一样吸引学生,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创设生活氛围,营造和谐向上的课堂
一个著名心理学家说:“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是的,家庭电脑进入千家万户,大部分学生的电脑操作方面的本领已经不是问题,想教会他们什么是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我们的学生组织在一种氛围中进行一种有效学习。我想,这种氛围就是一种美、智、趣的情境,是使学生感到亲切、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并且兴致勃勃地学习着。我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创设这样的氛围的。
1、创设实际生活的情境
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对情境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设计情境更应该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生活情景。
2、尊重学生实际的需求
众所周知,无论学的是什么本领,当它与学生的兴趣产生关系时,是最能提高学习效率的。例如:在课堂上不能完成下载任务的学生,却会熟练地下载“QQ堂”、“戏龙珠”等游戏;一些指法很乱,打简单的几个字母就手忙脚乱的学生,他在上网聊天的时候,却能练到每分钟打几十个字的速度……他们都在特定的需求下,用自己的方法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于是我经常思考:孩子,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为了使我的课堂上有一个民主,宽松,师生平等的氛围。在课堂上我尽量做到不强硬打断学生的思维或操作,不使用监控软件控制学生的学习进程;在课堂上学生之间需要交流,应留出相应的时间等等。这样长此以往,我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就有了笑声、掌声,创造出了一种和谐、向上的教学氛围。
三、融合生活细节,呈现人文交融的课堂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中,只有学习技能与发展人文精神有机地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技术的兴趣。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不可推卸地关注学生良好的习惯培养,将生活中的细节融合在教学中,努力呈现人文交融的课堂气氛。
1、注重细节,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
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从平时的生活细节做起的一样,学生良好操作习惯的养成,也是与平时课堂上的一些细节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小学生习惯于对教师的操作进行模仿,他们认为教师的演示总是权威的。有些操作看似无意,但是却对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教师在演示时,要变无意为刻意,应注意保存路径,并恰当取名等操作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计算机操作习惯。
2、通过细节,改变教师“权威”和“领袖”的角色
信息技术教师在机房里,是没有必要像其他学科的教师那样严肃地统治着课堂的,教师在机房里更适合做一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更应该作为学生学习的同伴、朋友。例如在机房里,学生常常随时招呼教师到自己的身边来,有时甚至拉着你的衣角来告知电脑的各种故障,或是请教具体操作方法。教师会成为机房里最忙碌的人,每节课要在几十个学生之间东奔西走,被几十个学生呼来唤去,或许只有这样,师生的交流才会体现出与众不同的趣味。这正是: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要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积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努力创设生活情景,让信息技术走进生活;让生活融入信息技术课堂,让课堂散发生活的气息。我相信,信息技术课堂必将呈现出生机盎然、人文交融、和谐向上的美好景象。
在传统计算机教学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演变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逐步摆脱了基于“工具论”、“技能论”的简单训练,强调面向问题解决的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而现今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只注重于传授具体的枯燥的操作过程,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及需要。以致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时我行我素,纪律状况不胜人意,使人颇为头痛。为此,我以为:信息技术本来就不是单纯的计算机课,不应该只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操作步骤和操作过程,更多的应该包含人的生活需求中许多有“灵”、有“血”、有“肉”的东西。于是,我尝试在自己的课堂上寻求各种创新和突破,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关对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方面的所有点点滴滴,试图让生活融入信息技术课堂,让信息技术走进生活,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提供生活材料,创建生机盎然的课堂
从平时的信息技术课以及各级各类的信息技术课听课中,我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普遍存在:课堂上的很多时间,相当一部分学生差不多没有抬起头看大屏幕上教师的操作,都忙活自己的事。真可谓:教师讲得口干唇燥,学生只忙聊天上网。本来是一门趣味性很浓的课,为什么得到的是这样一种尴尬的结果?我觉得,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学生缺乏自控能力,而且还与课堂教学内容乏味,不贴近学生实际等因素有关。如果能给学生提供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和喜好的,丰富、健康的教学资源,那么课堂上的情形将会大不一样。事实上,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学资源随处可见。游戏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认识和开发,我的理想是,信息技术课堂也能像游戏一样吸引学生,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创设生活氛围,营造和谐向上的课堂
一个著名心理学家说:“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是的,家庭电脑进入千家万户,大部分学生的电脑操作方面的本领已经不是问题,想教会他们什么是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我们的学生组织在一种氛围中进行一种有效学习。我想,这种氛围就是一种美、智、趣的情境,是使学生感到亲切、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并且兴致勃勃地学习着。我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创设这样的氛围的。
1、创设实际生活的情境
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对情境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设计情境更应该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生活情景。
2、尊重学生实际的需求
众所周知,无论学的是什么本领,当它与学生的兴趣产生关系时,是最能提高学习效率的。例如:在课堂上不能完成下载任务的学生,却会熟练地下载“QQ堂”、“戏龙珠”等游戏;一些指法很乱,打简单的几个字母就手忙脚乱的学生,他在上网聊天的时候,却能练到每分钟打几十个字的速度……他们都在特定的需求下,用自己的方法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于是我经常思考:孩子,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为了使我的课堂上有一个民主,宽松,师生平等的氛围。在课堂上我尽量做到不强硬打断学生的思维或操作,不使用监控软件控制学生的学习进程;在课堂上学生之间需要交流,应留出相应的时间等等。这样长此以往,我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就有了笑声、掌声,创造出了一种和谐、向上的教学氛围。
三、融合生活细节,呈现人文交融的课堂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中,只有学习技能与发展人文精神有机地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技术的兴趣。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不可推卸地关注学生良好的习惯培养,将生活中的细节融合在教学中,努力呈现人文交融的课堂气氛。
1、注重细节,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
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从平时的生活细节做起的一样,学生良好操作习惯的养成,也是与平时课堂上的一些细节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小学生习惯于对教师的操作进行模仿,他们认为教师的演示总是权威的。有些操作看似无意,但是却对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教师在演示时,要变无意为刻意,应注意保存路径,并恰当取名等操作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计算机操作习惯。
2、通过细节,改变教师“权威”和“领袖”的角色
信息技术教师在机房里,是没有必要像其他学科的教师那样严肃地统治着课堂的,教师在机房里更适合做一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更应该作为学生学习的同伴、朋友。例如在机房里,学生常常随时招呼教师到自己的身边来,有时甚至拉着你的衣角来告知电脑的各种故障,或是请教具体操作方法。教师会成为机房里最忙碌的人,每节课要在几十个学生之间东奔西走,被几十个学生呼来唤去,或许只有这样,师生的交流才会体现出与众不同的趣味。这正是: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要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积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努力创设生活情景,让信息技术走进生活;让生活融入信息技术课堂,让课堂散发生活的气息。我相信,信息技术课堂必将呈现出生机盎然、人文交融、和谐向上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