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论初中物理课堂中的情境教学

【作者】 张应菊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丰都街道办事处丰都中学

【摘要】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创设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无味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导入;授课;小结
【正文】

 

  初中阶段学生思维很活跃,精力充沛,好奇心很强,对许多科学现象感到十分好奇,容易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因此,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激情和动力,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提高听课效率和学习效率。
  一、情境导入
  学生对新课中的学习内容有很强的好奇心,对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授课开始时可能通过提问、实验观察或习题解答等方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问题情境。
  在新课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大胆进行猜想假设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导入新课。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通过多媒体播放悠扬的琴声、优美的歌声、海浪声、嘈杂的飞机声、蝉鸣声等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声音是怎能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有的声音让人心旷神怡,而有的声音让人心烦意乱?面向世界为什么会有如此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声音呢?为了弄清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与传播》。这样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学生听课目标明确,兴趣浓厚,自然听课注意力集中,听课效率高。
  2、创设实验情境。
  在一节新课开始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一些小实验引入新课,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我本人演示了覆杯实验。首先设疑:纸片会掉下来吗?学生很直接地会认为纸会掉下来。紧接着演示实验,学生会发现自己想到的和看到的正好相反,此时学生会感到非常地惊讶。由此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学习效果最佳。
  二、情境授课
  教师在传授新知识的时候适时地提出一些新问题,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既可能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使学生加深了对物理概念或者规律的理解。
  1、创设艺术情境。
  中学生大多对音乐、相声、小品等艺术活动感兴趣,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巧妙地穿插一些此类活动,对课堂教学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动与静”时,学生很容易将物理学中“运动与静止”与生活中的“运动与静止”混淆,其实也就是对参照物的概念一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授课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视频播放了《闪闪红星》这首歌,当学生听着“小小竹排江中游,魏魏群山两岸走……”又看到船游山走的现象,这时就会产生疑问“山不是不动的吗?”怎能么动起来了呢?这时老师再讲解参照物,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接受。
  2、创设故事情境。
  中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小故事,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老师可讲讲“死海不死”的故事,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不会游泳的人在水中慢慢地都会沉下去,而这些被绑在一起投入死海中的战俘为什么不会沉下去,反而会浮起来呢?这时再演示“鸡蛋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的实验,学生通过思考与比较,再经过老师的点拨,很快就能想明白其中的原因。
  三、情境小结
  课堂小结在一节课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点睛之笔。科学合理的课堂小结可以及时巩固复习所学知识,又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而课堂小结的时间短,一般3到5分钟。如何提高课堂小结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呢?
  1、创设问题情境。
  这是一种常见的课堂小结方法,老师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总结得当不仅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能使学生对主要知识在头脑中留下非常清晰的印象。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时可以提以下问题进行总结: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②声音又是怎样传播的?③宇航员在月球一能直接交谈产生的?为什么?④声音在不同种介质中传播快慢一样吗?⑤声音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快慢一定相同吗?为什么?
  2、创设讨论情境。
  一节课结束时,利用1-2道习题让学生讨论完成的方式进行课堂小结,既可以达到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目的,又可以锻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机械效率”时,本人以这一例进行小结:小刚用一动滑轮将一重物匀速提高2m,他对        做的功是有用功,他对        做的功是额外功。如果是提高做功的效率,应该        。做功的效率总是    1,因为        。如果不计绳重摩擦,怎样求小刚做功的效率,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3、设悬念情境。
  教师在一堂将要结束时,针对本节的教学内容并结合生活实例提出问题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体验到治学以致用的价值。如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本人以一则小故事对本堂课进行小结:在我国西伯利亚的小火车站,站长为了奉承钦差,列队迎接,但钦差的列车根本没停,呼啸而过,就在这个时候,这些列队迎接的人,好像背后被用力猛推了一下,“扑”上了火车,全部被碾死。事故有关人员经过严密调查,没有发现任何线索。这个案子一度成了一个悬案。大约经过了一年零九个月之后,科学家在一次实验中找到了杀人凶手,案情才真相大白。请问同学们这个凶手是谁呢?引导学生应用“气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来分析案情,学生顿时恍然大悟。
  4、设延伸情境。
  一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在小结所学知识的同时将其引申,启示发学生进一步展开思考,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活中处处是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把物理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并能学以致用,将物理和生活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